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建構主義

社會建構主義是由20世紀著名的思想家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年┄1984年)在其《性史》第一卷中提出的。
社會建構主義認為,性並不是一種獨立於外界條件的觀念,而是文化建構的結果,而這種建構會隨著時代和社會的改變而不同。福柯認為,我們現在所說的同性戀和異性戀,只是在近代才被建構起來的概念。
社會建構主義相信,之所以會有同性戀和異性戀之分,是被歷史和文化創造出來的,而不是由生理和心理上的自然屬性決定的。19世紀,同性戀這個群體,在文化及環境的影響下,被創造而“變成”了一種人。從根本上來說,社會建構傾向於同性戀後天說和境遇說,即傾向於認為同性戀是受環境的影響而產生的。
福柯有關性傾向與社會建構的思想受到同性戀活動分子的強烈反對,因為社會建構主義只強調外界與文化的作用,而否定了人之內心的首要感受。
但福柯認為同性戀和異性戀同屬社會建構,並無必要判定孰對孰錯,而且同性戀解放也不必以同性戀的先天性為基礎。相反,他認為社會建構對同性戀運動有著積極意義:“反方向的表達也在同時形成:當醫學界創立某種語彙把同性戀者劃分為劣種時,同性戀者也開始利用同樣的語彙來為自己說話,要求他們的‘自然性’得到承認。”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