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聖寺[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祝聖寺]

祝聖寺[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祝聖寺]
祝聖寺[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祝聖寺]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祝聖寺原名迎祥寺,又名缽盂庵, 是雞足山一座龐大的建築群,系虛雲和尚親自在國內外募化功德創建,清光緒賜名"護國祝聖寺",為十方叢林大剎,總面積1.335萬平方米,1984年,國務院確定祝聖寺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佛教開放活動場所。

基本信息

中國有2座

祝聖寺祝聖寺
祝聖寺。一座於湖南省衡陽市南嶽區南嶽鎮東街,距南嶽廟半里許,是南嶽六大佛教叢林之一。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祝聖寺主體建築共有五進,分為天王殿、大雄寶殿、說法堂、方丈室、羅漢堂。羅漢堂原有五百羅漢雕像,全部用青石鐫刻,嵌在左右牆壁上,活靈活現,是南嶽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另一座位於雲南大理,祝聖寺在缽盂山下,距離“靈山一會”25千米,它背靠九重岩,原名缽盂庵。本詞條將分別做以詳細介紹。

湖南衡陽祝聖寺

祝聖寺祝聖寺
祝聖寺坐落在南嶽鎮東街,距南嶽廟半里許,是南嶽六大佛教叢林之一。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唐代高僧承遠(公元712-802)在這裡創建佛教寺院,名彌陀台,他的著名弟子法照(?-777),初居廬山,結西方道場。大曆二年(767)慕承遠名來南嶽,師事承遠十二年。大曆末年(779)奉詔入長安,入皇宮教宮人五會念佛(五百人為一會),唐代宗奉為國師,傳教天下。法照向代宗極力稱讚其師承遠有異德,代宗南向而禮之,度不可征,乃名其居日“般舟道場”,用尊其位。承遠另一著名弟子日晤,十三歲出家,隨承遠長期侍勤,唐肅宗乾元元年(758),詔天下名山置大德七人,長講戒律,日晤獲選首位。他在南嶽登壇傳戒37年,每年度僧千人,稱盛一時。他在舊址上建一精室命名為“般舟台”,專修念佛三昧,世稱“般舟和尚”。唐德宗貞元年間(785-805),詔為“彌陀寺”。從而,由彌陀台、般舟道場到彌陀寺,就成了名登朝廷,聲動公卿的天下名寺。
祝聖寺主體建築共有五進,分為天王殿、大雄寶殿、說法堂、方丈室羅漢堂。該寺鼎盛時期,曾住有和尚上千人。寺中建築金碧輝煌,環境清幽雅致,閣樓台榭隨處可見,奇花異草點綴其間。羅漢堂原有五百羅漢雕像,全部用青石鐫刻,嵌在左右牆壁上,活靈活現,是南嶽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可惜,十年動亂中,羅漢全部被毀,現僅存五百羅漢像的拓本,陳列在南嶽大廟的書畫館裡,供遊人觀賞。

歷史

祝聖寺祝聖寺
祝聖寺歷史悠久。據《南嶽總勝集》記載,夏朝的君王大禹在這裡修建清冷宮,把奉帝。唐朝時,高僧承遠(712—802年)在這裡創建佛教寺院,名彌陀台寺。承遠信奉的是佛教淨土宗,淨土宗又稱蓮宗,以稱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極樂淨土為宗旨。至今,淨土宗認為該宗有十三位師祖,他們依次: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智旭、實賢、行微、實賢、際醒和印光。承遠被尊為淨土第三代祖師,他贏得這千秋聖名的功績主要是在南嶽弘傳淨土法門。

承遠是漢州錦竹(四川錦竹縣)人初在資州智詵的弟子處寂門下學習得法,密倍其道。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到荊州玉泉寺拜惠真為師,後入南嶽衡山從通相受具足戒,研究律宗的基本典籍《四分律》。又到廣州隨慈憨(680—748年)學習淨土宗經典教義,成為淨土宗慈愍派的主持人。他在衡山創立彌陀台寺後,教人專念彌陀,被稱為“彌陀和尚”。柳宗元《南嶽彌熙和尚碑》稱他“人遺之食則食,不遺則食土泥,茹草木,其取衣類是。”他生活儉樸,專修淨土,從者甚眾。他的著名弟子有法照(?一821年)和日晤(?一804年)等。法照撰有《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等,以音韻文學弘揚淨土法門。唐代宗奉為國師,入禁中教宮人五會念佛。代宗賜承遠所居彌陀台為“般舟道場”。日晤在南嶽登壇傳戒37年,每年度僧千人,居般若台,專修念佛三昧,被稱為“般舟和尚”。唐德家賜名彌陀寺,柳宗元撰有《南嶽般舟和尚第二碑》。在承遠和弟子們的努力下,彌陀寺自興建後就成為天下名寺。

845年,唐武宗滅佛時,彌陀寺被毀。五代十國時,楚王馬殷加以修復,改名報國寺。

宋朝時,神宗賜建御書閣,藏宋太宗御書於內。微宗時一度改為道教宮觀,叫“神霄宮”。這種以行政命令來促使佛道融合的做法沒有維護多久,不久又還原為佛教聖地,改名勝業寺。宋孝宗時,朱熹和張拭暢遊祝觸峰,寄住過勝業寺。元朝時期,勝業寺多次得到維修。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湖南巡撫趙申喬聽說康熙皇帝要到南方巡視,便大興土木,把這裡擴建成一座規模宏大的行宮,因康熙未來,逐改名為祝聖寺。雍正以後,祝聖寺的住持先後有淡遠、前參、佛格,將寺廟修繕得更加雄偉壯觀,前來燒香拜佛的人絡繹不絕。時人總結出“祝聖十景”:中亭測日、雙閣凌霄、松濤泛月、翠柏撩雲、猿知入定、鵝慣聽經、爐靄天香、山鍾自動、岳雲光榴、瀑布流廚,可見其景色之美。

民國時期,僧人空也法師在視聖寺舉辦了“天台宗學校”。1929年,湖南名僧靈濤(1898一1950年)法師又在這裡開辦了“南嶽佛教講習所”,培養了一批僧伽人才。

祝聖寺祝聖寺
1937年5月7日,南嶽佛道教徒,出於對祖國前途的關心,獻身反對外來侵略的鬥爭,在當時任國共合辦的南嶽游擊幹部訓練班副教育長葉劍英同志的啟發下,全山僧道在祝聖寺成立了“南嶽佛道救難協會”愛國組織。葉劍英同志在會上作了“普度眾生,要向艱難的現實敲門”的講演,使佛道教人士倍受鼓舞。該組織不僅選派了3名僧人參加游擊幹部訓練班,又組織僧道訓練班,學習軍事常識和搶救護理傷員等技術。後組織了“佛教青年服務團”和“佛教流動工作團”兩個宣傳隊性質的組織,奔赴長沙、湘潭等地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喚起民眾反對侵略,保衛祖國。郭沫若、鄒稻奮、田漢等同志對南嶽佛道教界人士的愛國行動給予熱情的支持。鄒稻奮把南嶽佛道救難協會成立宣言和組織大綱,發表在他主編的《全民抗戰》雜誌上。田漢同志在詩中贊道:錦衣不著著紹衣,敢向人間惹是非,獨惜瀟湘春又暮,花前跌坐竟忘歸。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後,祝聖寺是南嶽佛教的活動中心。1956年成立的“南嶽佛教協會”設在祝聖寺。僧人發揚“農禪並重”的優良傳統,動員組織佛教徒從事勞動生產活動,實現了自給自養。“文化大革命”中,佛教活動被迫停止、佛像、經書、法器蕩然無存,幸運的是殿堂保存完整。1979年起,隨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實,僧人陸續返寺。1980年,祝聖寺移交給南嶽佛教協會管理,國家撥款對寺廟進行了全面修復,1985年5月隆重舉行了佛像開光典禮,成為南嶽一大盛事。

建築風格

祝聖寺建築格局規整,從牌坊高聳的山門入寺,中軸線上依次分布著天王殿、大雄寶殿、說法堂(樓上為藏經閣)、方丈室四進大殿。東邊廂房有客房、齋堂、香積廚、藥師堂、庫房、祖堂。西邊廂房有禪堂、萬古不磨(今接待室)、羅漢堂等。此外還有不少僧舍庫房招待所等建築。

祝聖寺最有特色的建築和雕塑是羅漢堂的羅漢像。這是清朝光緒年間,這些羅漢像是寺內一個名叫心月的和尚雕刻出來的。心月和尚擅長石刻,他從江蘇常州天寧寺得來了羅漢摩本,不斷努力師法古人,體驗現狀,刻苦鑽研,終於在三年時間中完成了五百羅漢的石刻。這些羅漢線條流暢,栩栩如生,它們或雙膝盤坐,或袒胸欲行,或持禪杖,或揮禪帚,或目光前視,或俯首沉思,或臥或立,或哭或笑,或怒或樂,眾貌各殊,神采迥異,各相畢具,無一雷同,真是忘情物外,意境天然,篆刻工巧,深得佛教界和藝術界的讚賞。可惜十年動亂中遭到嚴重毀損,保存下來僅100多尊。近年來,祝聖寺精心加以修復。

景點

祝聖寺祝聖寺
祝聖寺距南嶽大廟很近,不足百步。此佛寺宏偉壯觀,殿宇整齊。由山門、關帝殿、大雄寶殿、說法堂、方丈室等建築組成,共五進。

首進為山門。過山門後至二進關帝殿,此殿又稱天王殿,殿內祀關羽神像。三進是祝聖寺的正殿,即大雄寶殿,又稱大法王剎,殿堂供奉三尊金身佛像,釋迦牟尼佛位於正中,左為阿彌陀佛,右為藥師琉璃光佛。四進為說法堂,用來由高僧演說佛法,說法堂左廂為藥師殿,右廂為觀音堂。五進是方丈室,方丈室右廂是羅漢堂。

雲南雞足山祝聖寺

雞足山祝聖寺原名叫迎祥寺,寺的前身為缽盂庵。明朝嘉靖年間廢庵建成迎祥寺。明末崇禎十一年底至十二年的正月(公元1638年12月底至1639年正月),大旅行家徐霞客雲遊雞足山後,在《徐霞客遊記》的有關雞足山部分中,只簡單地點到迎祥寺。可見在明代時,迎祥寺在雞足山眾多寺廟中的地位還遠未體現出來。迎祥寺到清朝光緒年間時,已破敗不堪,到宣統六年(公元1909年)後才得以重修,並改名為祝聖寺。

歷史

祝聖寺祝聖寺
說到祝聖寺,就不能不提到虛雲和尚。據史料記載,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虛雲先後應昆明筇竹寺和大理崇聖寺的邀請,到兩所寺院講經傳戒。結束後,便在當時雲南提督李福興的幫助和賓川知縣的具體辦理下,來到他嚮往已久的佛教聖地雞足山,並住進了早已無人居住的迎祥寺。為了重修寺廟,虛雲開始接待在四方朝山者的同時還親自外出募化。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虛雲赴京請領清宮內務府所刊的藏經《龍藏》,不久得到光緒皇帝的恩準,除欽賜《龍藏》外,還御賜紫衣、缽具,玉印、錫杖等,同時對迎祥寺加贈名為“護國祝聖禪寺”,封賜主持虛云為“佛慈洪法大師”之號,希望虛雲回山傳戒,護國護民。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虛雲領《龍藏》回雲南途中,考慮到重建寺廟需要巨款,便繞道而至馬來西亞、泰國、緬甸等國,一路講經說法,一路募化功德。在泰國講經募化時,虛雲跌坐入定一坐就是九日,轟動曼谷,上至王公大臣貴族,下至普通市民,都來禮拜和捐款贈物。宣統六年(1909年),虛雲用三百匹馬日夜兼程地把藏經和從東南亞募化的財物馱運回雞足山。從此,虛雲募化修建的“護國祝聖禪寺”成為雞足山佛教十方叢林的大剎。

祝聖寺於1952年和1963年曾兩次得到政府的撥款修理,“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嚴重破壞,1980年政府又撥款重新修復,面積達6443平方米。1984年4月,國務院確定祝聖寺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之一,為佛教開放活動場所。1993年11月,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景點

祝聖寺祝聖寺
走進祝聖寺的大門,首先看到的是月牙形的放生池。建放生池的目的在於希望朝山者廣積功德。放生池之間為鎮寶亭,也叫八角亭,佛教修行有“八正道”之說,即按八道修行就能從此岸到彼岸。八角亭正對的照壁上繪有《雞足山全景圖》,從中可領略佛教聖地雞足山寺庵的全貌。由下朝上走過八角亭,右邊的大石為雲移石,相傳當年修建祝聖寺開挖放生池時見此石不可動,虛雲大師便發功將此石移到現在這個位置。經過雲移石,正對的就是兩棵高大的柳杉樹和天王殿。

據傳這兩棵樹為虛雲大師親手所栽。天王殿上的“祝聖寺”三個字為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所題。殿內中塑彌勒像佛,兩邊的側牆塑有四大天王。佛經稱為釋迦的外將,各護一方,也叫護世四天王。走出天王殿後為庭院。庭院左為鼓樓,樓下塑有達摩祖師;庭院右為鐘樓,樓下塑有地藏像;庭院中還有一顆大石,稱飛來石,相傳是從山上的九重岩顯靈而飛來寺中的。庭院之上為極具氣派的大雄寶殿。殿頂飛檐斗拱,屋脊安有寶鼎,在檐口的正中,懸掛有虛雲大師請孫中山梁啓超分別所題的“飲光儼然”和“靈岳重輝”的貼金大匾,還懸有後來趙朴初所書的“大雄寶殿”大匾。大雄寶殿內中塑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像,左邊雙手合十者為阿難,右邊拱手抱拳者為迦葉。大殿內的四壁塑有表情充滿喜怒哀樂、形狀盡顯千姿百態的五百羅漢,外加騎白象的普賢(在右壁)和騎青獅的文殊(在左壁)。釋迦牟尼像的背後中塑有南海觀音,左為龍女,右為善財童子,其餘為十八羅漢。大雄寶殿後為藏經樓、藏珍樓和方丈室。樓下為雨花台,曾是寺院的講經說法處。傳說當年虛雲大師在此講經時,周圍所栽的曇花不是只開一現,而是經月不敗。寺院的東西兩廂房有四殿和四堂。四殿為主師殿、藥王殿、地藏殿、伽藍殿,四堂為禪堂、齋堂、客堂、雲水堂。

放生池正對著的前後大門的門楣上,寫有“退後一步想”、“能有幾回來”的一對合聯。

相關詞條

相關資料

1.http://cn.bytravel.cn/art/nyh/nyhszss/

2.http://www.fowang.org/sy/fn/fn02.htm

3.http://www.jizushan.gov.cn/ls/A/2008-04-29/92.html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