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山寺

科山寺

科山寺又名科峰寺,位於惠安縣城西郊的科山頂峰。始建於北宋元佑年間(1086-1093年),後廢。至明景泰[明朝代宗朱祁鈺的年號]年間(1450-1456年)道士陳靜懷重建惠安科山寺,建築面積700多平方米。1978年以來不斷復修、重建,範圍擴展到15000多平方米,寺內外的園藝、景點大有增闢,面貌為之一新。1994年,惠籍旅星僑胞楊松年先生捐獻巨資,又新建雙檐歇山式大雄寶殿和三檐亭閣式的大悲殿,巍峨壯觀。

基本信息

簡介

科山寺科山寺
科山寺位於惠安縣城西郊的科山頂峰。始建於北宋元祐年間(1086-1093),後廢。至明景泰年間(1450-1456)又重建,建築面積700多平方米。科山上不僅有許多巧奪天工的惠女石雕、獅雕及各種形態的石雕,另外也添置了娛樂休閒的設施,一座座個性鮮活的石雕充分展示了惠安古城文化的神韻和內涵。1978年以來不斷復修、重建,範圍擴展到15000多平方米,寺內外的園藝、景點大有增闢,面貌為之一新,科山寺歷史悠久,至今尚留有自宋至民國期間的歷代摩崖石刻20多處,多數集中在寺前層岩上。1994年,惠籍旅星僑胞楊松年先生捐獻巨資,又新建雙檐歇山式大雄寶殿和三檐亭閣式的大悲殿,巍峨壯觀,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薈萃,是登高休閒、訪古探幽的良好去處。

建築布局

科山寺科山寺
科山寺寺廟占地約達19畝,大殿為三開間二進單歇式硬山頂構築,殿內正中祀普庵祖師,左觀音菩薩,右地藏王菩薩。東陪廟分別供奉玄壇、三忠王、趙子龍、保生大帝。西陪廟為註生娘娘行宮。兩陪廟均為三開間單歇式硬山頂構築。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進士顏懌所建,初名“竺書”。其玄孫顏慵由永春返型厝(梅峰村一帶古稱型厝),為光耀高祖尚書歸休園林,增建尼舍、樓台、房廊凡99間。因厝庵之大,無與匹儔,故稱“不二庵”。
景炎元年(1276年),宋端宗張世傑陸秀夫等南逃舍此,遂毀於元兵峰火。明皇熙元年(1425年),里人蔡同、莫安四、章貢及沈明、陶通五人倡議修葺,增建一苑圍牆,一垣山門,兩側植以梅桂,故又稱“梅桂庵”。

歷史沿革

科山寺科山寺
科山寺又名科峰寺,始建於北宋元佑年間(1086—1093年),後廢。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道士陳靜懷重建。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進士顏懌所建,初名“竺書”。其玄孫顏慵由永春返型厝(梅峰村一帶古稱型厝),為光耀高祖尚書歸休園林,增建尼舍、樓台、房廊凡99間。景炎元年(1276年),宋端宗與張世傑、陸秀夫等南逃舍此,遂毀於元兵峰火。明皇熙元年(1425年),里人蔡同、莫安四、章貢及沈明、陶通五人倡議修葺,增建一苑圍牆,一垣山門,兩側植以梅桂,故又稱“梅桂庵”。爾後鄭成功戌兵於此,與石菌陶亭庵以接應獨角寨(今英林大覺寨)對抗清軍。永曆十六年(1662年)又遭兵燹之禍。康熙五十五年(1657年),仁和里蔡自鈸信士鳩資庀材,未能恢復原貌,僅容所供佛聖棲身,廟堂委託型厝村耆老照管。1964年,龍下農場創辦農業中學,寺被拆除。1970年代,尼釋元儀經多方化緣,里人與僑親捐資於中殿原址建造簡陋庵堂供佛。1988年釋無建(俗姓蔡,名元髻)接任該寺住持,主持翻修中殿,增建拜亭,爾後數年間相繼擴建東西護厝,新建東西二座陪廟和膳房、法會台及講經堂、鋪築石埕廣場。
科山曾是眾多名士讀書之地。南宋嘉熙間縣令鄭清子曾建“登科書院”於此處。科山寺歷史悠久,至今尚留有自宋至民國期間的歷代摩崖石刻20多處,多數集中在寺前層岩上。寺中有清末名士、畫家林淵黃朝棟撰寫的石刻柱聯多副和當代全國著名書法家虞愚和梁披雲分別書寫的“科山寺”“圓通寶殿”和“大雄寶殿”匾額。一代高僧弘一法師抗日期間曾三次來寺講經說法並題有“慧水勝境”四字於寺內。報德祠內尚有明萬曆名宦、著名地方史家何喬遠撰寫的長篇頌德碑記,均為書法、文章佳作。科山寺現任住持弘雄法師,於1996年夏恢復了“科山書院”名號;並編纂“科山書院叢書”,收藏和刊印古今鄉賢的文學著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