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基礎方法論: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方法論比較研究

科學基礎方法論: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方法論比較研究

《科學基礎方法論: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方法論比較研究》是2005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陳其榮,曹志平

基本信息

版 次:1 頁 數:309 裝 幀:平裝 所屬分類:圖書 > 社會科學 > 社會結構和社會關係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科學劃界的“質的標準”: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區分

第一節 歷史上關於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劃界的理論

一、絕對主義的科學劃界理論

二、相對主義的科學劃界理論

三、馬克思的批判的歷史的科學劃界理論

第二節 科學劃界的概念、層次及過程模式

一、科學劃界的概念

二、科學劃界的邏輯層次

三、科學劃界的過程模式

四、科學劃界的二重性

第三節 科學劃界的“質的標準”的提出

一、科學劃界的一元標準

二、科學劃界的多元標準

三、科學劃界的“質的標準”

第四節 科學劃界的“質的標準”的運用

一、運用“質的標準”區分科學與非科學

二、運用“質的標準”區分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

第二章 理性與非理性的內在交織: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思維方式的差異與同一

第一節 科學思維方式:從抽象理性到辯證理性

一、科學思維方式的理性與非理性之爭

二、自然科學思維方式發展的三個階段

三、人文、社會科學思維方式中的理性與非理性

第二節 現代科學辯證理性思維方式的表現形式

一、現代科學思維的向度——多元系統思維

二、現代科學思維的邏輯本質——機率統計性思維

三、現代科學思維的主導方式——“人性化”思維

第三節 科學思維方式與常識、哲學、宗教思維方式比較

一、科學思維方式與常識思維方式

二、科學思維方式與哲學思維方式

三、科學思維方式與宗教的思維方式

第三章 認識的“非中心化”: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方法的共同基質

第一節 認識的“非中心化”及其二重性

一、認識的中心化與“非中心化”

二、認識“非中心化”的二重性

第二節 “非中心化”:科學認識發生的基本條件

一、認識“非中心化”的自然科學模式

二、社會科學認識的“非中心化”

三、人文科學認識的“非中心化”

四、人文、社會科學認識“非中心化”的特殊性

第三節 認識“非中心化”的經驗方法與科學抽象方法

一、科學事實:認識“非中心化”的關節點

二、人文、社會科學中經驗方法的困難

三、認識“非中心化”的科學抽象方法

第四章 理解與解釋關係中的定律解釋:自然科學與人文、

社會科學解釋的一般與個別

第一節 人文主義與邏輯實證主義“解釋觀”批判

一“解釋”的語義及其影響

二、傳統人文主義的“解釋”觀

三、邏輯實證主義的科學解釋觀及其引起的爭論

四、理解與解釋關係中的定律解釋:對傳統人文主義

和實證主義解釋觀的超越

第二節 理解與解釋關係中的定律解釋:自然科學

與人文、社會科學解釋的基本類型

一、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中常用的解釋類型分析

二、理解與解釋關係中的定律解釋的基本特徵

三、理解與解釋關係中的定律解釋的普遍性

第三節 理解與解釋關係中的定律解釋;自然科學與

人文、社會科學解釋的一般邏輯

一、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解釋的巨觀結構

二、理解與解釋關係中的定律解釋的微觀模式

三、理解與解釋關係中的定律解釋的適用標準及特殊問題

第四節 理解與解釋關係中的定律解釋:自然科學

與人文、社會科學解釋的本質屬性

一、解釋的“本質”概說

二、“科學解釋”的本質屬性:提供理由與說明原因的辯證統一

三、人類科學解釋的演進邏輯:從“對自然的解釋”到“對人的解釋”

第五章 關於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元方法論思想

第一節 方法論與本體論、認識論的一致性

一、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方法論:從“理解

或解釋”到“理解與解釋”

二、理解與解釋關係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自然

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方法論的辯證理解

三、一個重要的“元方法論”思想:“理解與解釋”的

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的一致性

第二節 方法論和科學觀、社會觀、人文觀的一致性

二、科學方法論與“兩種文化”形式

二、方法論與科學觀、社會觀、人文觀的統一性

第三節 方法論的轉移、滲透與科學發展水平的一致性

一、自然科學方法論向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移植、滲透的三個層次

二、限制自然科學方法向人文、社會科學移植和滲透的基本因素

後記

·查看全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