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旗一高

社旗一高

社旗一高(社旗新一高)是省級示範性高中。學校占地465畝,建築面積90006平方米,4幢教學大樓(1幢高四複習生專用),4幢學生公寓,大型運動場兩個。學校有購物中心和洗浴中心,服務設施齊全。

基本信息

學校介紹

校園風光 校園風光

社旗縣第一高級中學 是省級示範性高中。新校區占地 465畝,建築面積 90006平方米,綠化面積 124000平方米,行政大樓1座,教學大樓3座,圖書樓、實驗樓、科技樓

各1座,學生公寓4座,學生餐廳4個,洗浴中心、學生服務中心各1處,300米紅磚粉跑道的開放式田徑運動場1個,籃球場8個,綜合教學大樓1座,藝術樓1座和內有體育館、游泳池、塑膠跑道等設施的搏奧體育中心1處。

社旗一高大門 社旗一高大門

學校現代化教學設施齊全。有覆蓋全校的校園網,並用100MB寬頻與網際網路連線。電子備課室3個,圖書館藏書近20萬冊,圖書閱覽室2個,閱覽室報刊雜誌340多種,音像資料320多種,大型電子閱覽室1個,實驗室20個,儀器齊全,演示實驗、分組實驗開出率達100%。

學校計算機教室8個,多媒體教室6個,可獨立完成各種數碼教學材料的編輯和處理。可容納300多人的學術報告廳1個,可容納400多人的多功能會議廳1個,音樂教室3個,畫室3個,閱讀教室5個。

師資

學校教職工 268人,其中專職教師 228人,高級職稱 56人,中級職稱 84人,特級教師 5人,全國模範教師 1人,全國優秀教師 4人,省勞模 1人,省優秀教師5人,省學科帶頭人 1人,省骨幹教師 10人,市名師1人,市學科帶頭人 8人,市骨幹教師 41人,本科以上學歷 228人,研究生學歷 13人。學校現有 60余個教學班,在校生4千多人。規章制度健全,堅持“以人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高考成績連年位居南陽市前列,曾取得過“三年兩狀元,五年四清華”的驕人業績。

歷史

社旗一高前身為創辦於1935年8月的私立宛東初級中學,校址在賒店鎮長春街,創辦人李毓桂,字鍾華,世稱“十二先生”。先生具有濃重的改良主義思想,崇尚教育,擁護維新。其家有1200多畝土地,開有糧行,經濟實力雄厚。1935年,他捐出鎮北“黑土王”村的土地200畝,購買了當時的“寨備局”,作為校舍,聯絡姬星階、魏鏡唐、賈紹唐、王星亭、朱恆山等人共同發起,創辦學校。因賒店位於南陽之東,而南陽古稱宛城,於是學校取名“私立宛東初級中學”。六位先生組成了校董事會,公推鍾華先生為董事長兼校長。

初創的學校僅占地15畝,房屋80間,開設6個教學班:一年級3個班,每班40多人;二年級兩個班,每班40人左右;三年級一個班,不足30人。1942年以前,均為秋期始業。學校採用“寶塔式”建制,實行嚴格的升留級制度(廣收嚴汰),凡國文、數學、英文三科有兩門不及格者,必須留級;凡缺課超過規定時數者,也必須留級。

1936年,李毓桂年老退休,其族孫李郁亭繼任校長。李郁亭山東齊魯大學畢業,熱衷政壇,名為校長,實際工作多由教導主任郭敬之去做。1942年,郭敬之退去,從臨汝省立十中回鄉的賈葆恆(字心久)接任教導主任,具體負責學校的內外事務。兩位教導主任都是具有敬業精神的先生,對學校初創期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1943年,李郁亭當上了南陽縣參議員,銀庫主任,校長之職名存實空。

1944年春,李毓桂病故,其長子李承勛(字麟閣)從淮陽三中奔喪回鄉。鑒於校長空缺,鄉紳們一致勸說其回鄉任職,於是他當上了第三任校長。

李承勛,賈葆恆二人回鄉執教,使學校的社會地位大為提高,在教育界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到1947年6月,學校共有244人畢業,其中186人升入高一級學校,58人參加社會工作。1945年冬,全國六所實驗高中之一的開封高中招生80人,報考者高達2000多人,而當時宛東中學有15人報考該校,竟被錄取了11名,其中張繼智、王勤生為第一名和第二名,這引起了開封高中教導主任徐幹清(解放後任開封市第一任教育局長)的特別重視,轟動了省會開封,更轟動了南陽教育界。

三四十年代,學校聘請的教師,來自全省各地,以及上海、山東、江蘇、熱河、河北、湖北等地,他們大多是有正義感的進步人士。1938年9月,張煥彩受“宛屬平津同學會”委派,到賒店發展革命力量,他以教師的身份,在宛東中學發展進步學生曲雲山、孫玉堂、賈乃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建立了中共宛東中學支部,與市民支部、魯山莊支部、孫莊支部一樣,同屬宛東區委領導。有地下黨的秘密活動,有思想進步的教師的潛移默化,宛東中學的學生大都是富於正義感的青年。

1944年,太平洋戰爭期間,學校回響國民政府發出的“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組織學生聽南陽縣長趙芝亭的動員報告。張效孟等二十位同學,積極踴躍地報名參加“青年軍”。1947年6月,學校刻石碑記載了這一壯舉。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學校定有校歌。每周舉行“紀念周活動”;每天有早集合和晚集合。“紀念周活動”中全體師生背誦“總理遺囑”,升旗時唱“國旗歌”,集合時經常唱“國歌”“校歌”“早歌”“晚歌”“勵志歌”。

1940年,著名作家姚雪垠(李春如在北京大學就讀時的同學)曾到宛東中學講學,講的題目是《什麼是文學,什麼是文學家,怎樣當一個文學家》,以他的處女作《差半東麥秸》的創作過程為例,對師生進行了生動有趣、深入淺出的講解,使宛東中學師生受到了生動的文學知識教育和思想教育。

宛東中學的教師隊伍強大,素質很高,如著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孫文青,學識淵博,為世人敬仰;國文教師魏鏡唐、於伯仁書法精湛,令人嘆為觀止;多才多藝的英語教師江文濤,琴棋書畫無所不能,扮演鬚生,維妙維肖;河北的杜孔彰、山東的王樂汾聞名遐邇,開封盧子斌、淇陽的王海淳、本地的孫靜筠等人的體育技術,高人一籌……因而,宛東中學學生的課餘生活豐富多彩。學校不斷組織演講比賽、書畫比賽、組織田徑、球類運動會。師生還與社會上的演員合作,在山陝會館組織公演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1938年,學校還在校內設附屬國小,只招5、6年級學生,1939年底停辦。女教師王秋岩的圖畫特別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944年,學校又在“福音堂”開辦女子部,招收女生140人,這在當時南陽地區也是少有的,1947年她們有33人畢業,成為賒店解放時非常可貴的女性知識青年,解放後大都參加了革命工作,其中周鳳仙、杜哲先、馬衣羽等成為縣處級領導幹部,曾昭梅、李俊英、馬霞濱等成了高級技術人員……

1947年,學校又在西閣內街開辦高中部。

1945年春,賒鎮淪陷,偽軍在學校盤據半年,學校被迫停課一學期。漢奸孫正訓(維持會長)住在宛東中學院內,學校的圖書、儀器損毀殆盡。“8.15”日本投降,賒鎮光復,9月份學校複課。學校仍按1942年以來的做法,春、秋兩季招生,留級每學期進行,只留一學期,即春班留秋班,秋班留下年春班。

學校有一些理化儀器和理化生標本,勉強可作分組實驗,圖書室有少量存書,共中“ABC叢書”和“萬有文庫”是當時利用率最高的書籍。

1945年10月,三青團南陽總部張惠言到宛東中學,建立了三青團組織,此後也沒有什麼活動。

解放前學校的經費,主要來自學生上交的“學麥”也有地方坤士的少量捐助。

學校的辦公室內掛著李毓桂先生的大幅畫像,到40年代又掛上了張鍅的畫像。張鍅是二十路軍總指揮,率部駐防南陽,曾資助過學校,特邀他為學校名譽校長。

1947年11月,賒鎮解放,私立宛東中學停辦。校長李承勛和教導主任賈葆恆又回開封分別在兩河中學和省立開封高師任教。

發展

社旗縣 第一高級中學不斷擴大辦學規模,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為國家培養了大量合格人才,1996年以來共為高等院校輸送合格新生5107人,每年都有縣一高中優秀畢業生考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等名牌高校。2000年文靜同學獲南陽市理科狀元,被清華大學錄取。2002年應屆畢業生劉帆,以686分的總成績奪得全省高考總分第一名,被清華大學錄取。隨著辦學知名度的提高,學校生源逐年增多,教學設施已經滿足不了教學需要,為適應我縣高中教育發展的需要,縣委、縣政府研究決定,社旗縣第一高級中學在縣城新開發區遷建新校,2005年,新校區順利建成並投入使用。社旗一高的師資和教學上了一個新水平!

高考成績

2013年

2013年高招,我校在報考人數減少300多人的情況下本科進線人數繼續超過千人大關,其中一本進線178人,比上年增加55人;二本進線637人比上年增加77人;本科三本以上1090人,比上年增加39人。一本上線率為11.8%,二本以上上線率42.2%,三本以上上線率為72.1%。

2014年

一本189人,比去年淨增11人,二本644人,三本1106人,600分以上44人。

2015年

一本上線突破200人大關,達到207人,比上年增加18人;二本進線775人,比上年增加131人;三本進線1272人,比上年增加166人。

2016

一本上線244人,增加37人增長17.8%,600分以上高分層人數26人,最高分663,文科一本上線31人,比去年增加19人,增長158.3%,二本上線821人,三本上線1305人。

校歌

題目:固本望岳鑄棟樑

第一段

伏牛峰巒在望 趙河波濤連江

美麗的社旗一高 哺育我們成長

步雲嶺上折金桂 文曲水泮采芹忙

凌雲覽勝 翰墨飄香

春風化雨 桃李芬芳

德馨園邊逸興飛 青春的沃土灑滿陽光

第二段

皇皇賒店古鎮 百年學府名揚

光榮的社旗一高 放飛我們的希望

和而不同群英起 固本望岳鑄棟樑

博文約禮 見賢思齊

明辨篤行 奮發向上

千錘百鍊成大器 歷史的重任我們擔當

“伏牛峰巒在望,趙河波濤連江”

歌詞開頭採用傳統的比興手法,點出社旗一高所在的地理位置,背依著伏牛山巒,坐擁的趙河,連著長江。有山有水,山清水秀,同時還會蘊含著山高水永的意味,意在歌唱學校 薪火相傳,歷久不衰,永遠年青

“美麗的社旗一高,哺育我們成長”

明白如話的歌詞,道出了對學校的讚美,表達了對母校養育之恩的感戴。

“步雲嶺上折金桂,文曲水泮采芹忙”

這是一幅勞作的畫面,但意味深長。步雲嶺是學校西北角的假山,文曲水是一條貫穿學校南北的人工河,兩處校園景觀是象徵學校的符號,而在這裡學習生活的則是才氣旺盛的莘莘學子。這些學生才智非凡,出類拔萃,歌詞運用兩個典故暗示了這一點。“折桂”語出《晉書·郤詵傳》:“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玉片。”後來人們把折桂比喻成科舉及第。

“泮”,之所以以用“三點水旁”而不用“田字旁”,其源在於《詩經·魯頌·泮水》。詩中有這樣的句子:“思樂泮水,薄采其芹。”泮水就是泮宮之水,泮宮就是學府。芹,就是水中的芹藻,比喻有才學的人。而採芹人就是讀書人。古人把考中秀才入學宮稱為“入泮”或“采芹”。用這兩個典故,意在告訴人們:在社旗一高的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將來都會金榜題名。考上自己理想的高等院校。

“凌雲覽勝翰墨飄香”

凌雲路是星光體育場邊的南北向大道,覽勝橋是文曲水之上飛架的漢白玉橋,兩處景觀組合,自西向東展示學校面貌,且有居高臨下、俯瞰全景的意思,給人以美感。翰墨飄香,是校園文化氛圍濃厚的代稱。上二句由表及里地讚美學校。

“春風化雨,桃李芬芳”

行健樓西邊有往屆畢業回饋給母校的巨石,上刻“春風化雨”四字,表達了對母校恩師的感激之情,也寫出了母校對學子的教育如東風催筍成竹,似春雨潤花著果,使學生在學校幸福生活健康成長,像桃花李花一樣競相開放,散發出撲鼻的芳香。

“德馨園邊逸興飛”

“德馨園”和“逸興園”,分別是中心廣場西北,東北的兩個大花園,是師生課餘悠閒散步的去處,德馨,品德高尚,散發芳香;逸興,飄逸的興致。園名本身就標明了一高人的精神風貌。

“青春的沃土灑滿陽光”。

此句收束第一段,總說學校如同肥美的土地,滋養著青春的力量。而灑滿陽光,不單是我們的生活幸福,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學校充滿活力且有無窮的支撐力量——陽光。

如果說第一段側重於學校的環境之美,側重於表層的畫面描繪,歌詞的第二段則著力挖掘學校的內涵。

“皇皇賒店古鎮,百年學府名揚”。

賒鎮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就已經成為中原名鎮,到明清兩朝更是全國有名的九省通衢,而社旗一高早在上世紀的三十年代,在私塾頹廢學堂興起的新潮中光榮誕生,當時的中學學堂可謂少之又少,而社旗一高的前身私立宛東初級中學在宛東大地樹起一幟,在教育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這兩句寫出了學校深厚的社會背景和悠久的文化根源,寫出了學校近一個世紀的歷史,給人一種豐厚持重的感覺。

“光榮的社旗一高,放飛我們的希望”。

社旗一高自創辦以來,多次創寫教育史上的輝煌。早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學校就在全省弛名,使社旗成了省狀元之鄉,五十年代一直穩居南陽縣中學教育之首。八十年代曾一次考上兩個清華生,三個北大生,一個外二生。進入新世紀,學校曾創出五年四清華,三年兩狀元的優異成績,所有這些,可謂“光榮”。為學生築建了實現遠大理想的高台,放飛學子的希望。

“和而不同群英起,固本望岳鑄棟樑”。

博文約禮,見賢思齊。

明辨篤行,奮發向上。

這幾句是學校的核心。“和而不同”是校風;“固本望岳”是校訓;“見賢思齊”是學風。“和而不同”出自《論語·子路》,意思是有德行的人可以與他周圍的人保持和諧融洽的關係,但他任何事情都必須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從不願人云亦云。它道出了人與人和諧共生的關係。作為校風就是要形成在和諧的氣氛中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良好風氣。正因為此,師生才不拘一格,各領風騷,當然也就群英蜂起了。

“固本望岳”作為校訓,就是要求所有一高人固守根本、志存高遠。

博文約禮,語出《論語·雍也》,意為廣求學問,恪守禮法,講求智育與德育並重,做到德才兼備。

見賢思齊,論出《論語·里仁》,意為見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齊。

“明辨篤行”是《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五個學習層次或遞進的幾個階段中的兩個,其實也包括其他三個內容。

在學校教育思想的正確引導下,全體師生共同努力必然結出豐碩的成果——“千錘百鍊成大器”。“大器”就是非常重要的有用人才。而擔當歷史重任則是我們的學習目的,是我們人生觀、價值觀的體現。

校訓

社旗一高校徽 社旗一高校徽

校訓: 固本望岳

校風: 和而不同

學風: 見賢思齊,深思慎取,融會貫通

教風: 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校徽:

標誌建築

三才表

雕塑命名

雕塑名稱為“三才表”。《三字經》中寫道,“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雕塑取名“三才”,就是指天地人。“表”字通標誌的“標”字,是標記的意思。

雕塑含義

1.紅球代表太陽,代表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就是自然,太陽就是光明。把紅球安排在雕塑至高點,意思是社旗一高人崇尚天道,敬畏自然,嚮往光明,奮發向上。

2.龍柱代表人,代表師生。我們是炎黃子孫,是龍的傳人,龍是我們民族的圖騰。成為人中之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培養人中之龍,是國家、民族、社會對我們的期待。龍首高昂,朝向太陽;龍身盤旋,騰雲而上。雖方位各異,姿態有別,但目標相同,團結一致。表明全校師生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不管處在什麼位置,都朝著光明、高遠的共同目標。方柱體現堂堂正正的人格和頂天立地的精神。

3.座基代表根基,象徵大地。“地勢坤,厚德載物”,根基穩固,興旺發達。座基由漢白玉作底,用紅色染料做台,給人以穩固、厚德持重的感覺。意思是社旗一高植根于堅實厚重的基石之上,穩健地向前發展。

圖示和文字

基台的上檐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都鑲嵌三才表的圖示。圖示由象徵大地的長方形、象徵高天的圓弧和象徵頂天立地的圖形組成,其中柱子上刻寫三才表三個篆文,突顯雕塑名稱。

檐下的四面分別鑲嵌詞語,每個詞語下面各有十六的字的解說。

1.南方的詞語是“景天尊道”。

景,就是敬;天,就是自然;尊,用兩解,其一是敬重推崇,其二是遵行遵從;道,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哲學概念,是世界的本源、本體、規律或原理。道具有普遍性、客觀性。

所以下面詮釋為“尊重規律,崇尚自然,守常創新,勇於承擔”。守常創新,就是守住成功的經驗,並在此基礎上有所發現,有所發展,而所有這些,都是為了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承擔作為人中之龍的重大責任。

2.東方的詞語是“方圓守正”。

社旗一高 社旗一高

“方圓”是中華五千年生存智慧的濃縮。方就是剛,就是端正,就是原則;圓就是柔,就是和諧,就是包容。方是做人的脊樑,圓是處世的錦囊。有圓無方則不立,有方無圓則難達。方圓都具有向心聚合的特點,它既是為人的最高境界,又是處世的最好方法。因而,下面詮釋為“內方外圓,氣存浩然,堅持原則,包容向善”。

3.北方是我們的校訓“固本望岳”。

固本,就是守住中華民族的根,就是打下堅實的基礎,就是做好本職工作;望岳,就是凌絕頂覽眾山的心志,就是敢為人先的精神,就是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行動,就是勇立潮頭高歌猛進的氣度。因而詮釋為“固本修身,愛國愛家,志存高遠,追求卓越”。

4.西方是我們的校風“和而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和就是和諧和睦,民主共生,和就是同心協力,共榮共贏;不同就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不同就是承認差別張揚個性,和而不同既有向心力凝聚力,又有創新力拓展力。因而詮釋為“同心同德,和合共榮,不拘一格,各顯其能”。

基台上還鑲嵌八個由三條橫線組成的圖案,每面兩個,像雄鷹展開的翅膀。這些圖案是《易經》中的乾坤卦象,與行健樓的“健”字相呼應,分布在基台的四面八方,意味著社旗一高充滿陽剛之氣,處處呈現朝氣蓬勃的陽剛之美。

組成

基台坐落在底座上,底座圍有護欄,開有四門。四面有門,可謂門路廣多,四方通達,可謂志在四方,護欄有十二根立柱,含有十二屬相十二時辰之意。十二屬相囊括全校師生,十二時辰表示所有時間。合而會意,表明社旗一高人惜時如金,珍愛年華。護欄還有八幅浮雕,這些浮雕,既有心志的表達,又有吉祥的的祝福。

底座四方之門分別有三個台階,意味著學生在校三年影響人生三十年,關係民族素質三百年,承傳華夏文明三千年;意味著三年拼搏,臻於佳境,三年培養,騰飛蛟龍。

色調

整個雕塑由紅黃白三色搭配,為人以激情澎湃、厚實穩重、純潔高尚之感。其中,金黃色的主體,象徵金色年華。

紅色,象徵熱情、健康、幸福、吉祥......

黃色,象徵光明、溫和、高貴、希望......

白色,象徵純真、素雅、高潔、神聖......

地址

社旗縣泰山路西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