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福利思想

社會福利思想

《社會福利思想》一書由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陳紅霞撰寫,是“社會工作叢書”系列圖書之一。 社會福利思想包括特殊群體的救助、勞動就業保障、災害預防與救助、軍人優撫、社會財富分配、教育住房等涉及民生的方方面面的社會思想。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社會福利思想有不同反映,要準確理解某種福利思想,必須將其置身於特定的社會環境。《社會福利思想》以各個歷史時期代表性人物、代表性學派為線索,根據社會發展的歷史時期,分述古代(包括中國、古羅馬、古希臘)、中世紀、近代和現當代的主要社會福利思想產生、發展、演變的過程。 作者指出:工業化和現代化使傳統社會福利模式發生了深刻改變,機器大生產帶來的社會風險日益增加,個人和傳統社會組織承受和化解風險的能力日漸減弱。建立、健全以社會力量共同支撐的社會救援工程 、社會保障工程,制度性的社會福利設施變得愈加重要和迫切。二次大戰結束後,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都各自對其福利制度進行了拓展和完善,鞏固了以政府力量為主導的公共社會服務系統。 從相信市場、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經濟,到國家干預、全面保障的福利制度,社會福利的發展經歷了從市場到國家的過程。世界社會福利發展

基本信息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西方早期社會福利思想概論

第二節 西方社會福利思想的形成

第三節 西方福利思想的發展階段

複習思考題

第二章 空想社會主義社會福利思想

第一節 早期空想社會主義社會福利思想

第二節 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社會福利思想

第三節 空想共產主義社會福利思想

複習思考題

第三章 自由主義社會福利思想

第一節 古典政治經濟學社會福利思想

第二節 功利主義社會福利思想

第三節 洪堡與西斯蒙第的社會福利思想

複習思考題

第四章 馬克思主義社會福利思想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一本系統闡述社會福利思想的教材。第一章論述了西方社會福利思想的萌芽形成和發展階段,第二章論述了空想社會主義社會福利思想,第三章闡述了以古典政治經濟學、功利主義為核心內容的自由主義社會福利思想,第四章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社會福利思想和列寧的社會福利思想,第五章闡述了英國新自由主義、團隊精神與德國新歷史學派的社會福利思想,第六章闡述了凱恩斯主義、瑞典學派的社會福利思想和《貝弗利奇報告》的基本社會福利主張,第七章闡述了社會民主主義社會福利思想的發展,第八章闡述了新古典學派社會福利思想和新保守主義社會福利思想,第九章闡述了第三條道路社會福利思想與德國社會市場經濟社會福利思想,第十章闡述了西方福利經濟學的發展變化。

全書以主要社會福利思想流派為主線,注意從多角度研究和闡述主要社會福利思想家及流派的思想的內容,在研究和闡述某一流派的主要社會福利思想時,注意歷史發展進程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並在闡述主要社會福利思想家及流派的社會福利思想時,以參考和引述其社會福利思想經典作品為主。

本書可用作社會保障、社會工作和社會學等專業學生的教材,也可供從事社會保障、社會工作、社會學等教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者參

文摘

書摘

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費邊社會主義為代表的英國資產階級改良主義運動,對實施普遍的社會福利制度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其主要代表人物蕭伯納、韋伯夫婦等,他們認為:勞動者的生活狀況和福利待遇應隨著社會的進步而得到較大的改善,他們在得到疾病、傷殘、失業、老年等保險後,嬰幼兒的誕生、健康成長及其教育等方面也應得到政府和社會的關心和資助;認為政府採取相關的福利政策,會使國民普遍在心理上擁戴政府。其具體主張有:提倡溫和緩進,反對無產階級革命運動;通過改善社會福利,如縮短工時,限制僱傭童工、女工,改善車間工作條件等實行“團隊精神對個人貪慾的限制”,向社會主義過渡;要求對非。勞動所得徵收累進所得稅;制定“全國最低生活標準”等。1938年成立新費邊社,主要研究各種社會和經濟問題。這種改良主義的思想對於英國開始社會保險立法以至二戰後實行社會福利政策產生了較大影響。

20世紀20年代,英國福利經濟學的創始人庇古提出通過收入均等化來實現增進全民社會福利、增加國民收入的社會目標。福利經濟學成為福利國家的重要理論來源。

1929—1933年,資本主義國家因世界性經濟危機而普遍陷入大蕭條,被動的剩餘社會福利根基在美國也開始動搖,制度型社會福利思想逐漸占了上風。美國人長期以來就受到早期清教殖民者價值觀的影響,把貧窮看做是缺乏道德的標誌。殖民主義者把除去老年人和社區中長期居住者以外的貧民、乞丐、遊民以及所有其他貧困的階級,都當做輕蔑的目標。針對貧民的福利待遇不僅水平極低,而且那些供養者還要常常打罵、體罰他們。

世界性經濟危機引發了美國經濟的全面崩潰,改變了傳統的福利思想。1929年10月股票市場大崩潰後的幾年裡,差不多1/3的美國勞動力都失業了。在此以前,許多人認為經濟上的不幸只打擊那些在某些方面道德上有缺陷的人。但是大蕭條對於經濟的致命一擊令社會救濟和公共福利不及應對,原先由地方和州政府及慈善團體提供的少量福利已瀕臨破產,社會大眾迫切要求聯邦政府採取行動。

1933年,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後,制定了一系列計畫,施行“新政”,在1935年出台了“社會保障法案”,成為美國現代福利體系的基礎。法案以養老和失業保險為重點,保障老年基

本生活和失業工人的救濟金。同時還為撫養兒童的家庭提供補助,為老年人、殘疾人提供援助。1937年,又通過了公共住房計畫立法,資助地方政府為窮人建造住房。1938年的“公平勞動標準法案,還確定了最低工資法,規定每小時的最低收入標準,增加就業窮人的收入。這是聯邦政府第一次對那些沒有能力照顧自己的人、老人、殘疾人和窮人承擔起責任。人們不再認為貧窮的原因僅在於自身,接受公共機構的救助是軟弱的象徵。但對於提供多少福利金的觀點上,一般的輿論仍然是越少越好。一些人仍堅持認為身體健康的窮人應該能夠工作並照顧他們自己。

面對危機,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紛紛拋出自己的反危機理論。1936年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發表了他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反古典經濟學的自由放任主張,要求政府實施積極的財政貨幣政策,通過擴大社會的有效需求,實現充分就業的經濟成長。此後,凱恩斯的這一國家干預經濟的反危機理論,就成為居正統地位的經濟學主張。它也是二戰結束後資本主義

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分別建立福利國家和國家保障的社會福利制度的理論基礎。

原始基督教是非法的,並遭到統治階級的歧視和迫害。但是公元2世紀下半葉,隨著有產者的逐漸加入和統治階級政策的改變,基督教日漸為統治階級利用、改造和支持,成為統治階級欺騙和麻醉勞動人民的工具。公元392年,狄奧多西皇帝頒布法令,禁止基督教以外的其他一切宗教的合法存在,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並隨後形成統一的神學教條。397年的迦太基宗教會議將《舊約》和《新約》確定為正典,形成《聖經》。專職的基督教布道者,通過注經和釋經,使自己成為解釋基督教信仰和教條的權威,其神學理論被稱為“教父學”。

“教父學”的主要思想為:既然一切都是由上帝所創造的,那么上帝必將把一切都協調好。窮人的苦難,是由他的原罪帶來的,要忍受苦難,耐心聽從上帝的安排。“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你便把左臉轉過來由他打”,“要愛你的仇敵,要給恨你們的人祝福”等等。其實質是為剝削制度作掩護,鼓吹愚民政策和主張階級調和。馬克思說:“基督教的社會原則認為壓迫者對待被壓迫者的各種卑鄙齷齪的行為,不是對生就的罪惡和其他罪惡的公正懲罰,就是無限英明的上帝對人們贖罪的考驗”,“把國教顧問答應對一切已使人受害的弊端的補償搬到天上,從而為這些弊端的繼續在地上存在進行辯護”。正因為基督教的這些社會原則集中反映了統治階級的意志和利益,所以它成為奴隸制末期和整箇中世紀歐洲占主導地位的社會福利思想。

1.聖西門的社會歷史觀

他運用“萬有引力哲學”來分析人類社會,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是有規律的,並且是一個連續的、上升的、進步的過程。他把社會發展的歷史分為5個階段:人類“開化初期”、古希臘羅馬的奴隸社會、中世紀神學和封建制度社會、封建制度解體的“過渡時期”或“新封建制度”社會、未來的“實業制度”社會。

聖西門並不像前述的空想社會主義者那樣,把原始社會看做是人類的“黃金時代”,相反認為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因為奴隸制減少了對戰俘的屠殺,增加了社

會勞動力,還促進了腦體勞動者之間的分工,有益於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同樣,聖西門認為封建制度取代奴隸制度,封建制度為“新封建制度”(也稱之為過渡時期,聖西門認為資本主義制度不過是從“神學和封建體系”向“實業和科學體系”過渡的中間階段)和未來“實業制度”所替代,都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是人類進步的表現。他說,當一種社會制度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就不能繼續推動社會向前發展而必然要讓位於新社會制度。

2.聖西門的社會制度

聖西門認為,一種較好的社會制度應該是:①儘可能使社會上大多數人過幸福生活,擁有最多的資料,以滿足最迫切的需要;②具有高尚品德的最受尊敬的人,有最多的機會獲得高級地位,而不管他們的家庭出身如何;③能把絕大多數人團結起來,用最好的手段抵禦外敵;④能鼓勵勞動,出現重大發明,導致文明和科學的進步。

而作為封建舊制度和未來“實業制度”的中間和過渡制度的資本主義制度,與舊封建制度一樣不合理。他說:“在各行各業中,都是由一些沒有才能的人去治理有才能的人;在道德方

面,都是由一些道德敗壞的人去陶冶公民的操行;在分贓的法庭上,都是由重大罪犯來懲辦犯了輕微罪行的小罪犯。”統治者為維持專橫政治,在經濟上加強了對勞動人民的殘酷掠奪。聖

西門指出:工人貧困的原因是統治者豢養了大批行政和暴力機關的官員,用稅收和公債的強制方式剝削勞動者,使他們的稅收負擔比大革命前增加了一倍。

整個資本主義社會充斥著冷酷的利己主義,貪婪和利己成為統治階級的倫理價值,這又導致資本主義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引發社會更大的災難。聖西門還批判了資產階級理論家把資本

主義社會美化為自然、永恆社會的想法,認為資本主義制度也必將為一種新的社會制度所代替。

但他反對用暴力革命的手段進行社會變革,他說:“社會所要求的變革,應當用和平的方式實現;準備提出的改革方案,無論如何不得具有可能再度引起暴亂的性質;改革家決不應當

依靠刺刀來實現自己的想法。”他認為實現,社會變革的力量是“道德感”,而指導這種力量的是“博愛者”。實現社會變革的途徑是和平宣傳:“無論是口頭宣傳,還是書畫宣傳,都可以……而這種宣傳的惟一目的,則是喚起君主利用人民賦予他們的權力來實現勢在必行的政治革命。”他自己就不加區別地向社會各界呼籲,其中包括拿破崙、元老院、國務會議、法國科學院、路易十八等等,幻想依靠君主和帝王的力量,和平地實現實業制度。

3.聖西門的實業制度

聖西門把他所構想的未來理想社會制度稱之為“實業制度”。按照他的解釋,所謂實業制度是由實業家和學者,而不是由新舊貴族和軍人掌管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公益事業等方面權力的一種社會制度。這是一個理想的平等、幸福與和諧的社會,一切人或絕大多數人都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並保證社會得到最大的安寧。階級壓迫被消除後,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對立將不復存在,國家的主要任務將變成組織生產,“社會組織的惟一而長遠的目的,應當是盡善盡美地運用科學、藝術和工藝的現有知識來滿足人們的需要。”國家機構將從為少數人謀私利變成為最大多數人謀福利的組織,掌握領導權的應該是實業家和學者。

聖西門所說的實業階級,是一個外延很廣的概念,包括一切從事有益於社會的工作的人。因此,“實業家”不僅包括工人、農民及其他勞動者,而且也包括企業主、農業主、商人、銀行家等。進入實業家行政委員會的,主要不是前一種人,而是擁有巨大資財的資產者。因為資產者進行的工作,諸如經營企業、管理生產、組織交換、調節信用等,是一種比工農業生產者

的勞動更重要的勞動。聖西門的平等實業制度,實際上還保留著資產者對工人發號施令的經濟特權。因此,恩格斯說:“在聖西門那裡,除無產階級傾向外,資產階級的傾向還有一定影響。”

……

媒體推薦

社會工作是社會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作為一門學科在我國已經形成並正在快速發展。近20年來,隨著社會學的恢復與重建,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育與成長,社會工作越來越受到社會學界與各級政府的重視。80年代,當時任民政部部長的崔乃夫同志,率先歡迎社會學人才從事民政工作,並要求民政工作研究與教學進入社會學學科領域。同時,政府有關部門陸續成立社會發展研究機構與行政職能處室,工青婦的許多領導同志與實際工作者,也紛紛加入社會學研究隊伍,關心與支持社會學的學科發展與人才培養工作。1989年北京大學社會學系開始招收社會工作與管理方向的本科生。90年代上半期,吉林大學、鄭州大學、雲南大學、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廈門大學、中華女子學院、民族管理幹部學院、南京理工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南開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安徽大學、蘇州大學等院校,也相繼經國家教委或省、市、自治區教委批准,設定了社會工作專業;南京大學社會學系等側重培養社會保障方向的專業人才。

1996年,國家教委在北京郊區召開專業目錄審定會,要求大幅度地減少分支學科數目。這一改革舉措是正確的,每一個一級學科內部專業設定分得過細,分支學科林立,不利於培養複合型人才,也與世界上多數國家的高校專業設定不一致。當時,社會學作為一級學科下設社會學、社會工作兩個專業。保留這兩個專業是社會學界的共同呼聲。初步方案研討時,鄭杭生教授、王思斌教授、謝遐齡教授與我都做過論證,國家教委第一屆社會學教學指導委員會是盡責的。在專業目錄審定會議期間,國家教委副主任周遠清、高教司司長鍾秉林同志徵求我的意見:“有些同志認為社會學這個學科只需列一個專業,主張將社會工作從專業目錄中刪去。你是否同意?”在那次會議上我是社會學學科惟一的代表,深感責任重大,不敢懈怠。我認真向他們做了論證,大意是:社會學在世界上是一個大學科,社會學在美國通常與經濟學、法律學一起被稱為社會科學“三大學科”;一個國家的經濟與社會發展以後,社會工作就成為一門就業容量很大的職業,許多社會問題需要社會學工作者與社會工作者去診斷和治理;相對而言,社會學理論性強一些,社會工作實務性強一些,許多國家將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分別設系、院,二者不能相互替代;我國已經有一些高校設定了社會工作專業,停了不利於社會學這門學科的發展。令人高興的是,兩位主管專業目錄審定的領導同志表示明白了我的意見,同意保留社會工作專業。這表明,國家教委對於社會學的學科發展是積極支持的。同時需要指出的是,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長劉鳳泰同志、文科處前後任處長楊志堅與閻志堅同志,一直關心與支持社會學的學科建設,堅持籌劃社會學教學事業的發展。

新的專業目錄公布以後,國家教育部與一些省、市、自治區教育廳又批准了一批院校設定社會工作專業。對於社會工作專業的教學、研究與套用性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

面向新世紀,我國的社會工作具有大發展的社會環境與社會需求。隨著政府職能轉換、企業社會職能的剝離,“單位人”越來越多地變為“社會人”;大量與居民相關的公益性事務,政府“不管”、企業“剝離”,都要靠社區來解決。也就是說,“社區化”的潮流已經來到我們面前。社區成為城市工作的基礎,社區服務成為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產業。創建“文明社區”,是當前城市工作與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社區”是社會學者從西方引進的一個概念,通常指親密的社會關係結構、環境、資源、就業、居住等方面利益緊密相關的共同體。“文明社區”是中國人自己創造出來的一個概念,是指生活方式健康、人際關係融洽、住宅小區晶位高尚、生態環境保護良好、公共設施先進、治安秩序井然的社區。“文明社區”創建工作第一線需要大批社會學、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同時,經濟轉軌、社會轉型與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了一些新問題,如城鎮職工下崗失業、城鄉低收入與貧困、職工養老社會化與老齡化等問題。政府需要社會工作者通過大量的專門工作去具體解決這些問題,以促進社會穩定與社會發展。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