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西天主教堂

磨西天主教堂

四川省甘孜州瀘定縣磨西鎮磨西天主教堂,是一座歐式風格的標誌性建築。象徵著西方天主教派在磨西有過一段輝煌的歷史。1935年5月29日晚10時許,連續行軍三天的毛澤東同志宿營磨西天主教堂神甫房。當夜召集同天到達磨西的朱德、周恩來、王稼祥、張聞天、秦邦憲、陳雲、鄧小平同志開會,長征史上稱“磨西會議”。磨西會議為5月30日的瀘定橋會議奠定了基礎,起到了預備會議的作用。

基本信息

歷史

磨西天主教堂磨西天主教堂
屹立在磨西古鎮的磨西平台上的磨西天主教堂,是一座歐式風格的標誌性建築。象徵著西方天主教派在磨西有過一段輝煌的歷史。

天主教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磨西之所以成為具有實力強盛的教派之一,有著它的政治和社會背景:1884-1885年的中法戰爭,戰敗方的中國與法國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法條約》。連同此前訂的不平等條約、條款,法國在中國取得了通商、傳教、駐領事、修鐵路等特權。從此,包括天主教派在內的法各種勢力長驅進入中國國門。特別是西方基督教期望到東方的中國內地傳教成了許多傳教士執著不捨的夢想和追求。1850年後,法國著名傳教士勒努(化名羅勒拿)以商人、旅行家的身份騙過雲南、西藏、康巴地區的活佛、土司、頭人在上述藏區開始傳教。到1856年左右,勒努在西藏東部的傳教活動終有了起色。他們在四川康定地區建立了傳教踞點—“西藏教區”,以康定為中心開始向鄰近地區丹巴、康定、瀘定三縣擴展。“茶馬古道”和“箭昌道”交匯點——磨西便是“西藏教區”首選目標之一。

1892年左右,法籍傳教士彭某在丹巴傳教遇害,獲賠白銀2000兩,其弟弟用這筆賠銀在磨西置地,為建磨西教堂作準備。彭弟初來磨西租一湯姓的民院設教堂傳教,發展教徒。

1918年彭主持修建磨西天主教堂,1922年完成神甫座房,1926年鐘樓、經堂落成。到1950年解放初時,天主教堂置地二、三百畝,年收租2000多石(1石為100市斤)產業累計21萬元,磨西教區有教徒四、五百人。那些來自遙遠國度的傳教士著華服、說漢話,改漢姓,食農飯,百折不撓,苦心辦起修道院,拉丁學堂,麻風病醫院。給偏僻的磨西帶來了醫療福音,西方文明文化,搬來他們崇拜的耶穌和諸神一起呵護著眾生。

事件

1950年3月磨西解放,外籍傳教士遣返回國,教堂財產收歸政府,土地回到農民手中,天主教活動一度停止。

1988年1月,成立了“瀘定縣天主教愛國會”,由政府撥款修復磨西天主教堂和神甫樓,作為磨西天主教徒集中活動的定點場所。1935年5月29日夜毛澤東同志行軍在此住過。神甫房現為縣文物保護單位。

磨西會議

1935年5月29日晚10時許,連續行軍三天的毛澤東同志宿營磨西天主教堂神甫房。當夜召集同天到達磨西的朱德、周恩來、王稼祥、張聞天、秦邦憲、陳雲、鄧小平同志開會,長征史上稱“磨西會議”。磨西會議為5月30日的瀘定橋會議奠定了基礎,起到了預備會議的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