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心物語:無我之美

禪心物語:無我之美

《禪心物語:無我之美》是日本著名心靈勵志作家小池龍之介的暢銷心靈讀物。作者以得道高僧的睿智視角,結合自身的情感經歷寫就,可謂欲望都市中針砭時弊的一劑良藥,紛繁社會的一泓清泉,對生活中感到抑鬱糾結、失望無奈的人有一定的啟示和幫助。書中用簡潔明了的心理學層面禪家術語針對現代人生活中要經歷的種種痛苦煩惱作以精準剖析,像一個老朋友一般與讀者娓娓長談,句句珠璣,是為一本可讀性非常強的心理學讀物。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禪心物語:無我之美》編輯推薦:我們從小就在尋找自我。然而,無論身處都市還是鄉村,無論置身於洶湧的人潮還是高層的寫字樓,我們都常常感到自己猶如大海里的一滴水,只能不由自主地隨波逐流;猶如空氣中的一粒塵埃,只能不由自主地隨風浮沉。我們從小就在追求快樂。然而,無論是權傾一時的達官貴人,還是富甲一方的富豪,無論是飽讀詩書的才子,還是才色雙全的美女,真正感到快樂的人寥寥無己。
我們從小就在感受痛苦。出生了,我們害怕生病;上學了,我們擔憂成績;工作了,我們發愁仕途;結婚了,我們苦於買房;養育孩子,我們又擔心孩子的未來發展;年老了,我們為老後而焦慮;死了,我們為死亡而痛苦。
我們從小就渴望自己有吸引力。小時候,我們渴望吸引父母,想要獲得父母的關愛。上學了,我們渴望吸引老師和同學,想要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工作了,我們希望吸引同事和老闆,想要得到同事和老闆的賞識。到了婚嫁的年齡,我們渴望吸引異性,想要得到異性的鐘情。但是,這樣過一生,你能獲得真正的快樂嗎?
《禪心物語:無我之美》是日本著名心靈勵志作家小池龍之介的暢銷心靈讀物。作者以得道高僧的睿智視角,結合自身的情感經歷寫就,可謂欲望都市中針砭時弊的一劑良藥,紛繁社會的一泓清泉,對生活中感到抑鬱糾結、失望無奈的人有一定的啟示和幫助。翻開《禪心物語:無我之美》,讀到禪家宗師對你說的話,幸福和快樂,其實離你很近。

作者簡介

作者:(日本)小池龍之介 譯者:韋平和
小池龍之介,1978年生,被譽為日本人氣最旺的“青年禪師作家”、首席“精神室內設計師”。畢業於東京大學教養學部,2003年創立了“家出空間”網站。2005年創立了月讀寺,並成為該寺住持,同時兼任正現寺的副住持。小池在大學時代曾以學生的身份結婚,數年後離婚,豐富的人生經歷讓他對情感心理有了更多的感悟,出家後的他全心致力於自身的修行,同時面向大眾開展坐禪指導,在日本是很受歡迎的心靈修行指導老師。此外,作者還積極地進行寫作活動,是一名多產的作家。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想要被人接受”是不可能的嗎?001
1 怎樣實現“真實的自己?” 003
人人都渴望被人接受 003
用掩飾來增加吸引力 005
騙子的偽裝技巧 006
“真實的自己”可以被接受嗎? 008
2 毀掉“真實的自己” 011
誰能接受“真實的自己”? 011
什麼是“慢”的煩惱? 013
只在戀人和家人面前敞開心扉 015
“真實的自己”就是貪嗔痴三毒 017
誰能接受你的“陰暗面”? 018
消除自我的“陰暗面” 019
第二章 吸引力遊戲的背後023
1 市場的甜蜜誘惑引發“煩惱壓力” 025
戀愛資本主義的大謊言 025
“吸引力”為什麼會被大肆宣傳? 028
剖析吸引力技巧 030
吸引力技巧是潛在精神病的罪魁禍首 034
2 你參加過“吸引力遊戲”嗎? 037
遊戲的四種參加模式 037
①努力,獲得成功 038
②不努力,獲得成功 041
③努力,最終失敗 044
④不努力,最終失敗 045
對侵犯“特殊感”的報復 049
“眾”里尋“他”的困境 052
第三章 “自我”根本不存在!055
1 不能克服比較的刺激 057
“比較”也會帶來煩惱 057
自我比較的黑色魔術 060
“自卑”比“自負”更危險 062
2 自我其實並不存在 064
識蘊:“認識”中有自我嗎? 064
想蘊:“記憶”中有自我嗎? 067
受蘊:“刺激”中有自我嗎? 070
行蘊:“衝動反應”中有自我嗎? 073
刺激的奴隸 077
無我總是被掩蓋 080
3 戀愛中到底有多少種煩惱 082
過於自我所產生的幻覺會破壞你們的關係! 082
為什麼總是對我“愛搭不理”? 084
最怕聽到“你到底愛不愛我?” 086
“強迫愛人接受自己的意志”是愚蠢的 088
對方的煩惱是迎合自尊心的工具? 093
4 解剖情感的“痛苦” 098
終止大腦轉換程式的疫苗 098
痛苦與快樂的危險關係 100
得到了“愛”依然痛苦 105
內心活動是自己無法操縱的 109
主人與奴隸的關係 111
擺脫痛苦與自己的隸屬關係 113
善待處於奴隸狀態的生命 115
終止心對刺激的反應 116
改善模式從而改善性格 119
第四章 煩惱的幕後推手:無奈感123
1 因為“無奈”才渴望被人接受? 125
三種無奈感 125
自己能不能夠被替代? 126
獨特的人生並不存在 129
“有個性的生活”是不負責任的要求 130
網上的交友協定 132
男人也要推銷自己 134
2 個人成長中的無奈感 137
父母灌輸的無奈感 137
充滿欲望和怨恨的嬰兒煩惱 139
取悅父母的自我洗腦 141
新式育兒要點 143
對“青梅竹馬”的疑似戀愛 144
大家都想得到老師的偏愛 147
好孩子遊戲 149
“班委”的氣質 150
真正想做“真正想做的事”嗎? 151
“裝酷”的氣質 153
3 做到“無我”才能自由 157
被掩蓋的絕對真理——無我 157
出軌?傷不起! 160
被出軌一方的心理 161
其實,我們從小就經歷出軌 164
被出軌了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167
出軌一方的心理 169
出軌的誤解示意圖 172
放棄對自我價值的追求 174
刺激、快樂轉換程式的陷阱 176
終止轉換程式的開關——“悟” 177
超過刺激閾限時轉換程式便會發生故障 180
永遠半途而廢嗎? 182
擺脫刺激遊戲 183
怎樣放下痛苦的重負? 184
“無我”讓你最終走向自由 188
後記 191

後記

關於“自我”。
我們從小就在尋找自我。
然而,無論身處都市還是鄉村,無論是置身於洶湧的人流,還是現代時髦的工廠、寫字樓,我們卻常常感到自己仿佛大海里的一滴水,只能不由自主地隨波逐流;仿佛空氣中的一粒塵,只能不由自主地隨風浮沉。
是的,我們在為找不到芸芸眾生中的自我而深感焦慮。
本書作者認為,我們焦慮的根源在於:我們在尋找一個本來就不存在的自我。事實上,我們只是在一種無形的程式控制下,接受外界的刺激,並機械地做出反應,而這個過程中完全不存在自我。
關於“快樂”。
我們從小就在追求快樂。
然而,無論是權傾一時的達官貴人,還是富甲一方的富豪,無論是飽讀詩書的才子,還是才色雙全的美女,真正感到快樂的人寥寥無己。
是的,我們在為找不到真正的快樂而深感憂鬱。
本書作者認為,我們憂鬱的根源在於:我們在尋求本來就不存在的快樂。事實上,一切都是痛苦。只是在我們感到痛苦的時候,為了逃避痛苦而渴望獲得其他刺激,獲得其他刺激的時候,心便自動地把它改寫成快樂,正如搔癢一般。
關於“痛苦”。
我們從小就在感受痛苦。
出生了,我們為生病痛苦。上學了,我們為上學痛苦。工作了,我們為工作痛苦。結婚了,我們為結婚痛苦。沒孩子,我們為沒孩子痛苦。有孩子,我們為有孩子痛苦。年老了,我們為年老痛苦。死了,我們為死亡痛苦。
是的,我們在為無處不在的痛苦而深感困惑。
本書作者認為,我們痛苦的根源在於:我們一直處於受程式控制的奴隸狀態,即不斷地感到痛苦,然後不斷地尋找新的刺激,新的刺激得到滿足以後,又會出現新的痛苦,然後再尋找新的刺激,從而使我們萬劫不復地深陷痛苦而不能自拔。
關於“吸引力”。
我們從小就在關注自己的吸引力。
小時候,我們渴望吸引父母,想要獲得父母的關愛。上學了,我們渴望吸引老師和同學,希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工作了,我們希望吸引同事和老闆,渴望得到同事和老闆的賞識。到了婚嫁的年齡,我們渴望吸引異性,希望得到異性的青睞。
是的,我們在為自己的吸引力而深感不安。
本書作者認為,我們為吸引力而不安的根源在於:人不可能被他人接受。每個人都希望他人接受自己,認可自己的存在價值。為此,我們不得不掩蓋自己的缺點,同時把自己偽裝得善解人意、完美無缺。但是當我們終於如願以償地被他人接受的時候,我們卻發現別人接受的並非真實的自己!於是,我們便開始逐漸地暴露所謂“真實的自己”,也就是自己的陰暗面,最終親手毀掉自己苦心經營才建立起來的戀愛關係,甚至婚姻關係。
本書針對現代社會中尋找自我、尋求快樂、消除痛苦這些根本的人生問題,以及人們普遍關注的吸引力、出軌等社會問題,從佛教的角度,結合心理學案例分析,給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只要我們識破“無我”這個絕對真理,識破控制我們的程式,不讓程式把“痛苦”改寫成“快樂”,我們就會擺脫程式的控制,從而擺脫奴隸狀態,獲得真正的自由。可謂是欲望都市中針砭時弊的一劑良藥,相信對當今社會,尤其是感到憂鬱、痛苦和無奈的年輕人會有極大的啟示和幫助。
“一本好書,一生財富”。譯者非常有幸因為中信出版社的錢俊編輯,接觸到了這本好書,讓我懂得了自己、自己周圍的人在人際關係中的諸多煩惱的根源,並有機會把這本書翻譯、介紹給我周圍的年輕朋友和讀者朋友,我深信許多的人迫切需要它,它將有助於你認識和消除人際關係中的煩惱。讀完它,你將開啟一個嶄新的人生。在此,對錢俊女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韋平和
2012年1月4日於北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