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十二五”規劃

為貫徹落實資源節約優先戰略,加強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提高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和水平,加快轉變礦業發展方式,增強資源保障能力,2011年11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以國土資發〔2011〕184號印發《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十二五”規劃》。該《規劃》分現狀與形勢、總體要求與規劃目標、全面調查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現狀及潛力、大力開展先進適用關鍵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加快建設綜合利用示範基地和示範工程、加快構建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長效機制、規劃實施保障措施7部分。

國土資源部通知

國土資源部關於印發《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國土資源部關於印發《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國土資發〔2011〕184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各有關單位,部機關各司局:
為貫徹落實資源節約優先戰略,加強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提高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和水平,加快轉變礦業發展方式,增強資源保障能力,部組織制定了《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十二五”規劃》,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二○一一年十一月十五日
附屬檔案: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十二五”規劃.pdf

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十二五”規劃

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十二五”規劃
(國土資源部 2011年12月)
為了深入貫徹落實節約優先戰略,加強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全面提高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和水平,加快轉變礦業發展方式,立足國內提高資源保障能力,推進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等的有關要求,依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08—2015年)》,制定《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是依法監督和管理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活動的重要依據,開展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必須符合本規劃.相關財政專項資金安排應根據本規划進行部署。
《規劃》以2010年為基期,2011—2015年為規劃期。
《規劃》範圍未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
一、現狀與形勢
(一)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取得明顯進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成績顯著,已成為有效緩解資源短缺、減少環境污染、促進節能減排的重要途徑,對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水平顯著提高。我國礦產資源總量大,貧礦多,難采、難選礦多,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難度大。經過多年著力探索,我國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不斷提高,許多大中型礦山開展了綜合勘查、綜合評價和綜合利用。其中,一些重點大中型煤炭礦區採區回採率達到80%以上,金屬礦山露天開採回採率達到85%以上,地下開採回採率達到80%以上;不少礦山鐵礦選礦回收率達到85%左右,有色金屬選礦回收率達到80%,磷、硫等達到60%;50%以上的釩、22%以上的黃金、50%以上的鉑、鈀、碲、鎵、銦、鍺等稀有金屬來自於綜合利用。近年來,隨著礦產品價格持續攀升和開發利用技術不斷進步,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日益受到礦山企業的重視,一大批低品位、共伴生、複雜難選冶等礦產得到開發利用,尾礦、煤矸石及粉煤灰等固體廢棄物得到積極利用,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工作已成為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經濟效益、改善環境、創造就業機會的重要途徑。
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技術取得較大進步。礦產資源開採新技術不斷突破,部分重要礦產資源採選技術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利用CO2驅油技術、多分支井採油技術、一次采全高的綜合機械化開採技術、矸石轉換採煤技術等已實現工業化套用;陡幫式開採技術、無底柱分段崩落採礦技術、充填採礦技術等一大批新技術得以推廣;細磨—細篩—磁選、粗粒拋尾、細篩—磁選—反浮選等工藝技術的套用,使鐵礦的精礦品位和回收率達到了較高水平;採用高效浮選新藥劑、分支串流浮選、電化學控制浮選技術以及閃速浮選工藝等,提高了有色金屬礦分選效率;選礦—拜耳法的工業套用,使我國大量鋁矽比小於5的鋁土礦資源獲得充分利用;黃金堆浸技術的採用,大大降低了金礦工業品位和生產成本;晶質石墨的多段磨礦、多段精選工藝的改進,提高了石墨回收率和精礦品位。
礦產開發利用裝備水平不斷提高。開採加工智慧型化,採選設備大型化加快發展。自主研發了1200萬噸煤炭綜采成套裝備,全國已建成30餘個千萬噸級礦井,大幅提高作業效率,顯著降低能耗;自主研發了超大型浮選機等一批高效分選設備,顯著提高了金屬礦產的選礦效率和資源回收利用水平;非金屬礦超細粉碎和精細分級設備基本實現國產化;燃用煤矸石、煤泥等低熱值燃料得到有效利用,提高了廢物利用效率,降低了污染物排放。
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管理逐步得到加強。逐步建立起對稀土、鎢、銻、高鋁粘土和螢石等優勢礦種的年度開採總量控制制度,推動了資源節約和保護。加大礦產資源開發整合力度,完成5000多個重點礦區的整合任務,煤、鐵、錳、銅、鋁、鉛、鋅、鉬、金、鎢、錫、銻、稀土、鉀鹽、磷等15個重要礦種開發利用規模化、集約化程度和資源利用水平明顯提高。積極推進並逐步完善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形成了礦產資源規劃分區管理、開發準入等制度。將礦山企業的“三率”考核明確列為礦山年檢的重要內容,強化礦產資源開發效率的過程監管。啟動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專項,實施“以獎代補”和綜合利用示範工程,有力促進了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和水平的提高。
(二)我國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潛力巨大
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潛力巨大。近年來,隨著我國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與勘查工作的不斷加強,新發現礦產地和資源儲量不斷增加,但由於一些礦產綜合利用技術工藝尚未完全過關,相當一部分礦產仍然難以開發利用。據測算,在全國已探明礦產儲量中,至少有60億噸鐵礦、20億噸錳礦、200萬噸鉬礦、500萬噸銅礦處於呆滯狀態。緻密砂岩氣、頁岩氣等非常規能源資源潛力大,開發利用前景好。通過加強綜合利用、科技攻關和工程示範等,盤活一批難利用礦產資源,促使資源利用達到“從無礦到有礦、從小礦到大礦、從一礦到多礦、從貧礦到富礦”的效果,對於提高國內資源保障能力,加快轉變資源利用方式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礦山企業開展綜合利用的前景廣闊。初步調查顯示,雖然不少礦山企業開展了礦產資源綜合回收,但總體水平不高,進一步開展資源綜合利用的潛力很大。據測算,通過綜合利用和提高利用效率,現有礦山在動用相同資源儲量的情況下,每年可為國家多提供煤炭2.5億噸、煤層氣32.5億立方米、石油1000萬噸以上,引導和促進礦山企業開展礦產資源綜合利用,資源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可觀。
(三)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面臨新的挑戰
立足國內提高保障能力要求進一步加強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近20年來,礦產資源供應總量大幅增長,但仍難以滿足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需求,礦產資源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石油、鐵礦、鋁土礦、銅、鉀鹽等大宗礦產對外依存度均已超過50%。隨著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深刻變化和全球資源競爭日趨激烈,導致利用國外資源的風險和難度加大,立足國內提高保障能力需要不斷加強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釋放和盤活一批資源儲量,增強礦產資源供應能力。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對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國以相對不足的礦產資源,支撐了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30多年的快速增長,但我國資源利用方式總體上還相對粗放,開發利用效率不高,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為適應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總體要求,必須加快轉變資源利用方式,以科技進步為手段,以管理創新為基礎,以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為重要著力點,發展綠色礦業和循環經濟,全面提高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和水平。
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水平與新形勢新要求有較大差距。我國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規模和水平總體上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還不相適應。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的基礎工作相對薄弱,對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現狀水平和潛力掌握不夠。先進適用技術推廣和套用不夠,資金投入相對不足,影響了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規模的擴大。激勵政策有待加強,監督管理體制機制有待健全,對資源開發利用效率的準入、監管和考核還不到位。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的區域水平存在差異較大,一些地區礦產資源規模開發與集約利用水平還較低。
二、總體要求與規劃目標
(一)總體要求
全面貫徹落實節約優先戰略,按照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以礦產資源合理利用與保護為主線,以轉變資源開發利用方式為核心,以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動力,以礦山企業為主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強化政策引導和制度約束,嚴格資源開發利用效率準入,加強資源開發利用過程監管,擴大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規模,確保資源的高效開發和有效保護,全面提高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推動礦業走節約、綠色、高效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是堅持把提高開發效率作為節約資源和增強保障能力的重要途徑。加快推進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推動資源開發技術、工藝和裝備的升級換代,大力推進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著力提高開採回採率和選礦回收率,確保在動用相同資源儲量的情況下,大幅增加重要礦產資源的供應能力,實現高效開發和節約資源。
二是堅持把提升綜合利用水平作為轉變礦業發展方式的重要方向。大力推進低品位、共伴生、難選冶資源以及尾礦和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大力發展礦產資源領域循環經濟,落實節能減排、保護礦山環境等有關要求,促進礦地和諧,推動綠色礦業發展。
三是堅持把解決具有全局性意義的綜合利用問題作為推動工作的主要著力點。突出重點礦種、重點地區和關鍵問題,組織技術攻關和推廣,加快建設一批“關係全局,意義深遠,帶動性強”的資源綜合利用示範基地和示範工程,帶動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整體水平的提高。
四是堅持把構建長效機製作為推進節約與綜合利用工作的重要保障.綜合採用法律、技術、經濟和行政等多種手段,完善激勵引導機制,充分調動政府、企業、事業單位、行業協會、科研院所等各方面的力量,落實礦山企業主體責任,強化監督管理,全面推進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工作。
(二)規劃目標
“十二五”期間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的總體目標是:
1.重要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狀況基本查清。用3年時間,完成我國油氣、煤炭、鐵、銅、鋁等23個重要礦種資源開發利用效率現狀調查,完成大中型礦山資源綜合利用潛力評估,建立全國重要礦產資源綜合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
2.礦產資源高效開發和節約利用水平全面提高.到2015年,大中型重點礦山開發效率保持在較高水平,石油採收率保持在30%以上,煤炭採區回採率保持在85%以上,鐵、銅、鋁等重要礦產資源開採回採率保持在85%以上、選礦回收率保持在80%以上。小型礦山開發水平得到全面提高,開採回採率。選礦回收率在現狀基礎上,平均提高3—5個百分點。2015年與2010年相比,在動用相同資源儲量的情況下,多回收資源5%。
3.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和規模顯著提高。80%的達到綜合利用品位的共伴生礦產得到全面回收。8%~15%的石油、天然氣、鐵、錳、銅等重要礦產的難利用資源轉化為可利用資源。尾礦實現減量化套用和有價元素綜合回收。東部、中西部和東北煤矸石綜合利用分別達到90%、60%、75%。通過綜合利用,增加和盤活石油15億噸、鐵礦90億噸、銅礦1500萬噸、錳礦2500萬噸、鉛鋅500萬噸、金600噸等。
4.建成一批示範工程和示範基地.建設60個以上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示範基地,形成一批產、學、研一體化平台,擴大綜合利用規模,解決一批具有全局意義的綜合利用問題,提高資源供給能力。實施600個左右示範工程,推廣套用一批採選關鍵技術,帶動同類礦山提高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水平。
5.建立健全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長效機制。形成完善的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標準規範,總量控制、開發準入、監督管理和評估考核機制初步形成,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激勵約束政策不斷完善,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技術研發和服務體系基本建立。
(三)重點領域
油氣資源。主要開展低豐度、低滲和超低滲油氣,稠油的二次和三次開採,促進油氣的高效開採。按照煉油—化工—發電—多金屬—建材一體化聯合生產模式,加強油頁岩的綜合開發。積極開展頁岩氣,緻密砂岩氣等綜合開發利用,著力開闢能源資源新領域。
煤炭與煤層氣資源.重點推進中西部地區特厚煤層的高效開採,提高開採回採率。加快開展南方中薄煤層的機械開採和缺煤地區的極薄煤層開採。加強煤系伴生高嶺石、硫鐵礦、天然焦等資源綜合開發利用.中東部地區重點推進“以矸換煤”綠色開採,有效解決“三下”壓煤問題。大力推進煤層氣規模化開採,提高煤層氣開發水平。
鈾礦資源。重點開展北方重要盆地砂岩型、南方硬岩型鈾礦資源綜合利用,提高對核電發展的保障能力。
金屬礦產。著力提高金屬礦產採選水平,重點開展大型露天礦、深部及複雜地下礦的高效、安全開採,發展溶浸採礦、深井採礦和無廢採礦,提高金屬礦產開採回採率,推廣先進適用的資源綜合回收工藝、選礦技術和設備,提高金屬礦產選礦回收率。加強低品位鐵、銅、鎳、鎢、錫、鉬、鋁土礦及伴生資源綜合利用。開展白雲鄂博輕稀土和贛南重稀土綜合利用。開展低品位金礦及共伴生資源綜合利用。
化工及非金屬礦產。重點開展西部鉀鹽資源,滇、黔、鄂等地區磷礦,遼寧硼鐵礦、黑龍江石墨、浙江等地區螢石資源及其他特色非金屬資源,以及遼寧菱鎂礦,浙江、吉林、甘肅、新疆等地區膨潤土,遼寧海城、山東膠東和廣西桂林等地區滑石,江蘇蘇州、福建龍巖地區高嶺土等特色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推進化工及非金屬礦產綠色安全環保高效開發與利用。
礦山尾礦和固體廢棄物。重點推動煤矸石回填和建築材料生產等,大幅提高煤矸石綜合利用水平,解決煤矸石占地和環境污染問題。積極開展粉煤灰綜合利用,支持開展粉煤灰中鋁和鎵等元素的綜合回收利用。加快推進金屬尾礦資源綜合利用,重點開展鐵尾礦伴生多金屬、有色金屬尾礦中有用組分高效分離提取,開展金礦尾礦低成本高效膠結充填採礦等,不斷拓展金屬和非金屬礦山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領域,擴大尾礦利用規模。
三、全面調查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現狀及潛力
 堅持政府組織、行業支撐、企業主體,實施綜合利用現狀調查和潛力評價,用3年時間,完成油氣、煤炭、鐵、銅、鋁等重要礦產調查評價工作,為深入推進節約與綜合利用工作和加強管理提供堅實基礎。
(一)重要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現狀調查
堅持統一組織、統一思路、統一要求、統一標準和統一進度,完成石油、天然氣、煤炭、煤層氣、鐵、錳、銅、鉛、鋅、鋁土礦、鎳、鎢、錫、銻、鉬、稀土、金、磷、硫鐵礦、鉀鹽、石墨、高鋁礬土和螢石等23個重要礦種的調查評價工作,查明開採回採率、選礦回收率及共伴生礦產綜合利用率,查明低品位、難選冶礦、礦山固體廢棄物和多金屬尾礦等綜合利用情況,了解礦山企業的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設備套用和推廣情況。
專欄一 低品位、難選冶及固體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現狀調查工作重點
 1.油氣資源:以勝利、遼河、河南、新疆等地區稠油及渤海灣、松遼、塔里木、鄂爾多斯、準格爾等地區低滲透油氣資源為重點。
2.煤炭資源:以山西、陝西、內蒙、新疆、雲南、貴州、安徽、山東等地區的煤炭資源開發及煤矸石綜合利用為重點。
3.黑色金屬礦產:以攀西釩鈦磁鐵礦、冀東低品位鐵礦、鄂西高磷赤鐵礦及廣西隆安、廣西大新、雲南文山、雲南建新、內蒙額仁陶勒蓋、湖南湘西等地區錳礦為重點。
4.有色金屬礦產:以江西德興、湖南郴州、雲南三江、甘肅金川等低品位銅鎳礦,山西北部、河南西部低品位鋁土礦,貴州、重慶、廣西高硫高鐵鋁土礦,河南、陝西、內蒙、貴州低品位鉬礦等為重點。
5.貴金屬礦產:以山東、河南、福建低品位金礦,青海、新疆、雲南難選冶金礦為重點。
6.化工及非金屬礦產:以雲南、湖北低品位磷礦及新疆、青海鹽湖資源為重點。
(二)評價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潛力
在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現狀調查的基礎上,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全面評價低品位、共伴生及尾礦資源綜合利用潛力,明確工作方向和重點,引導綜合利用工作的合理布局。
開展典型共伴生礦主礦產、伴生礦產的技術經濟評價,合理制訂綜合開發利用的工業指標。
採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建立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現狀調查信息資料庫、形成“全國重要礦產資源綜合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為管理部門準確掌握和動態更新全國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相關信息提供高效科學的途徑。
四、大力開展先進適用關鍵技術的研發和推廣
 加大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力度,加快建設鄭州、成都等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研發推廣中心,鼓勵行業骨幹龍頭企業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設一批各具特色的產學研一體化平台,加強資源節約關鍵技術攻關,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橋樑紐帶和服務作用,加強對先進成熟技術和裝備的交流與推廣。
(一)開展節約與綜合利用關鍵技術攻關
引導完善多元化投入格局,建立產學研聯合攻關的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技術研發體系,強化技術創新能力建設,以提高“三率”水平為重點,部署開展8大領域的技術攻關,研發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裝備,提供一批可供推廣的科技成果,提高礦產資源勘查、開採及選礦技術的整體水平。
專欄二 技術攻關工作重點
 安全高效採礦技術 低成本的無廢或少廢開採、複雜難採礦的高效開採、殘礦資源綜合回收等技術。
低品位礦高效利用技術 中低品位礦堆浸和原地浸出技術,原生鹼化礦浸出技術,低品位鋁土礦選冶聯合技術,低品位鐵礦粗粒拋尾技術等。
複雜共伴生礦資源高效利用技術 高選擇性低毒(無毒)選冶藥劑研製,難利用黑色金屬礦高效利用技術,複雜難處理有色金屬礦選礦技術,複雜難處理稀有、稀土、貴金屬提取技術,鹽湖資源高效利用技術,非金屬礦高效利用技術,高硫煤脫硫技術、難選煤洗選技術等。
大型、高效、低能耗設備研製技術 大型、高效、節能的採選關鍵設備及其輔助設備,微細粒礦物提純及複合力場選礦設備,新型非金屬礦專用粉碎、分選、改性加工裝備。
尾礦及固體廢棄物高效利用技術 尾礦及固體廢棄物回收利用、無害化處置、再生資源化及生態修復技術。
非傳統資源與替代資源高效利用技術 海洋礦產資源高效利用,新型非傳統礦高效利用,能源補充與替代資源開發利用,油砂、油頁岩開發利用等技術。
石油天然氣高效利用技術 低晶位油氣田高效開發,原油深度加工,煤層氣、頁岩氣、緻密砂岩氣勘探開發配套技術,低滲透、稠油等高效開採技術。
煤炭資源潔淨利用技術 煤炭地下氣化,煤炭潔淨加工、轉化與利用等關鍵工藝和產業化技術。
(二)大力推廣先進適用的技術與裝備
嚴格執行《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鼓勵、限制和淘汰技術目錄》,全面推廣安全高效採礦、礦產資源高效利用、尾礦及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礦山環境修復等技術,引導礦山企業在能源礦產、黑色金屬、有色金屬、非金屬、礦山尾礦和廢棄物綜合利用等方面積極採用先進技術、工藝和設備,淘汰落後技術設備與落後產能,促進礦產資源領域節能減排和節約與綜合利用。
專欄三 重點推廣的先進適用技術與裝備
 高效採礦 薄煤層機械化高效開採、煤矸石井下充填置煤成套技術與裝備;煤層氣地面抽采、煤層氣強化開採關鍵技術;
CO2驅油、多分支井採油技術;露天礦陡幫開採、露天與地下聯合高效開採技術;大間距集中化無底柱開採、安全高效低成本全尾砂充填採礦等地下開採技術。
能源綜合利用 鏇流—靜態微泡柱分離方法、複合式乾法選煤、煤泥分級浮選等煤炭分選技術;煤泥干擾床分選、高效重介質選煤工藝及裝備等;常減壓蒸餾技術等石油高效加工利用技術;煤層氣、頁岩氣、油砂、油頁岩、頁岩氣綜合利用技術;地熱、淺層地溫能綜合利用技術。
黑色金屬礦節約與綜合利用 微細粒磁鐵礦全磁分選、磁鐵礦細篩一再磨再選、貧磁鐵礦預選、貧磁鐵礦弱磁—反浮選、弱磁性鐵礦高梯度磁選拋尾、粗粒結晶磁鐵礦磁一浮聯合等高效選礦技術;永磁中磁場磁選機、大型永磁簡式磁選機、磁場篩選機等高效選礦設備。
有色及貴金屬礦節約與綜合利用 異步混合浮選、電化學控制浮選、鋁土礦選擇性磨礦—粗細分選脫矽等高效選礦技術;低品位銅礦浸出—萃取—反萃—電積法、直接濕法煉鋅、低品位氧化鎳礦煤基直接還原鎳鐵等高效提取技術;原礦焙燒提金、難浸金精礦生物氧化預處理提金、複雜難處理金礦循環流態化焙燒等綜合利用工藝技術;大型機械攪拌式充氣浮選機等高效選礦裝備。
非金屬礦節約與綜合利用 中低品位磷礦浮選、磷礦酸性廢水循環利用、膠磷礦微差比重分選、磷礦伴生氟碘資源回收、從碳酸鹽型富鋰滷水中提取鋰等先進技術;鱗片石墨多段磨礦多段選別、微晶石墨提純、高嶺土選礦與提純、低品位螢石和伴生礦物選礦、低品位菱鎂礦選礦提純、低品位膨潤土提純改性、矽砂無氟浮選、煤系高嶺土資源煅燒、非金屬礦粉體表面改性和濕法超細研磨等。
尾礦及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 鐵尾礦再選、有色金屬冶煉廢渣中有價金屬綜合利用、氰化尾渣中有價金屬綜合回收、石棉尾礦高效綜合利用、磷石膏生產硫酸銨、硫酸渣高效選鐵、硼泥綜合利用技術等固體廢棄物利用技術。
五、加快建設綜合利用示範基地和示範工程
 繼續組織實施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專項,創新工作思路,從支持單個項目的做法,轉為加大對集中連片的重點支持,建設一批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示範基地,在重點礦種、關鍵領域和重點地區取得突破性整體進展。實施一批示範工程,樹立高效、綠色、安全、環保的先進典型,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和科學管理模式,引導和帶動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水平的全面提高。
(一)建設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示範基地
按照“關係全局、意義深遠、帶動性強”的原則,依託大型骨幹礦業集團,以能源礦產、國家急需大宗支柱性礦產和“三稀”(稀有、稀土、稀散)等重要優勢礦產為重點,選擇資源分布相對集中、潛力大、綜合利用前景好的礦產資源集中區,建設60個以上的示範基地。
通過示範基地建設,整體提高開發效率和水平,盤活大批資源,提高供給能力。加快轉變礦業發展方式,積極發展綠色礦業,統籌推進示範基地的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創新、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礦地和諧等建設工作,提升礦山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推進綠色礦山建設,顯著提高礦業發展水平。實行資源配置和礦業用地等傾斜政策,依法優先配置資源和提供用地,鼓勵礦山企業做大做強,積極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加強綜合利用產、學、研一體化平台建設.推動採選及綜合利用關鍵技術創新,加強標準規範、典型經驗和生產管理模式的總結推廣,示範帶動同類型礦山綜合利用水平的整體提高。
(二)實施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示範工程
以大中型礦山為主體,兼顧不同地區的小型礦山企業,實施600個左右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示範工程,重點推進油頁岩、煤矸石、難選冶黑色金屬、共伴生有色多金屬、礦山固體廢棄物、多金屬尾礦資源、中低品位礦產資源、新型礦產資源等綜合開發利用。充分發揮示範工程的引導作用,推廣一批先進適用的綜合利用工藝、技術和裝備,帶動整個行業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水平的提高。
專欄四 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示範基地建設重點
 1.油氣資源:松遼、鄂爾多斯、準格爾及渤海灣等區域稠油、低滲、超低滲油氣資源高效開發;樺甸、撫順、準格爾、柴達木、茂名、龍口、窯街等地區油頁岩綜合開發利用;沁水、鄂爾多斯等地區煤層氣高效開發;貴州、重慶東南部、四川西部、鄂爾多斯等地區頁岩氣高效開發;吐哈、青海、四川、鄂爾多斯等地區緻密砂岩氣綜合開發。
2.煤炭資源:山西、陝西、內蒙古、新疆、貴州、寧夏、安徽等地區特厚煤層、稀缺煤種及煤系伴生資源綜合開發,山東、河南、山西、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等中東部地區“以矸換煤”綠色高效開採。
3.黑色金屬:四川、河北、遼寧、福建等地區釩鈦磁鐵礦、低品位鐵礦,遼寧、山西、甘肅、湖北、河北等地區難利用鐵礦,廣西、湖南、雲南、貴州、重慶和遼寧等地區錳礦綜合開發。
4.有色金屬:江西、安徽、雲南、甘肅、新疆、黑龍江、內蒙古、福建、西藏等地區低品位銅礦及共伴生礦產;河南、吉林、陝西、內蒙古、江西、甘肅、湖南等地區銅、鎳、錫等多金屬礦產;山西、貴州、河南、廣西等地區鋁土礦等綜合利用;湖南、江西、河南、甘肅、廣西、福建、廣東等地區鎢多金屬資源等綜合開發。
5.稀有、稀土及貴金屬:內蒙古、江西等地區稀土,吉林、黑龍江、山東、陝西、河南、湖南、福建等地區低品位金礦及共伴生資源與尾礦等綜合利用。
6.化工及非金屬:青海、新疆等地區鉀鹽資源,雲南、貴州、湖北等地區磷礦資源,遼寧硼鐵礦、黑龍江石墨、山東長石、浙江螢石資源及其他特色非金屬資源等綜合利用。
7.鈾礦:北方砂岩型、南方硬岩型鈾礦資源等綜合利用。
六、加快構建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長效機制
 加快健全完善標準體系、準入管理、過程監管、評估考核等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監督管理制度體系和激勵引導機制。
(一)健全完善標準規範體系
加快礦產資源綜合利用領域基礎性、通用性標準以及強制性國家標準研製,為強化監督管理、推動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技術進步,引導和規範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提供技術依據。“十二五”期間重點完成礦產資源綜合利用評價規範、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指標體系、尾礦處理技術要求、複合共生礦選礦綜合回收標準、鐵礦綜合利用技術要求、多金屬共生礦綜合利用評價礦床分類導則、礦山綜合開採技術標準、尾礦利用技術要求、共伴生礦選礦回收標準、礦山生產技術規範及礦山選礦回收技術標準等規範標準研製工作。
(二)嚴格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準入管理
嚴格礦產資源綜合勘查和綜合評價的地質勘查報告和勘查方案評審制度,探礦權人在勘查主要礦種的同時,必須對共生、伴生礦產資源進行綜合勘查和綜合評價。對沒有進行綜合勘查和綜合評價的地質勘探報告不予審批。
將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效率作為勘查開發的重要準入條件,嚴格管理。認真執行《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鼓勵、限制和淘汰技術目錄》,新建或改擴建礦山不得採用國家限制和淘汰的採選技術、工藝和設備,達不到要求的不得頒發採礦許可證,已採用限制類技術的,應督促企業加大改造力度,逐步淘汰落後產能。嚴格審查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凡不符合礦產資源規劃,沒有綜合開發利用方案或開發利用方案未實現資源綜合利用的,不予批准頒發採礦許可證。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嚴重浪費資源和缺乏資源綜合利用設計的礦山建設立項。
嚴格執行規劃分區管理制度。對於規劃確定的具有資源保護功能的限制勘查開採區域,要加強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技術經濟評價,對暫不能綜合開採和綜合利用的礦產及尾礦資源,要明確規模、技術、資金投入、資源利用效率的準入門檻,予以有效保護。堅決杜絕禁止勘查規劃區和禁止開採規劃區內的礦業活動。對於重點開採規劃區,要嚴格按照規劃和礦業權設定方案,推進規劃區內的礦產資源開發整合,提高規模開採和集約利用水平。
(三)加強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監管和考核
加強礦產資源開採總量控制和管理,促進資源節約。對鎢、銻、稀土、螢石和高鋁粘上等優勢礦產繼續實行年度開採總量控制制度,加大開採總量控制指標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力度,確保執行到位。適當控制煤炭等大宗礦產資源採礦權投放的數量和規模,維持資源供需平衡,避免資源浪費。嚴格限制供過於求,以及下游產業發展過快、產能過剩、耗能大、污染重的礦產開發。
認真執行礦山企業年檢制度,強化對“三率”的監管與考核,確保節約與綜合利用方案有效實施。充分發揮執法監察隊伍和礦產督察員隊伍的作用,與國土資源綜合監管平台相銜接,開展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動態巡查和遙感監測,實施立體監管,加大對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狀況的現場督察。加強儲量動態監測、開發利用統計年報與開發利用方案核查,對未按批准的開發利用方案或礦山設計進行開採,或開採回採率達不到設計要求的,責令其停止生產、限期整改,對整改後仍達不到要求的,要堅決予以關閉。完善礦產資源開發監管責任體系,建立多級聯動的責任機制,加大基層監管組織資金、人員和技術投入,實行監管任務責任到人、監控到礦。
(四)建立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激勵引導機制
綜合採用經濟、技術、行政、法律等手段,建立促進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的激勵引導機制,鼓勵和引導礦山企業通過加強管理和技術創新來提高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水平。
落實獎勵措施和稅費減免政策。採取“以獎代補”方式,對節約與綜合利用取得顯著成績的礦山企業給予獎勵,激勵礦山企業推進科技進步,嚴格規範管理,不斷提高綜合利用水平。對從尾礦中回收礦產品、開採未達到工業品位或者未計算儲量的低品位礦產資源,減繳礦產資源補償費。積極配合有關部門,落實國家關於資源綜合利用減免所得稅、部分產品減免增值稅、資源補償費徵收與回採率掛鈎等政策法規,發揮引導和推進作用,充分調動礦山企業節約降耗、綜合利用的積極性。
實行國土資源優惠政策。對於資源利用效率高、技術先進的礦山企業在資源配置、開採總量指標分配上實行傾斜政策,依法優先提供礦業用地。
積極協調相關部門,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爭取信貸金融支持。鼓勵、帶動礦山企業和社會資金加大投入,進行自主研發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新技術、新設備,加快產業升級換代,促進資源合理利用和節能技術進步,全面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和水平。
七、規劃實施保障措施
 (一)強化規劃實施責任機制
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採取措施,認真履行職責,嚴格執行規劃,加強對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工作的領導、組織與協調,將規劃提出的各項目標任務逐級分解,落實到重點地區和企業,明確責任,抓好落實。建立規劃實施年度考核機制,把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現狀調查及潛力評價、技術研發與推廣、示範工程和示範基地建設、政策制度制定等各項任務目標完成情況,納入管理目標體系進行考核,作為主要領導業績考核的重要依據。
(二)健全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配套支持政策
進—步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健全資源開發成本合理分攤機制,完善反映市場供求關係、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礦產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利用價格槓桿促進資源節約,促使礦山企業形成珍惜利用礦產資源的內在約束力,促進資源綜合開採和節約利用。加強與財政等部門的溝通協調,推進礦產資源稅費徵收與綜合利用水平相掛鈎,推進資源補償費徵收與儲量消耗掛鈎,減少資源浪費。
(三)加強人才培養和國際交流合作
推動先進開發技術、管理經驗、信息化技術等方面的合作與交流,建立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技術交流與合作平台,加強在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的行政管理、財政稅收政策,技術標準和規範建設等方面的國際合作交流,加強在綜合勘查、綜合開採和綜合利用技術領域的合作。
加強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支撐單位的能力建設,提高服務水平。培育一批德才兼備、素質優良的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科技隊伍,加強基層礦產資源管理人員的教育和培訓,提高基層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管理隊伍業務素質。
(四)提高全民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意識
廣泛開展國情和節約資源國策的教育,切實增強全民資源憂患和保護意識,樹立節約觀念,提高全民執行節約資源國策的自覺性。大力宣傳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的相關法律、法規及激勵約束政策,引導企業自覺做好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工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