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貢長箋

前列二十五圖,自《禹貢》全圖以及導山導水,皆依次隨文詮解,多引古說,而以己意折衷之。 《禹貢》自宋元以來,注釋者不下數十家,雖得失互見,要以胡渭之《禹貢錐指》為最善。 鶴齡所以反其說者,殆以冀州之中不當及雍地,不知冀為天子之都,何所不包。

古籍簡介

《禹貢長箋》·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四庫提要

國朝朱鶴齡撰。是編專釋《禹貢》一篇。前列二十五圖,自《禹貢》全圖以及導山導水,皆依次隨文詮解,多引古說,而以己意折衷之。《禹貢》自宋元以來,注釋者不下數十家,雖得失互見,要以胡渭之《禹貢錐指》為最善。此書作於胡渭之前。如解“治梁及岐”,力主狐岐為冀州之境,則於理未合。蓋岐實雍地,當時水之所壅,惟雍為甚,故治冀必先治雍,而後壺口可得而疏。孔《傳》所云“壺口在冀州,岐在雍州,從東循山治水而西”,此語最為明晰。鶴齡所以反其說者,殆以冀州之中不當及雍地,不知冀為天子之都,何所不包。古人字句,原未拘泥,如荊州雲“江漢朝宗於海”,荊固無海,亦不過推江漢所歸言之耳。即此可以為例,又何必斤斤致疑乎?至其三江一條,既主鄭康成左合漢、右合彭蠡、岷江居中之說,而又兼取蔡《傳》,以韋昭、顧夷所謂三江口者當之,亦殊無定見。又古黑水聯絡雍、梁,而鶴齡必區而二之;蜀漢之山本相連,而鶴齡謂蜀之嶓非雍之嶓:俱未為精密。又於“敷淺原”兼取禹過之及江過之二說,尤屬騎牆。此類皆其所短,殊不及胡渭書之薈粹精博,而旁引曲證,亦時多創穫,尚屬瑕瑜參半。且其於貢道、漕河經由脈絡,剖析條理,亦較他本為詳。故仍錄存其書,與《禹貢錐指》相輔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