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針溪

磨針溪

磨針溪位於四川江油青蓮鎮天寶山腳下,李白故居隴西院下方。是後人為紀念李白弘揚磨針精神而修建的,建成於1984年,一八角亭,一石橋。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太白感其意,還卒業。媼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譯文:磨針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他路過一條小溪,見到一個老婦人在那裡磨一根鐵棒,(他感到奇怪)於是就問這位老婦人在乾什麼。”李白十分驚訝這位老婦人的毅力,於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課完成了。

地理位置

磨針溪磨針溪

位於四川江油青蓮鎮天寶山腳下,李白故居隴西院下方。是後人為紀念李白弘揚磨針精神而修建的,建成於1984年,一八角亭,一石橋。

來歷

相傳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讀書。一天,乘老師不在屋,悄悄溜出門去玩兒。

他來到山下小河邊,見一位老婆婆,在石頭上磨一根鐵杵。李白很納悶,上前問:“老婆婆,您磨鐵杵做什麼?”

老婆婆說:“我在磨針。”李白吃驚地問:“哎呀!鐵杵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針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說:“只要天天磨鐵杵總能越磨越細,還怕磨不成針嗎?”

聰明的李白聽後,想到自己,心中慚愧,轉身跑回了書屋。從此,他牢記“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發奮讀書。

開始了漫長的求學尋道人生,由這裡走向大匡山,走向長安。而那句實話實說的至理名言,已被收入漢語成語辭典,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莘莘學子。那老婦人自稱姓武。現在那溪邊還有一塊武氏岩。

古文

磨針溪磨針溪

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媼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方輿勝覽·眉州·磨針溪》)

譯文:磨針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傳說李白在山中讀書的時候,沒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課就出去玩了。他路過一條小溪,見到一個老婦人在那裡磨一根鐵棒,(他感到奇怪)於是就問這位老婦人在乾什麼。老婦人說:“要把這根鐵棒磨成針。”李白十分驚訝這位老婦人的毅力,於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課完成了。那老婦人自稱姓武。現在那溪邊還有一塊武氏岩。

解釋

1眉州:地名,今四川省眉山一帶。

2世傳:世世代代相傳。

3成:完成。

4去:離開。

5逢:碰上。

6方:正在。

7之:代詞,此指老婦人。

8欲:想要。

9感:被......所感動。

10還:回去。

11卒業:完成學業。

12今:現在。

13氏:姓…的人。

14過:路過某個地方。

有關原文

原文擴展

本文出自《方輿勝覽》,說的是大詩人李白小時候讀書不順,棄學途中偶遇一老婦人用鐵杵磨針,對自己的觸動很大,於是發奮讀書,最終學有大成。“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就出自這個故事,這句話也成為激勵後人持之以恆求學的名言警句。

李白簡介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漢族,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號青蓮居士, 又號“謫仙人”。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詩俠”之稱。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後有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中“李俠”的原型李白。

書籍簡介

宋祝穆撰。穆字和甫,建陽人。《建寧府志》載穆父康國,從朱子居崇安。穆少名丙,與弟癸同受業於朱子。宰執程元鳳、蔡杭錄所著書以進,除迪功郎,為興化軍涵江書院山長。是書前有嘉熙已亥呂午序,蓋成於理宗時。所記分十七路,各系所屬府州軍於下,而以行在所臨安府為首。蓋中原隔絕,久已不入輿圖,所述者惟南渡疆域而已。書中體例,大抵於建置、沿革、疆域、道里、田賦、戶口、關塞、險要,他志乘所詳者,皆在所略,惟於名勝古蹟多所臚列。而詩、賦、序、記,所載獨備。蓋為登臨題詠而設,不為考證而設。名為地記,實則類書也。然採摭頗當,雖無裨於掌故,而有益於文章。摛藻掞華,恆所引用。故宋、元以來,操觚家不廢其書焉。考葉盛《水東日記》,稱元絳閔忠詩石刻在廣州,《方輿勝覽》乃載在封州,又誤以為魏矼作,亦訛數字。幸真跡石刻尚存三洲岩中,則小小舛誤,亦所不免,要不害其大致之詳贍爾。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