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習論

社會學習論

社會學習論是心理學界行為主義學派的大師——班杜拉提出的心理社會心理學基礎理論,這一理論源於行為主義學派的強化學習理論——即學習,本質上說是受到積極強化、消極強化、無強化、懲罰的影響,而改變了行為的發生機率。

社會學習論

正文

亦稱造型論(modeling)。這一理論試圖使認知心理學與行為改變的原理結合起來,闡明人怎樣在社會環境中進行學習,從而形成和發展他的人格特徵。這裡的社會環境是指那種由人提供的功能性刺激,社會學習即對這種刺激的反應過程。這種學習涉及到一定社會條件下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他人的式樣,特別是家長、教師同伴和其他模範人物具有學習模型(learning model)的作用。研究證明,兒童缺失這種學習將導致順應不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A.班杜拉和W.米切爾、N.E.米勒、J.多拉德和J.B.羅特以及A.W.斯塔茨等一些人是提倡這一理論的重要代表人物。班杜拉近十年來的長期研究結果尤其令人注目。
社會學習論的重要特點可歸納為:①強調人的行為是內部過程和外界影響複雜的相互作用的產物。②強調人有使用符號的非凡能量。如藉助符號表現外部事件,分析自己的經驗,與人遠距離交往,藉助符號進行設計,創造發明等。③強調人有自我調節的能量。人不是消極地接受外界刺激的作用,而能積極地對這種刺激作出選擇、組織和轉換,據以調節自己的行為;④強調人的思想、感情和行為不僅受直接經驗的影響,而且也受觀察的影響。通過觀察別人所表現的行為及其結果而發生的替代學習(vicarious learning),稱作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 觀察學習是社會學習的一個最重要的形式,因此前者幾乎成為後者的同義語。社會學習論的基本思想與傳統的行為主義觀點不同,1971年班杜拉明確指出:對傳統的行為主義觀點的一個有力批評是它在竭力避開不合邏輯的內部原因時,忽視了認知功能是人的行為的一個決定性因素……社會學習論則特別重視替代、符號、自我調節諸過程所起的作用。
班杜拉認為,觀看模型的行為表現而進行模仿的問題,並不是簡單的、直截了當的。班杜拉以幼兒為實驗對象作了大量研究,認為影響觀察學習的因素甚多:①模型的刺激特性。a.模型的年齡、性別和地位,地位高的易被模仿;b.模型與受試者的相似性,相似性愈小,模仿性愈少。②模型的行為及其結果。a.行為類型,敵對的、攻擊性的行為,模仿最容易;b.行為結果,受獎行為較受罰行為模仿的可能性大。③受試者的動機定勢。激起動機的教學可使受試者具有注意並學習模型所表現的行為的定勢等等。班杜拉和他的同事們認為,觀察學習的機制不能簡單地用操作條件作用的原理去解釋。他們分析這種學習是由注意過程、 保持過程、 動作複製過程和動機過程這四個互相關聯的過程構成的。這幾個過程以及影響著它們的一些變數圖示如下:

社會學習論社會學習論
班杜拉等人還用實例和實驗闡明認知過程怎樣操縱強化作用對控制個人行動中的影響,並決定他們如何估量和選擇不同的活動或改變他們的自我概念(self con-cept)。
社會學習論是分析人的思想和行為的一個理論體系。它是根據認知活動對外界影響的調節去剖析社會行為的學習、動機和強化的,因而被稱為一種認知行為論(co-gnitive behaviorism)。據認為,這個理論對培養人的準確技能、積極態度和良好行為,具有一定的意義。
參考書目
 A.Bandura,Sociɑl Learning Theory,1977.
 G. H. Bower & E. R. Hilgard, Theories ofLearning ,1981.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