秦女卷衣

《秦女卷衣》是盛唐時期李白的作品之一。

基本信息

【名稱】《秦女卷衣》

【年代】盛唐

【作者】李白

【體裁】樂府詩

【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

秦女卷衣⑴

天子居未央⑵,妾來卷衣裳。

顧無紫宮寵⑶,敢拂黃金床。

水至亦不去⑷,熊來尚可當⑸。

微身奉日月⑹,飄若螢之光。

願君采葑菲⑺,無以下體妨。

注釋

⑴《樂府古題要解》:有《秦王卷衣曲》,言鹹陽春景及宮闕之美,秦王卷衣以贈所歡也。李白此詩內容與之不同。

⑵未央:漢宮名。

⑶紫宮:帝王宮禁。這裡借指天子。

⑷“水至”句:劉向《列女傳·貞順》:楚昭王出遊,留婦人漸台之上而去。王聞江水大至,使使者迎夫人,忘持其符。夫人曰:“王與宮人約,令召宮人必以符,今使者不持符,妾不敢行。”於是使返取符,則水大至,台崩,夫人流而死。

⑸“熊來”句:《漢書·外戚傳》:建昭(漢元帝年號)中,上幸虎圈斗獸,後宮皆坐。熊佚出圈,攀檻欲上殿。左右貴人傅昭儀等皆驚走,馮婕妤直前當熊而立,左右格殺熊。上問:“人情驚懼,何故前當熊?”婕妤對曰:“獸得人而至,妾恐熊至御座,故以身當之。

⑹“微身”句:為卷衣女自言全心身侍奉君王。日月,象徵君王。

⑺“願君”句:意謂願君王勿以自己身份身的低下,而忽視自己對君王的一片忠心。《詩經·邶風·谷風》:采葑采菲,無以下體。鄭玄箋:“蔓菁與之類也,皆上下可食。然而其根有美時有惡時,采之者不可以其根惡時並棄其菜。”

譯文

天子身居未央宮,妻妾來收拾衣裳。

現在未得皇上在紫宮寵愛,怎敢拂坐黃金床?

沒有皇上的旨意,洪水來了也不敢亂走,如果皇上遇到危險,捨命也要保護皇上,就像博熊的馮婕妤一樣。

卑微之身侍奉日月,輕飄若飛螢之光。

願君採擷葑菲草的時候,不因為它的根部難看而拋棄它的葉片。

作品簡析

此詩寫一位宮中卷衣女的自白。言自己侍奉君王,忠心耿耿,竭盡全力,卻得不到君王的寵愛。最後希望君王顧念自己的一片忠心,不要把她不完全放在心上。詩的前四句寫卷衣女的身份。雖然整天侍奉君王,卻得不到寵幸,因而也就不敢存懷侍寢君王的奢想。中四句寫卷衣女對君王的忠心侍奉。“水至”、“熊來”言為君王自己可以不惜性命。“微身”二句言自己對君王的貢獻雖然綿薄,但畢竟是盡心盡力的。末二句希望君王顧念自己以尚可取之德。這反映了封建皇宮中,此類侍女名分不明的尷尬處境。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自稱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葉(唐時屬安西都護府,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少年即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覽,並好行俠。從25歲起離川,長期在各地漫遊,對社會生活多所體驗。公元742年(天寶元年)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遭權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杜甫結交。安史之亂爆發後,他懷著平亂的志願,於公元756年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爭奪帝位失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漂泊東南一帶,卒於當塗(今屬安徽)。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