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池莜麥

產地環境

地貌和土壤情況

神池縣地處黃土丘陵區,山丘起伏、溝壑縱橫,平均海拔在1500米(海拔範圍1200—2500米),洪濤山脈自西北向東南延伸,關涔山脈縱立南沿,兩大山脈形成中部小塊緩坡平地,全縣總的地貌特點是平川少,山地丘陵多(占全縣國土面積的88%),地形地貌複雜。全縣可耕地面積84.69萬畝,人均耕地近10畝,全縣耕地土壤類型分為四個土類(棕壤、栗褐土、風砂土、潮土),主要土類為栗褐土,占總面積的98.08%,分布於海拔1600—2000米的中低山和丘陵地區;棕壤占總面積的0.3%,主要分布在海拔2300米以上的山地上部,風砂土占總面積的1.23%,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川局部地區,潮土占總面積的0.39%,主要分布在縣川河源頭和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澗交接窪地。按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神池土壤總的特點是“缺磷少氮鉀有餘”,全縣耕地養份狀況是有機質6.6-8.5g/kg、全氮0.4-0.5g/kg、有效磷3-5mg/kg、速效鉀100mg/kg以上,屬三級以上耕地,非常適宜莜麥生長。

水文情況

全縣有四條大的季節性河流, 朱家川河全長60.6公里,由本縣西部賀職鄉出境,經五寨、保德入黃河,流域面積784平方公里;縣川河全長35.5公里,由本縣西北長畛鄉出境,經偏關、保德入黃河,流域面積528平方公里;野豬口河全長25公里,由本鄉石湖村出境入平魯縣,流域面積89平方公里;澗口河在境內東部,全長5公里,由龍泉鎮大溝兒澗出境,經寧武縣入恢河,最後流入桑乾河,流域面積71平方公里。四條季節性河流,徑流多集中在雨季,7、8、9三個月的洪水流量占到全年徑流量的70%,各河流總洪水量大1.15米3/秒,因為是季節性河流,所以夏季出現洪水高峰,河床洪水濤濤,當地農民形象地概括為“有雨山洪發,雨過河床乾”。神池縣水資源十分貧乏,全縣地下水靜儲量為6.16億噸,動儲量為5.9萬噸/晝夜,含水層埋深在2.5-144.92米左右,且分布不均,多集中於朱家川河和縣川河兩河流域,適合莜麥生長。

氣候情況

神池縣屬大陸季風氣候,乾旱、高寒、溫差大、無霜期短,年平均氣溫4.7℃,平均無霜期114天,平均降雨量487.7毫米,主要集中在7—9月份,年平均蒸發量1921.1毫米,全年光照時數為2816.7小時,年太陽總輻射量144.03千卡/厘米,≥10℃的總積溫為2300-2600℃,氣候以風大、低溫、降水變率大,春旱年份多,無霜期短為主要特點,總之氣候涼爽、降雨集中、西北風長年不斷、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這樣的氣候條件正好符合莜麥的生產發育。

歷史沿革

“哥哥在山坡上嘶嘍!嘶嘍!割莜麥,小妹妹在溝窪里圪嘣!圪嘣!掏山藥(呀么)親親”這是神池民歌《割莜麥》中短短的兩句唱詞,至今給人們留下很深的印象,不僅突出了地方語言特色,而且生動地再現了勞動時的情景。
在我國浩瀚的史籍中,經常可以看到關於莜麥的記載,《穆天子傳》稱之為“焚麥”,《皇帝內經》稱之為“珈師”,《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稱為“斯”《稗海博志》上稱為“燕麥”,《廣志》稱為“折草”,唐代《本草》上稱為“穱麥”,《群芳普》稱為“牛星草”,“杜志草”,《庶物異名》稱為“錯麥”,《甘肅通志》稱為“苜麥”。而《瑟榭叢談》又記作“油麥”,“形似小麥而弱,味牆微苦,核之本草,當即燕麥”,等等。到了近代,多數地方才統一叫成“莜麥”。至今仍有很多種叫法,東北地區叫“鈴鐺麥”,西北地區叫“玉麥”,維吾爾族稱為“阿富漢”或“蘇魯”,彝族稱為“堵”。
歷史上,神池的莜麥種植面積和區域要比現在大的很多。據《山西省統計年編》記載:民國二十四年(1935),神池莜麥種植面積36.2萬畝,占到糧食作物總播面積63.56萬畝的56.9%,總產130.32萬公斤。建國後的統計數據顯示,1949年到1970年,神池縣的莜麥播種面積一直穩定在25萬畝左右,最高年1964年達到27.53萬畝。1971年到1990年20年中,播種面積儘管有所減少,但達到15萬畝以上的就有15個年度,最低年1990年13.72萬畝。1991年到2004年由於新興高產作物的倡導和價值規律的引導,使其種植區域和面積繼續縮小,2004年降到35100畝。2003年省政府為了進一步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最佳化農業區域布局,建設優質小雜糧產區,把神池縣列為重點縣開始,全縣莜麥播種面積又逐年回升,到2010年全縣莜麥面積達到11.3萬畝。
特殊的地理環境孕育了特殊的作物。神池出產的莜麵就認神池的水,出了神池,哪裡的水都不行。神池的水和出來的莜麵是韌韌的,別處的水和出來的莜麵是懶懶的;神池的水蒸出來的莜麵是筋筋的,別處的水蒸出來的莜麵是垮垮的。
過去,神池的農民求師學藝,要先學做莜麵的技術,新媳婦在婆家第一次上鍋,要在做莜麵飯上露一手;新女婿春節後登門,要吃有十種花樣的莜麵飯。神池人能把莜麵在石板上推成薄如紙的“刨花兒”;能一次搓出五根纖細的而數尺不斷的“圪爵兒”;能如飛般捏出滿籠“山藥絲餃子”;能在幾分鐘內做熟“餽壘”,攪好“拿糕”。莜麵飯,或澆胡油,蔥花兒,酸菜湯;或加辣椒,羊肉湯,都是神池農民絕佳的美餐。莜麵耐飢耐寒,乾體力和出遠門的人,要吃莜麵飯,俗話說:“四十里的莜麵三十里的糕,二十里的玉米窩窩餓斷腰”。但是絕不能吃的過飽,以防後脹。常說“莜麵吃個半飽飽,喝點母水正好好”。
神池縣儘管建縣不足300年,但因莜麥而久負盛名。建國後的莜麥生產又有過輝煌,1977年11月曾在神池召開過華北地區莜麥生產協作會議。
神池當地的傳統農家 莜麥“三分三”品種至今聞名中外,自成體系,莖桿粗壯,根系發達,分糵力強,穗型長大,粒大飽滿,磨出的面白,做出的飯味美、耐飢,一直是當地的當家品種。1987年,經山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可,在全省推廣種植,。該品種曾被好幾家科研單位作為原始材料,雜交選育出不少優良品種。僅我省就有晉燕3號、晉燕4號、晉燕6號,雁紅10號,雁紅14號等優良品種都是以“三分三”作母本或父本,雜交選育而成的。

品質特點

1、外在感觀特徵:
神池莜麥籽粒呈紡錘型,有腹溝,長0.8—1.3cm,寬0.2—0.4cm,乾粒重31—33.5g,比異地種植的同品質籽粒長0.2—0.4cm,寬0.1—0.15cm,乾粒重高3—4g;神池莜麥籽粒白黃色,與異地同品種比較,神池莜麥黃度較深;神池莜麥籽粒整齊且飽滿,出粉率高達97%,而異地莜麥出粉率最高95%。神池莜麥加工的麵粉白黃色,黃度大於異地,筋度高,粘性差,口感好,吃水多,耐寒耐飢。
2、內在品質特徵:
神池莜麥營養豐富,在同類作物中蛋白質含量最高,蛋白質高於14.9%,神池莜麥籽粒整齊且飽滿,出粉率達96%以上,而異地莜麥出粉率達94%以上,神池莜麥含水分低於5.02%以下,脂肪約6.8%,含澱粉約41.1%,總膳食纖維高於13.98。同時含有人體必需的8種胺基酸,其組成也較平衡,賴氨酸含量最高,神池莜麵吃水量大,0.5公斤莜麵可做1公斤成品。

地理標誌

農產品地理標誌信息
項目內容
地理標誌產品名稱神池莜麥
地理標誌類別農產品地理標誌
保護範圍為山西省忻州市神池縣境內的龍泉鎮、義井鎮、八角鎮、東湖鄉、太平莊鄉、虎北鄉、賀職鄉、烈堡鄉、長畛鄉、大嚴備鄉等10個鄉鎮241個行政村。地理坐標:東經111°42′—112°18′,北緯38°56′—39°24′,種植面積9000公頃
質量控制技術規範AGI2011-02-00592
申請人山西省神池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批准文號
農業部公告2011第1645號
批准時間
2011年9月13日

生產方式

(1)深耕細耙,保持土壤水分。秋深耕(25~30厘米)耙耱可以蓄秋雨為春用,儘量擴大機耕面積,冬天(三九天)要鎮壓提墒,早春淺耕(10厘米左右)耙耱保墒。通過三墒整地等旱作措施,保證莜麥苗齊、苗全。
(2)增施肥料,改善莜麥的營養狀況。莜麥是鬚根系作物,有較強的吸收能力,特別是對N素肥料非常敏感。每生產100公斤籽粒,需從土壤中吸收N素3.6公斤,p素1.8公斤,氧化鉀2.5公斤,因此莜麥在施肥上要以養分含量全的優質農肥為主,化肥為輔(一般用作追肥),把握重施基肥,巧施種肥,看天、看地、看苗情追肥的原則。一般施肥量:氮肥(N)8~12 公斤/畝,磷肥(P2O5)5~8 公斤/畝,鉀肥(K2O)3~5公斤。
(3)合理輪作,避免病蟲草害蔓延。莜麥和其它作物不同,最忌連作。連作莜麥病多、雜草多,而且容易造成土壤養分失衡,加劇土壤養分與作物生長的供需矛盾,造成減產。輪作可以避免上述不利因素,莜麥輪作方式很多,一般山藥、豌豆、油料等都是莜麥的好前茬。
(4)選種拌種,嚴把播種質量關。莜麥是圓錐花序,小穗之間發育很不平衡,因此作種用的莜麥,必須經過嚴格的風選、篩選,選用粒大飽滿,成熟度好的完整籽粒作種子。把選好的种放在太陽光下曬4~5天后,再用0.2%的拌種雙拌種,即可播種,播種的適宜時期為小滿前後五天,播深以13厘米為宜。
(5)合理密植,提高單產。一般莜麥籽粒和秸稈比例以1:1較為合理,具體播種量以品種、地力、耕作條件來決定。一般畝播量:高水肥地為17.5~20公斤,中等肥力地為8.5~10公斤,沙梁薄地為6~7.5公斤。在推遲播期的情況下,畝播量要適當增加1~1.5公斤。
(6)科學管理,適時收穫。苗期淺鋤一次,深度為一寸左右,以防傷根,分櫱期第二次中耕鋤草,深度為一寸半左右,並視苗情進行追肥,及時防治病蟲。莜麥是無限花序,籽粒成熟很不一致,當穗部已有四分之三的小穗籽粒進入蠟熟期時即可收割,以防風摔落粒而造成減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