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台夜月

秦台夜月

《秦台夜月》是由朱自霍達所寫,本作品發表於《人間》1985年第6期。

基本信息

霍達作品《秦台夜月》
作者:霍達
本作品發表於《人間》1985年第6期
作者簡介
霍達,女,生於1945年11月26日,回族,北京人,經名法圖邁。中國電影編劇,國家一級作家。1961年曾就讀於解放軍藝術學院、北京建築工程學院,1966年畢業於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大專畢業後,長期在四機部、北京市園林局、文物局從事外文情報翻譯工作,同時堅持業餘寫作。
霍達的家庭是個珠玉世家,自幼酷愛文學藝術,讀書偏愛太史公的春秋筆法。成年後曾師從史學家馬非百先生研究中國歷史,尤善秦史。1976年後,霍達任北京電視製片廠編劇,1981年調北京電視藝術中心任一級編劇,開始從事專業文藝創作,同年為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副會長,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其作品數量較多,選材和樣式也較廣泛。
文摘
夜行列車隆隆南去,過了黃河鐵橋,過了泉城濟南,過了五嶽之首泰山,離家鄉越來越近了。
我的家鄉在歷史上曾是很有名氣的。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多次巡行天下,有一次途經這裡,發現有“天子氣象”,便犯了他的疑心病,下令在城中築起一座“厭氣台”。台下埋寶劍、丹砂,以“厭天子氣”。這還不放心,又在城東挖“秦溝”,並“盡去瓷城之磚,謂之剝皮,鑿城四隅如大他,謂之別足”,以為這樣就可以把這裡的風水破了,不會再出天子。誰知全然沒有奏效,這裡到底還是出了一位天子,便是那大名鼎鼎的漢高祖劉邦。贏政苦心經營的大秦,僅二世而亡,天下歸了劉邦的漢。兩千年的歲月過去了,被後人稱為“秦台”的厭氣台和劉邦的誕生地“漢高故里”都早已蕩然無存,只留下供千秋萬代感嘆唏噓的歷史。
歷史畢竟不能當飯吃,我們家鄉的人並沒有由此得著什麼好處,日子一直清苦得很。這裡是蘇、魯、皖、豫四省的交界處,卻既沒有江南的魚米、膠東的海味,也沒有黃山的煙雲、洛陽的牡丹,只有貧瘠的黃土,飢饅的人民。在我記憶中,童年和少年時代,每年的絕大部分都是吃雜糧兼紅薯、胡蘿蔔和野菜、樹葉,只有短短的麥季和春節才可望吃到一點白面。大約家鄉的風水的確被秦始皇破壞殆盡了,不然,何以這樣窮呢?一直窮了兩千年!儘管古人說過“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這種大鼓於勁的話,但“窮”畢竟不可愛,也不值得誇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