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造山帶

祁連造山帶(Qilianshan orogenic belt)是夾持於華北地台與柴達木地塊之間的造山帶,範圍包括祁連山脈、河西走廊及隴東地區,自北向南分為三個構造帶。經過不斷地發展演變,才發展成今天的構造。

祁連造山帶(Qilianshan orogenic belt)是夾持於華北地台與柴達木地塊之間的造山帶,範圍包括祁連山脈、河西走廊及隴東地區,自北向南分為三個構造帶。變質基底集中發育在中祁連隆起,被長城紀、薊縣紀和青白口紀的碎屑岩、疊層石灰岩和板岩不整合覆蓋。北祁連帶南華紀至早古生代前期為深水洋盆,有震旦紀、中、晚寒武世和奧陶紀等三期蛇綠岩和四條鈣鹼性火山岩帶;向北海水變淺,張掖、武威一帶為當時華北地台南側的大陸斜坡。南祁連帶從中—晚寒武世開始發育,主體為奧陶系碎屑岩夾火山岩,代表弧後盆地沉積環境。而下古生界在中祁連隆起大多缺失。志留紀起全區轉為碎屑復理石沉積,上統變為紅色建造。加里東運動使全區褶皺隆起,中泥盆統磨拉石沿北祁連帶與華北地台之間的邊緣坳陷分布。隨著地形被夷平,自石炭紀至早、中三疊世是一個從南向北超覆的海侵層系,代表祁連山褶皺帶與華北地台拼接以後新地台西南緣的濱淺海沉積。印支運動使全區再次發生較強烈的變形;燕山運動的影響還有待證實。中、新生界陸相碎屑物堆積在酒泉、民樂等山間盆地中;新生代期間,隨著青藏高原的推擠和抬升,祁連造山帶再次受到側向擠壓,形成了向柴達木盆地和走廊坳陷的逆沖構造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