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福建省地級市]

三明[福建省地級市]
三明[福建省地級市]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三明市,地級市,隸屬福建省,位於福建省中部連線西北隅,地處北緯25°30′~27°07′、東經116°22′~118°39′之間,全市面積22965平方千米。東依福州市,西毗江西省,南鄰泉州市,北傍南平市,西南接龍巖市。 2014年三明市根據福建省貫徹落實國務院批覆的《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做出具體部署,把三明市建設成為福建省區域性中心城市、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先進制造業基地、生態文化旅遊勝地和休閒養生基地。 三明市是一座新興的工業城市,是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及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2016年9月,被國家林業局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三明擁有海峽兩岸(三明)現代林業合作實驗區,是全國集體林業綜合改革試驗示範區,享有福建“綠色寶庫”的美譽,是全國四個活立木蓄積量超過1億立方米的設區市之一。截至2015年6月,已發現金屬和非金屬礦種79個,已探明儲量的礦種49種,已開發利用的43種。全市擁有泰寧世界自然遺產地、世界地質公園2個世界級品牌和國家級、省級旅遊品牌各50多個,數量和等級名列全省前茅。 2017年,三明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36.06億元,比2016年增長7.9%。人均地區生產總值83440元,比2016年增長7.1%。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57.0萬人,比2016年末增加2.0萬人。 2017年,三明市複查確認繼續保留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 2018年11月,入選中國城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三明 三明

上古屬百越地,夏商時期屬於揚州地,周代隸七閩地,戰國時期屬楚國地,秦漢時期屬閩中郡及揚州會稽郡東冶縣。

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設立將樂縣、綏安縣(綏安縣於東晉義熙元年(405年)改為綏城縣,至唐貞觀三年(629年)最終廢置後未再恢復建制),隸屬建安郡。  

東晉義熙元年(405年),升沙戍堡為沙村縣, 是為沙縣設縣之始;後於唐武德四年(621年)改稱沙縣,先後隸屬建安郡、建州。

唐朝開元十三年(725年),將沙縣西部原黃連峒地帶之黃連鎮升格為黃連縣,後於天寶元年(742年)改名為寧化縣,隸屬臨汀郡;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在原尤溪山峒地帶設定尤溪縣,隸屬福州。

五代十國南唐中興元年(958年),將原綏城縣地之永安場、歸化場分別升格為建寧縣、歸化縣(後歸化縣於宋元祐元年即1086年改名泰寧縣),隸屬建州。

宋朝元符元年(1098年),析寧化縣地設定清流縣, 隸屬汀州。  

明朝景泰三年(1452年),析沙縣新嶺以南地、尤溪寶山以西地設定永安縣,隸屬延平府;成化七年(1471年),析寧化、清流、將樂、沙縣4縣地設定歸化縣,隸屬汀州府,後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月改名為明溪縣;嘉靖十四年(1535年),析尤溪、永安、漳平和德化地設定大田縣,隸屬延平府。隆慶元年(1567年),析龍巖、大田、永安地置寧洋縣,隸漳州府。

三明新景 三明新景

清代基本沿明制,設福建布政使司,轄九府二州,先後增設龍巖州、永春州和台灣府。雍正十二年(1734年),大田縣改隸永春州(直隸州)。翌年,寧洋改隸龍巖州。

民國時期民國初年(1912年),改府為路,並改廳、州為縣。三明境域屬北路觀察使署。

民國三年(1914年),改路為道,沙縣、將樂縣、泰寧縣、尤溪縣、建寧縣、永安縣統屬建安道;寧化縣、清流縣、歸化縣、寧洋縣統屬汀漳道;大田縣屬廈門道。  

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道制,實行新的省、縣制,各縣直隸福建省政府。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1月,“閩變”發生,國民黨十九路軍在福建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下轄閩海、延建、興泉、龍汀四省及福州、廈門兩個特別市。三明境域的沙縣、將樂縣、尤溪縣、永安縣、泰寧縣、建寧縣屬延建省;清流縣、明溪縣(原歸化縣)、寧化縣、寧洋縣屬龍汀省;大田縣屬興泉省。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閩變”失敗,四省撤銷。  

三明 三明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7月,改組後的福建省政府實行行政區督察專員制,將全省劃分為10個行政區。三明境域的沙縣、尤溪屬第三區(稱南平專署);大田屬第四區(稱仙遊專署);永安、寧洋、清流、明溪、寧化屬第八區(稱長汀專署);將樂、泰寧、建寧屬第九區(稱邵武專署)。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0月,又將全省原劃分的10個行政督察區縮並為7個行政區。尤溪縣、永安縣、將樂縣、沙縣屬第二行政區;大田縣、寧洋縣屬第六行政區;寧化縣、明溪縣、清流縣、建寧縣、泰寧縣屬第七行政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月,省政府內遷永安。6月,省保全處、縣政人員訓練所、三青團等一些國民黨黨、政、軍機構相繼遷到三元、梅列。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2月,為便於管理,福建省政府決定以三元鎮為中心,劃出人口萬餘人的各鄉,成立三元特種區,轄三元城關、列東、列西等地,仍視為沙縣境內的一部分。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由於三元特種區轄境小,財政入不敷出,遂將原沙縣、永安、明溪3縣屬地各劃出部分併入三元特種區,成立三元縣。全縣土地面積為1031平方公里,人口約3.8萬人,隸屬第二行政區。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9月,全省行政區調整為9個行政督察區。三明境域的沙縣、將樂縣、泰寧縣、建寧縣、尤溪縣仍屬第二區(南平專署);寧化縣屬第七區(長汀專署);永安縣、寧洋縣、大田縣、清流縣、明溪縣、三元縣改屬第九區(永安專署)。

三明市麒麟山 三明市麒麟山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全省行政區又調整為7個行政督察區,永安專署改稱第六區,三明境域各縣隸屬不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1949年冬至1950年春,三明境域各地先後解放,分屬龍巖、永安、南平專署。

1950年2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在永安縣設立專(市)級建制的省督察機關即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同年4月,改稱永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下轄三元縣、永安縣、明溪縣、清流縣、寧化縣、大田縣、寧洋縣、德化縣(同年10月27日劃歸晉江專區)。  

1956年6月,永安專署撤銷。7月間,三元、明溪2縣合併成立三明縣,隸屬南平專署。永安縣、清流縣、寧化縣、寧洋縣(1956年7月9日國務院第34次會議決定撤銷)隸屬龍巖專區,大田縣隸屬晉江專區。

1958年4月,三明闢為重工業基地後即成立三明重工業建設委員會,為黨政合一領導機構,負責領導三明工業區的工業建設以及各項市政建設與管理工作,直屬省委、省人委領導,並與南平地委、行署雙重領導三明縣。

1959年2月,經中央批准,三明重工業建設委員會與三明縣機構合併,成立三明人民公社籌委會(省轄)。

1960年1月,三明人民公社籌委會改名為三明市人民委員會(為省轄三明市)。

1961年11月,恢復三明縣建制,轄區為原明溪縣行政區域。同月,清流、寧化、永安三縣從龍巖專區劃歸三明市,轄區擴大為四縣。  

1963年5月,國務院批准設立三明專員公署,將三明市降為地轄市,專署下轄三明市、三明縣、永安縣、清流縣、寧化縣、大田縣(同月從晉江專區劃入),總計一市五縣。

1964年4月,三明縣恢復為原明溪縣名。

三明市梅列區 三明市梅列區

1967年2~3月,三明軍分區奉命介入地方執行“三支兩軍”任務,成立生產領導小組,負責三明地區的工農業生產。同年7月,福州軍區黨委決定成立三明專區軍事管制委員會。

1968年10月,成立三明專區革命委員會,為黨政合一的領導機構,行使原地委、專署的全部職能。1970年6月18日,省革命委員會決定將尤溪、沙縣、將樂、泰寧、建寧5縣劃歸三明專區,7月正式劃入。三明專區轄區擴大為一市十縣。同年12月,三明專區革命委員會改為三明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8年3月29日,三明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稱為三明地區行政公署,轄區不變。

1983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將原地轄三明市改為省轄市,並撤銷三明地區行政公署,實行以市帶縣的管理體制。1984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永安縣改為永安市(縣級市)。  

行政區劃

2017年,三明市轄2個區、1個市、9個縣,共有66個鄉(含2個民族鄉)、63個鎮、13個街道、174個社區、1735個村,三明市政府駐地為梅列區高岩新村。  

三明市行政區劃
縣(市、區)鄉、鎮、街道辦事處
梅列區列東街道、列西街道、徐碧街道、陳大鎮、洋溪鎮
三元區城關街道、白沙街道、富興堡街道、荊西街道、莘口鎮、岩前鎮、城東鄉、中村鄉
永安市燕東街道、燕西街道、燕南街道、燕北街道、西洋鎮、貢川鎮、安砂鎮、小陶鎮、大湖鎮、曹遠鎮、洪田鎮、槐南鎮、上坪鄉、羅坊鄉、青水畲族鄉
沙縣鳳崗街道、虬江街道、夏茂鎮、青州鎮、大洛鎮、富口鎮、高橋鎮、高砂鎮、鄭湖鄉、南陽鄉、南霞鄉、湖源鄉
尤溪縣城關鎮、梅仙鎮、西濱鎮、新陽鎮、洋中鎮、管前鎮、西城鎮、坂面鎮、尤溪口鎮、聯合鄉、湯川鄉、溪尾鄉、中仙鄉、台溪鄉、八字橋鄉
大田縣均溪鎮、上京鎮、廣平鎮、桃源鎮、太華鎮、建設鎮、石牌鎮、奇韜鎮、華興鄉、屏山鄉、吳山鄉、濟陽鄉、武陵鄉、謝洋鄉、文江鄉、梅山鄉、湖美鄉、前坪鄉
明溪縣雪峰鎮、蓋洋鎮、胡坊鎮、瀚仙鎮、城關鄉、沙溪鄉、夏陽鄉、楓溪鄉、夏坊鄉
清流縣 龍津鎮、嵩口鎮、嵩溪鎮、靈地鎮、長校鎮、林畲鄉、溫郊鄉、余朋鄉、沙蕪鄉、賴坊鄉、李家鄉、里田鄉、田源鄉
寧化縣 翠江鎮、泉上鎮、湖村鎮、石壁鎮、曹坊鎮、安遠鎮、淮土鎮、城郊鄉、城南鄉、濟村鄉、方田鄉、安樂鄉、中沙鄉、水茜鄉、河龍鄉、治平畲族鄉
將樂縣古鏞鎮、萬安鎮、高唐鎮、白蓮鎮、黃潭鎮、水南鎮、光明鄉、漠源鄉、南口鄉、萬全鄉、安仁鄉、大源鄉、余坊鄉
泰寧縣杉城鎮、朱口鎮、新橋鄉、上青鄉、大田鄉、梅口鄉、下渠鄉、開善鄉、大龍鄉
建寧縣 濉溪鎮、里心鎮、溪口鎮、均口鎮、伊家鄉、黃坊鄉、溪源鄉、客坊鄉、黃埠鄉
參考資料: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三明位於武夷山脈與戴雲山脈之間,地處閩中和閩西北結合部,地理坐標為北緯25°30′~27°07′,東經116°22′~118°39′,全境總面積22965平方千米。東與福州市的閩清、永泰毗連;東南鄰泉州的德化、永春;西南接龍巖地區的漳平、連城、長汀;北靠南平地區的邵武、順昌、南平;西北與江西省的石城、廣昌、南豐、黎川交界。    

地質地貌

• 地質

三明市境域地層結構發育完整,自下元古界至新生界共有12個系,37個地層單元包括變質岩、侵入岩、火山岩、沉積岩四大岩類。最古老的岩石層分布於建寧一帶的晚太古代天井坪組,是華夏古陸核的組成部分,代表福建省最古老的岩石層。  

由於三明地跨福建三大構造單元,地質結構上存在四條斷裂帶:沙縣—南日島北西向斷裂帶,途經泰寧、將樂、沙縣、尤溪等地;永安—晉江北西向斷裂帶,途經明溪、永安、大田等地;邵武—河源北東向斷裂帶,途經泰寧、建寧、寧化等地;政和—海豐北東向斷裂帶,貫穿尤溪、大田、永安、沙縣及三明城區。  

• 地貌

三明境內以中低山及丘陵為主,北西部為武夷山脈,中部為玳瑁山脈,東南角依傍戴雲山脈。峰巒聳峙,低丘起伏,溪流密布,河谷與盆地錯落其間,全境地勢總體上西南部高,北東部低,海拔最高(建寧白石頂)1858米,最低50米。  

三明台江大橋 三明台江大橋

氣候條件

• 綜述

三明境內地處沿海低緯度區,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寧化、清流、建寧、泰寧、明溪、將樂高海拔山區為中亞熱帶氣候;南部、東南部的尤溪、沙縣、三明市區及永安、大田的低海拔區具有南亞熱帶氣候特點。境內氣候總特徵是: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夏半年多東風炎熱多雨,冬半年多東北風寒冷乾燥。由於境內地形差異很大又可造成局部性小氣候,特別是垂直分布的小區域氣候差異更大,常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  

形成上述氣候特徵的主要因素:(1)境內處於福建西部的中段地帶,屬於低緯度區,光照時間長,年平均日照時數可達1727.1~1897.5小時,得到較充分的太陽光熱因而氣溫高,同時受海洋影響較大。夏半年,來自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季風可帶來大量水汽,因而雨量充足造成境內夏季高溫多雨;冬半年,北方大陸來的冷空氣到境內已成強弩之末,僅對境內西北部有影響,故境內冬季寒冷乾旱。(2)地形的影響:境內屬中低山地區,地形、地貌、坡向、植被錯綜複雜,其中丘陵與盆谷占43.34%,山地占56.33%,千米以上山峰有454座,大山脈有武夷山脈中段、杉嶺山脈南段、玳瑁山脈北段、戴雲山脈北段,呈北東—南西走向平行分布,造成東西高、中間低,由西向東傾斜略呈馬鞍形的地貌態勢,這種地形極大影響了境內氣候,因戴雲山脈與玳瑁山脈的屏障作用形成閩中谷地少雨區。而複雜的地形又造成了山區增溫型氣候與山區降溫型氣候。地形的差異造成盆地與山地氣候明顯差異。  

• 氣溫

氣溫總體上具有四周期變化特點,氣溫1月最低,7月最高,春季趨向上升,秋季下降;氣溫日變化以日出前最低,午後最高。年平均氣溫17℃~19.4℃,南北相差2℃,總體上為西北部低,東南部高,河谷丘地高于山地。最冷月均在1月,各地變化也較大,最低氣溫可達-10℃,最高也不超出10℃,極端低溫可達-11.3℃。最熱月在7月,平均氣溫為27℃~28℃,極端高溫可達40.5℃,平均日較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