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鼎邊糊

福州鼎邊糊是福州市民常用的早點。

簡介

在鐵鍋里盛著蛤、香菇、蝦米、蔥、黃花菜及配料熬成的清湯,用火燒著,待鐵鍋上方四周烤熱後抹上花生油,再將預先備好的濃米漿均勻潑在內緣四周,烘乾後鏟入湯中,稍煮片刻即成,食之軟嫩清香。福州人幾乎家家都會做鼎邊糊,早晚街頭巷尾到處都是鼎邊糊小吃攤。1961年朱德在福州品嘗鼎邊糊說,這么簡單的原料,這么簡單的製作,這么簡化的食法,卻有這么引人的魅力,真叫人嘗後難以忘懷。

相關典故

說起鼎邊糊的來歷,還有一段不同尋常的故事。明朝嘉靖年間,福州沿海城鄉常遭倭寇騷擾,戚繼光帶兵入閩剿倭寇,受到當地民眾的擁戴與歡迎,老百姓經常送糧送食犒勞戚家軍。有一天,戚家軍到了福州南郊,當地鄉民擺下八仙桌,主動送來大米、魚肉、香菇、蝦皮等,準備熱熱鬧鬧地招待凱旋的戰士們。就在此時,又有一股倭寇襲擊,戚繼光問清情況,馬上集合隊伍準備殲滅敵寇。老百姓一聽著急了,無論如何也要讓戰士們吃了飯再去打仗。不知是誰靈機一動,將大米磨成漿,肉絲、蜆子、金針、木耳、蟶乾、干貝等一股腦混煮成清湯,涮米漿於鍋邊,不消一刻鐘,一鍋又一鍋的鼎邊糊就出來了。眾將士吃飽後奮勇上陣,把倭寇全部消滅。 “做夏”吃鼎邊糊,緬懷民族英雄,也有著愛國主義的內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