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疍民漁歌

福州疍民漁歌,在福州也被貶稱為曲蹄曲,是福州疍民傳統的民歌形式,使用閩東語福州話吟唱,主要分為“盤詩”和“唱賀年歌”兩種形式,流傳於閩江中下游及福州沿海,其歷史可能已經超過一千年。它目前頻臨失傳的危險,已被列入福州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福建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來源

福州疍民漁歌來源於福州疍民的水上生活。福州疍民可能源自於福州古代原住的閩越人,傳統上他們世代居住在閩江或沿海的連家船上,受到陸地上漢人的嚴重歧視和迫害,被當作賤民,不得上岸定居。被稱為連家船民,或貶稱為曲蹄、曲蹄囝(福州話平話字:Kuóh-dà 、Kuóh-dà-giāng),有時漢字也寫作科題,女性則被稱為江妹仔、曲蹄婆(福州話平話字:G?ng-muói-giāng、Kuóh-dà-bò),早期文獻也稱他們為遊艇子、白水郎、蜒等古代時絕大部分福州疍民都是文盲,但長期的水上生活讓他們創造出了疍民漁歌這種獨特的民歌形式,其歷史可能已逾一千年,其曲調既有自編的傳統疍民曲調,也有採納閩劇的曲調,在明清時期疍民接受漢語後,就用閩東語的福州話進行吟唱。

形式

福州疍民漁歌主要分為“盤詩”的男女對唱形式和春節期間“唱賀年歌”向陸地漢人賀年討粿的這兩種形式。
“盤詩”是節日時連家船聚集在水面,比如閩江沿江一帶,所進行的男女一唱一和的漁歌對唱。其曲調多為歷史上流傳下來的疍民自編的曲調,但是唱詞是在問答過程中的即興發揮,沒有固定的唱詞。歌詞內容包括了男女求愛、互相嘲謔、互祝平安等等。開場的引歌一般為“一條竹仔軟絲絲,撩你對面來盤詩,跟你上段盤下段,莫盤壞詩盤好詩”,接著就開始正式的對唱,對唱形式是一問一答。
“唱賀年歌”則是在農曆正月初二至初四時福州疍民向岸上的福州人討粿時所唱的吉利的歌曲,用來換取米粿。其曲調既有傳統的疍民調,也有取自閩劇清唱小調,其中如《十二月果》、《十把白扇》這些曲子長度達到十句或十二句。在演唱時往往右跨竹編小鼓籃,左跨一尺多長、內裝半筒水的小竹筒來敲打伴奏。在元宵、二月初二、三月初三時也有唱此類歌謠的習慣。
福州疍民漁歌的其他形式還包括“端午採蓮歌”等。

歌詞

福州疍民漁歌歌詞非常豐富,內容與疍民傳統生活息息相關。例如“盤詩”的歌詞有:儂是水上討漁婆,母女二人下江河,天晴是儂好日子,拍風逖雨沒奈何。儂今使力來拔篷,一篷能轉八面風,篷轉風順船駛進,看著前面好地方。妹你駛船莫大意,好好送客回家鄉。江上漁歌唱不盡,魚香米響水也香。
“賀年歌”歌詞包括:一官大娘高廳坐,二子攜孫來拜年,三女有婿人品好,四盞紅燈掛營前。五色龍鳳雙飛舞,六張靠椅擺兩邊,七世同堂好名聲,八仙月桌圓又圓。九落大厝好像樣,十全如意福連連。新春賀年歌來唱,送儂米齊迎新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