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房寺塔

禪房寺塔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南郊鴉兒崖鄉七峰山南丈人峰。山下原有禪房寺,塔在寺北。今僅存磚塔。實心,六角七級,通高約20米,自下而上逐層遞縮,石砌須彌座,束腰,刻蓮花、牡丹、童子等圖案。六角雕力士,上枋每面均有一佛二菩薩像。塔座高大繁複,為國內少見。座上為仿木構磚砌塔身。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
山西省
禪房寺塔VI-370

簡介

禪房寺塔:據明《大同府志》記載:禪房寺在城西南五十里,唐大寶年間建;禪房寺塔建於遼代。清代,寺毀,只留禪房寺塔。該塔高約20米,
..
因屬於山下禪房寺的一部分,所以稱禪房寺塔。寺塔為六角七層,實心磚石結構。塔基為須彌座,全部用規整的長方石料砌成,石條間不用泥灰粘合,而是用小木榫鋪墊。基座以上是束腰,束腰的每塊石頭上都雕有蓮花、牡丹以及其他植物圖案,八個角上各雕有勇猛威武的力士,像是承托著整個塔身的重量。塔身每一層,都是正面設有假門,其他各面設有四欞假窗,看上去異常逼真,其實是虛設的雕飾。禪房寺塔造型美觀,穩健大方,形若石柱,高高聳立在丈人峰頂之上,襯在青巒疊翠和縹渺的雲煙之中,氣勢秀美而壯觀。

建築

磚塔系禪房寺的一部分,故名禪房寺磚塔。《大同府志》載:“禪房山東北距府治六十里,高七里,盤距四十里,西連懷仁馬石嶺,北連七峰山之月窟嶺,一峰壁立,土人名丈人峰,上有石浮圖寺,遼建。”。
塔為六角七級,高約15米,實心磚石結構。塔坐為須彌座,用規整的長方形石料砌就,石間不用灰泥而用木榫。最上雕有蓮瓣。再上面為束腰,雕有蓮花、牡丹、童子等。六角各雕勇猛威武的力士。上枋每面各鐫刻有一佛二菩薩的浮雕一幅、蓮珠束腰兩層。

..

塔座以上是仿木結構的磚砌塔身,塔身斗栱、角栱均為磨磚鑲砌。第二層塔壁每面各設門式小窗或四欞小窗。以上各層結構相同,每層逐漸向里迭收。禪房寺塔造型美觀,穩健大方,整個雕刻粗獷簡練而富有變化。 磚塔為平面八角七級塔,塔的結構為實心磚石砌體。塔底為須彌座,用規整的長方石料砌就,石間不用灰泥而用木榫。再上面為束腰,上有雕飾的佛像、花卉合蓮瓣,表面雕飾華麗。八個角各雕勇猛威武的力士,似在承托整座塔身的重量。上枋每面各鐫刻有一佛二菩薩的浮雕一幅,再上還有蓮珠束腰兩層,並雕有蓮瓣等。整個雕刻粗獷簡練而富有變化,無疑是遼代手法。塔座如此高大繁複,實為其他地方所少見。 2005年大同文物部門投入50萬巨資,對該塔實施建國以來最大規模的維修。該塔由於年久失修、加之自然人為破壞,殘損異常。修繕之前,部分塔基松垮,造成塔身不均勻下沉,塔體開裂,五至七層已部分坍塌,塔剎無存,殘高為11.8米。修繕過程中,施工人員對古塔的基礎進行了加固,對風化殘損嚴重的構件進行了剔除、補砌、修補。對五至七層的塔身按歷史原貌進行了重新砌築,補配3角梁,恢復了原有的48個套獸、風鈴,恢復了塔剎。同時,還用鋼構件對塔體進行了加固。
禪房寺磚塔地處野外山頂,施工條件十分艱苦,尤其運料難度極大。兩個多月的施工中,古建施工人員以原始的肩挑手抬等將全部材料運至塔下施工。修繕後的古塔完全恢復了遼代原狀,展現了原有風貌,同時也起到了堅固延年的作用。

據明正德版的《大同府志》中記載:

“禪房寺在府城西南五十公里。唐天寶年間建”。清順治版的《雲中郡志》中記載:“禪房山城西南六十里,上有磚塔皆創自遼”。又據清道光版的《大同縣誌》中記載:“禪房山,在月窟嶺南,距城六十五里,山陽有禪房寺,今有圮廢。塔兒山,在禪房山南,距城七十里,一名丈人峰,山勢崢嶸,上建七級浮圖。東南有谷曰北谷峪。”通過上述幾種志書的記載可知:禪房寺始建於唐天寶年間,遼代又進行了重修,並修建了磚塔。禪房山是當地的風景名勝之一,騷人墨客曾留下詩文贊曰:“塔建丈人峰,千尋聳筆鐸。上方時響鐸,下界不穩鍾。古剎留唐碣,蒼苔護漢松。新晴憑仰止,窈窕翠微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