祋祤宮

祋祤宮,是漢代宮殿,位於今耀縣小丘鄉的獨冢村,面積較大,據實測東西長2.5千米,南北寬3千米,面積7.5千米。遺址東臨濁峪河,西屆清峪河,北邊為乙社村,南為沖溝,西獨冢村有夯土台基,東西寬12米,南北長52米,高達4米,又西有南北向夯土層長50米,夯土層中有建築物基石和下水管道殘件。上世紀九十年代,有人在現場踏勘,發現在遺址遺存有大量的板瓦、筒瓦、瓦當殘骸,還撿有“宮”字瓦當殘片,證實該遺址確是宮殿遺址。

簡要介紹

本世紀初上海文物出版社出版了《中國瓦當藝術》一書,其中收錄了八枚出自獨冢村遺址的瓦當,內有“祋祤”文字瓦當兩枚、“宮”字瓦當一枚,年代註明為漢代,可知獨冢村宮殿遺址在漢代應該名“祋祤”,在秦則是曲梁宮。

後代史書關於曲梁宮、祋祤宮記載極少。只有《後漢書·董卓傳》記載,東漢末,李傕亂,劫漢獻帝于軍中,飢歉,欲徙帝於池陽黃白城”,此黃白城,據《長安志》“曲梁宮在黃白城內”,可知在漢末,曲梁宮仍在,並有了黃白城的另名。《長安志》又載,“曲梁宮在三原”;“黃白城在(三原)縣西南十五里”,後人以為這是混淆了古代三原幾次變更遷移的原因,後人不解獨冢村遺址為秦曲梁宮、漢 祋祤宮也是這個原因。古代三原,曾經幾變縣城所在,據漢末《三輔黃圖》、北宋《長安志》記載,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時設三原縣,在池陽縣境;到了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因戰亂,“徙縣於清水谷”,即今獨冢村一帶;其具體位置的記載是在“今縣治西北三十一里三原故城”,其距離、位置大致就在獨冢村一帶;到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方“徙治清谷南故任城,改為池陽縣”;三年以後又“改為華池縣,仍分置三原縣”,其縣治仍當在獨冢村一帶;“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廢三原縣,改華池為三原縣”,三原縣至此才雄踞豐原、孟侯原、白鹿原之中,而曾經為古三原之地的獨冢村一帶則劃歸華原,即在今耀州區境內,與三原縣隔溝相望,文字記載屬三原縣的秦曲梁宮、也即漢祋祤宮遺址,也就歸屬於華原縣,就是今天的耀州區了。

歷史記載

《三輔黃圖.卷之三》:

步壽宮,秦亦有步壽宮,今按其地與秦異,則秦漢各有步壽宮耳。

祋祤宮,宣帝神爵二年鳳凰集祋祤縣,鳳凰集處得玉寶,乃起步壽宮。

直按:鳳凰集祋祤縣,事見《漢書.郊祀志》。又《陝西通志》卷七十二云:步壽官在耀州東北一里。

歷史傳說

秦朝末年,烽火四起,今陝西耀縣東一帶,男丁多數戰死疆場變得稀少,又逢連月天干無雨,人們生活陷入水生火熱,慘不忍睹。鄉民不堪,遂聯袂跪地求雨,哀嚎震天。忽然間,一隻從未見過的七彩大鳥扇動雙翅從天邊徐徐飛來,身後跟隨著漫天烏雲,飛過之處,驚雷聲聲,暴雨如注,雨下一晝夜後,大地得以滋潤,萬物復甦。鄉民互幫互助,日夜耕種,數月後喜獲豐收,得以熬過災年。從此,奠定秦地八百里沃土的根基。鄉民感念大鳥受上天指示,拯救蒼生,遂尊稱大鳥為祤【音同羽】。隨著日月流長,當地也命名為祤地。

至西漢年間,此地鑄造一兵器名為祋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