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導論

社會科學導論

《社會科學導論》是2012年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亨特。

基本信息

美國版

基本信息

社會科學導論社會科學導論
書名:《社會科學導論》

出版社:後浪出版諮詢(北京)有限責任公司、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作 者:亨 特(Elgin Hunt)柯蘭德(David Colander)

譯 者:康 敏劉曉蕾等

書 號:978-7-5100-4458-8/C·210

開 本:787×1092毫米 1/16

印 張:30.25 插 頁:4

字 數:580千

版 次:2012年8月第1版

印 次:2012年8月第1次印刷

定 價:68.00元

內容簡介

社會科學是探討人類團體生活所有層面的一種知識領域,其最關心的,是決定人類行為模式的基本文化要素。所以,社會科學歷來成為通識教育課程的重要科目。

本書作為美國極為暢銷的社會科學教科書,自20世紀30年代出版以來,歷經數代作者群,多次修改,順應各學科、各領域的新發展,保持其一貫的系統性,對各社會科學有比較周全的介紹,兼顧人與文化、社會階層、社會制度、政治組織與社會問題、國際關係,以及經濟制度等方面,形成一種整合性知識體系,以使讀者對各領域的重要概念和基本觀點有一了解,並在學習和工作中實際套用。

作者簡介

亨特(Elgin Hunt),本書最早的作者之一,50年代成為唯一作者,直到60年代末由柯蘭德接手。曾任威爾遜學院社會科學系主任。

戴維·柯蘭德(DavidColander),米德爾伯里學院“克里斯蒂安·A·詹森”傑出教授,曾獨立撰寫、合作撰寫或編輯過四十餘本著作和一百五十餘篇論文,其研究範圍覆蓋經濟學領域的眾多課題。

柯蘭德是哥倫比亞學院學士,後又於哥倫亞大學獲授哲學大雨和博士學位,此外還曾在英國伯明罕大學和德國威廉港高級中學學習。先後在哥倫比亞大學、瓦薩學院和邁阿密大學任教,並擔任過時代-生活電影公司顧問、國會顧問、布魯金斯研究所政策研究員,以及牛津大學納菲爾德學院訪問學者。2001-2002年間,當選為普林斯頓大學“斯坦利·凱利”傑出教授。

柯蘭德是多家專業協會的成員,兼任美國經濟思想史協會和東部經濟學協會主席。他同時還是Journal of Economics Perspective、The Jounalof Economic Education、The Jounal of EconomicMethodology、The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EconomicThought、The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和The Eastern Economic Journal等刊物的編委會成員,美國電子協會電子出版委員會主席,以及美國電子協會經濟學教育委員會成員。

譯者簡介

康敏,畢業於北京大學,人類學專業博士。現就職於北京外國語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院,擔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民族志方法、社會性別問題、穆斯林社會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

劉曉蕾,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文化外交專業碩士。現就職於中國教育報刊社《神州學人》雜誌,擔任記者和編輯。主要研究方向為美國對外文化傳播策略。

圖書推薦

本書是美國大學中極為暢銷的社會科學教科書,範圍包括現代社會科學的全域,但是又能以整體的觀念來整合各學門為一爐……

本書章節的安排甚有系統,對社會科學各學門的兼顧也很周全,不但可以使學生對各領域之重要概念以及基本立場有所了解,也頗能幫助學生對現代社會的各面相,包括人與文化、社會階層、社會制度、政治組織與社會問題、國際關係,以及經濟制度等方面,有一個整合性知識體系的吸收。

——李亦園,中央研究院院士

本書特點

通識經典本書初版於20世紀30年代由芝加哥大學九位教授編就,後歷經多次更新再版,暢銷八十餘載,堪稱美國大學通識教育的典範。

與時俱進幾代編撰人秉持客觀與理性的基本理念,緊跟形勢變化做出重大調整。尤其是第12版,為了反映9ㄠ1事件之後新的政治、經濟現實,在政治學和經濟學幾章有了根本性變化。

視角廣闊 本書將全球視角、人類學視角、心理學視角,以及社會學視角和歷史視角等融合,以常識的視角,將寬廣領域的重要知識傳授給學生,儘可能地避免提供、修正和討論一些學生已經熟知的東西。

系統全面 本書不僅廣泛而均衡地涉及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而且在章節安排上甚有系統,對社會科學各門類兼顧而且周全,再加之書中增加的大量照片、地圖和圖表,更加有助於學生對社會的基本了解,以及深入研究。

目錄

前 言 1

專題目錄 7

第一章〓社會科學及其方法 1

1.1 社會科學 2

社會科學是一套規則體系 8

科學方法及其套用 9

方法論與社會科學 12

1.2 社會科學方法 15

社會科學解決問題的方法 18

社會科學裡的常識 20

統計資料的運用 20

跨學科研究方法 21

1.3 社會科學與社會 23

持續存在的問題 23

價值、術語和修辭學 24

1.4 小 結 24

第二章〓人的起源 33

2.1 人類的起源 34

達爾文與進化論 34

遺傳學的新進展 37

新進展的含義 38

社會生物學 39

間斷平衡論與漸變論之爭 40

2.2 人類的進化 42

科學、信仰與論戰 42

現代人的祖先 44

2.3 小 結 50

第三章〓西方社會的起源 55

3.1 從石器時代到農業時代 55

3.2 早期文明 56

現代文明的搖籃:美索不達米亞

和埃及 56

希臘文明的發展 59

波斯帝國 60

羅馬文明 61

3.3 中世紀(公元476—1453年) 65

3.4 文藝復興 68

3.5 現代經濟政治體制的發展 70

民族國家的興起 72

18世紀50年代—19世紀50年代

的工業與政治革命 73

3.6 小 結 75

第四章〓社會、文化與文化變遷 79

4.1 文化與社會的本質 81

文化及其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 81

文化的基本元素 81

4.2 文化融合 84

4.3 文化、社會與社會變遷 85

4.4 流行的社會變遷理論 86

導致文化變遷的原因 87

語言與文化變遷 90

穩定文化的因素 90

社會變遷對比社會穩定 92

4.5 社會變遷與社會問題 92

文化遲滯與社會問題 93

文化遲滯論的局限 94

4.6 文化比較 95

人與社會的相互作用 95

文化相對主義 95

研究社會的方法 97

第五章〓地理學、人口學、生態學與社會 101

5.1 地理學 101

5.2 人口學 103

人口估算 104

人口增長的決定因素 104

不同階段的人口增長 106

統計人口的問題 107

馬爾薩斯理論 108

人口與生活資料 108

適度人口概念 109

人口質量問題 110

5.3 生態學:地理、人口與環境的

相互作用 111

生態平衡 111

污染與保護 112

5.4 小 結 115

第六章〓技術與社會 119

6.1 工業革命 121

美國工業制度的發展 122

標準化、互換性與批量生產 122

技術與全球化 125

機器與失業 126

6.2 技術與社會變遷 127

技術造成的問題 127

技術、等級制與階級體系 127

自然資源、經濟學與技術 129

自然資源與經濟成長的極限 129

全球氣候變暖 130

6.3 歷史上的技術 131

6.4 未來的技術 132

技術進步的社會基礎 134

未來的衝擊? 135

第七章〓心理學、社會與文化 139

7.1 個體的社會化 140

童年的重大意義 140

個體環境差異的重要性 141

極端隔離對孩子的影響 141

7.2 人格及其發展 143

天性/教養之爭 143

行為的解釋 145

良好適應的個人 146

適應與正常狀態 147

弗洛伊德的人格概念 147

大眾心理學 150

7.3 智力、個人適應與正常狀態 150

智力測驗 151

智力與個人的適應 155

7.4 越 軌 156

越軌的主要理論 156

越軌的社會學解釋 157

越軌的經濟學解釋 159

對各種越軌理論的總結 159

7.5 小 結 160

第八章〓家 庭 163

8.1 不同的家庭模式 164

配偶的數量 164

配偶的選擇 165

家庭控制權 166

世系的計算 166

8.2 家庭在社會中的功能 167

社會變遷與家庭功能:一個案例 167

家庭模式的變化與家庭的功能 168

8.3 今天的美國家庭 171

約 會 173

性與單身 174

子 女 176

老年人 176

家庭破裂和離婚 177

單 身 180

同 居 180

同性戀家庭 180

8.4 變遷中的家庭 181

技術對家庭的影響 181

家庭的未來 182

第九章〓宗 教 187

9.1 宗教的本質 188

9.2 今天的幾大宗教 189

印度教 190

佛 教 192

猶太教 193

伊斯蘭教 196

基督教 199

9.3 宗教在社會中的作用 202

宗教是道德觀的一個來源 202

宗教對教育、藝術和文學的影響 203

宗教與政府的潛在衝突 203

第十章〓教 育 207

10.1 作為社會控制機構的學校 208

美國教育制度的雙重目的 208

10.2 美國教育的發展 209

美國學校的民主結構 212

學校體制的規範化 213

10.3 對學校體制的考察 215

技術變革與教學 216

私立學校與家庭學校 216

特許學校、私有化與

學校財務困境 217

教 材 218

輟 學 219

多元文化主義、協作學習與

制度公平 219

美國學校有多好? 221

追求卓越 222

大學課程的變遷 224

美國的教育體制公平嗎? 225

普通公民應當接受多少教育? 226

10.4 經濟、政治與社會制度的

相互作用 227

第十一章〓社會分層與經濟分層 231

11.1 社會分層的類型 232

莊園制 232

種姓制度 232

社會階級 233

11.2 社會流動 237

11.3 經濟不平等與社會不平等 238

收入不平等的原因 239

測量貧困 240

11.4 縮小社會與經濟不平等 241

誰在向上流動? 242

收入提高與階級差別 243

美國人的階級意識 244

階級意識與勞工運動 245

關於美國階級體系的小結 245

第十二章〓分層、少數族群與歧視 249

12.1 人種與族群 249

質疑族群和人種的優越性 250

種族偏見與歧視 252

大熔爐 253

12.2 少數族群 253

美國原住民 254

非裔美國人 255

西班牙語裔 262

亞洲裔 264

移民與少數族群 266

宗教少數群體 268

性別少數群體 269

老年人 274

12.3 小 結 276

第十三章〓政府的結構和類型 281

13.1 政府的主要功能 282

維護內部秩序和外部安全 282

確保正義 282

保障個人自由 283

調控個人行為 284

促進總體福利 284

13.2 關於政府本質的爭論 285

政治理論與政府 286

關於政府本質的三種觀點 286

各種觀點中的真理成分 289

13.3 政府的類型 289

民主政府 289

專制政府 293

13.4 政府並不簡單 299

第十四章〓美國的民主政府 303

14.1 美國政府的歷史發展 303

14.2 美國政府的結構 305

中央政府的結構 305

中央政府的性質 307

14.3 政治程式 317

政 黨 317

選 舉 319

第四集團 322

政治精英 322

軍工複合體與壓力集團 323

14.4 對民主政治程式的評估 325

第十五章〓其他國家的政府 329

15.1 法國政府 329

法國的議會制 330

法國的行政部門 332

15.2 墨西哥政府 334

15.3 日本政府 337

15.4 俄羅斯政府 340

15.5 沙烏地阿拉伯政府 343

15.6 關於政府的若干要點 346

15.7 政府未來的變化 346

第十六章〓經濟活動的組織 351

16.1 經濟體的本質 351

經濟體的功能 352

經濟學與社會科學 352

經濟欲望與經濟物品 352

文化的經濟層面 353

主要經濟問題 353

計畫經濟和非計畫經濟 354

16.2 經濟體制的演變 354

從封建制到重商主義 355

從重商主義到市場經濟 355

從市場經濟到混合經濟 356

16.3 市場經濟 357

市場經濟如何運作 357

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 360

16.4 美國經濟的性質變化 360

16.5 前蘇聯經濟體制的巨變 361

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發展 361

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 362

計畫經濟與非計畫經濟

如何運作 363

中央計畫的問題 364

為什麼中央計畫沒有實現目標 364

從計畫經濟向非計畫經濟

過渡的問題 365

16.5 經濟體制的繼續演變 366

第十七章〓政府與經濟 371

17.1 政府在經濟中的直接作用 371

政府提供的商品 372

美國的社會保障制度 373

其他政府開支項目 375

政府的巨觀經濟角色 376

17.2 政府在經濟中的間接作用 380

經濟調控問題 380

政府的低效與浪費 381

17.3 小 結 382

第十八章〓國際政治關係 385

18.1 國際關係中的國家 385

民族國家 386

民族國家的建立和消失 388

18.2 國際社會中的權力 389

國家權力的性質和來源 389

權力的其他來源 394

維護安全 395

18.3 外交政策 396

地緣與外交政策 397

價值觀、意識形態和外交政策 398

18.4 國際社會中的美國 400

總統與外交政策 400

美國的外交政策 402

第十九章〓國際經濟關係 407

19.1 貿易術語 408

國際貿易平衡和國際收支平衡 408

有形貿易和無形貿易 409

19.2 國際貿易的利弊 410

國際貿易的三個好處 410

國際貿易的弊端 411

為何不能做到趨利避害 412

19.3 國際貿易壁壘 413

進口關稅 413

進口配額 415

消除關稅壁壘 416

全球化與貿易壁壘 417

19.4 外 匯 417

外匯的意義 418

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 418

19.5 小 結 421

第二十章〓開發中國家的政治經濟 425

20.1 開發中國家的問題 428

政治共識問題 428

腐敗問題 429

經濟問題 429

債務問題 431

人口問題 432

人才外流問題 432

不可能的任務:給潛在領導者

的建議 433

20.2 開發中國家的選擇 434

政治選擇 434

經濟選擇 434

外交選擇 434

人口問題的選擇 434

人才外流問題的選擇 435

誰會是下一個領導人? 435

20.3 個案研究 435

中 國 435

墨西哥 437

烏干達 439

20.4 小 結 441

第二十一章〓國際機構與尋求和平 445

21.1 戰爭問題 446

戰爭的起因 446

解決戰爭問題的方法 448

21.2 聯合國 450

聯合國價值何在? 451

聯合國在維護和平中的作用 452

聯合國的其他手段 455

21.3 展望和平 456

世界上的動盪地區 458

全球反恐戰爭 463

譯後記 466

出版後記 468

中國版


 作者
吳柏青,張雪永主編

ISBN:10位[7811145634]13位[9787811145632]

出版社: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6-1

定價:¥12.00元

內容提要

現代人對於科學的信任可以類比為古代人對於宗教的崇拜。而在科學的內部,儘管權威的百科全書告訴我們,科學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等幾大知識門類,但在通常的認識中,只有自然科學才是科學。出現這種認識並不奇怪,社會科學中沒有牛頓力學和相對論這樣改變人類世界觀的劃時代發現,也沒有由這些劃時代發現帶來的改變人類日常生活的現代技術。尤其是後者,似乎帶有天然的說服力。公眾對愛因斯坦的了解並不比凱恩斯更多,普通的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不能深入地了解相對論,但大家都知道電視機的好處。

社會科學家當然不滿意這種狀況。一位社會科學家在被問及社會科學為公眾提供了什麼時這樣回答:“我們創造了美國憲法。”作為同行,我們都會覺得這個答覆鏗鏘有力,振奮人心。但畢竟要說清楚憲政體制給公眾帶來的福祉要花很大力氣,而個人電腦給公眾帶來的便利則似乎不言自明。儘管如此,社會科學的從業者還是可以獲得自信,並嘗試向公眾介紹自己的工作。這本小書就是這樣的嘗試。

目錄

導言

第一章政治學:在權力和權利之間

一、政治之學

二、權力之學

三、權利之學

附:政治學經典選讀

政治學經典導讀

第二章經濟學:探索財富之源

一、經濟學的基本概念

二、經濟學的分類

三、經濟學的經典理論簡介

四、當前我國經濟學領域的新問題

附:經濟學經典選讀

經濟學經典導讀

第三章社會學:把秩序帶回此岸

一、社會學是什麼

二、社會學方法

三、社會學關鍵字:當下社會學研究熱點舉例

附:社會學經典選讀

社會學經典導讀

第四章法學:秩序與正義之學

一、坎坷曲折,百家爭鳴:法學的歷史演進

二、法的價值的探尋與追求

三、秩序:法的基本價值

四、正義:法的理性價值

五、自由:法的目標價值

六、人的全面發展:法的終極價值

附:法學經典選讀

法學經典導讀

第五章管理學:社會和諧的保障

一、管理學的研究對象及其方法

二、管理理論的演變與發展

三、管理及其管理的職能

四、2l世紀的管理學

附:管理學經典選讀

管理學經典導讀

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