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岩山

磨岩山

磨岩山位於河北省保定市唐縣都亭鄉村宋高和村北,因“山形如磨、大石如箕狀”而得名。磨岩山是歷史名山,上古時為我國著名隱士許由的久居之地,唐堯選賢曾到這裡拜訪他。當前,“唐堯求賢”這一文化已被列入“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山風景秀麗,“磨岩滴翠”是唐縣古八景之一。

磨岩山 磨岩山

磨岩山玉華觀又名三皇廟,俗稱玉皇閣,是磨岩山惟一的兩層建築,一層為洞穴式,二層為樓閣式,前牆由碎石砌壘,厚有兩米,一門二窗皆為石成,上有兩個排水壠溝。門前立有一塊盤龍石碑,上刻有重修水雲洞和玉華觀的碑記,即“重修碑記”;並刻有“唐帝堯始封之地也”的文字記載;碑側刻有“大明嘉靖四年六月初九記”,距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

關於磨岩山的傳說故事

宗 健/文
故事一:相傳二郎神楊戩劈山救母后,欲用扁擔擔著老娘靈雲公主到北嶽附近的青虛山安身立命,一天來到了堯的封地 唐縣。走著走著,覺得腳有點硌得慌,脫下鞋子一看,原來是幾塊小石子從破鞋縫兒里鑽進鞋裡,他急忙在地上磕了磕,順手倒了出來。誰知,這些石子,連滾帶爬,排成一行,而且越長越大,眼看著形成了一個個小山頭,並且一個勁兒地往上長。靈雲公主在筐里著急地說:“兒啊,前邊這山長得神速,這要再長下去,咱娘兒倆可怎么過去呀!”楊二郎說:“娘,您不要著急,看兒使個神通,制它一制!”說著,跳到雲端,看準了最高的山峰,也就是山的腦袋,把手掌運足了神力,抓住山頭,用勁兒往下一壓,一下子把高高的山尖壓得只往裡縮,不但不能再長,而且改變了原來的形狀,前邊山崖成了一坨一坨的磨盤狀,後面成了彎腰駝背的羅鍋形,山頂一塊山體突出酷似帽檐,因此,後人就根據山形給這座山起了個名字叫磨岩山,山背面就叫開了羅鍋頂,最高峰叫開了帽檐頂。俗話說,山有多高,水有多高,這山被二郎神一掌壓得山石崩裂,水從石縫中溢出,長年滴灑在山崖上的青松上,恰如雨後甘露,使松枝翠綠宜人,故而被稱為“磨岩滴翠”。
故事二:這裡有個唐堯拜許由的故事。相傳堯帝葛衣素食,領民抗旱,教民修德,從諫入流,國度昌盛。可隨著年事漸高,治理國事已覺力不從心,遂想選一位仁德之人做接班人。大臣們為他推薦了包括他兒子丹朱在內的幾個人,他都不滿意。後來有人說有個賢人叫許由,博學多才,有治國安邦之能,現隱居在磨岩山水雲洞,堯帝聽後,十分高興,決定親自去拜訪。一天,帶幾個隨從直奔磨岩山,到了山下,見一溪清水順河而下,一中年男子蹲在河邊捧水慢喝。堯帝上前施禮,一問此人正是許由,隨說明他禪讓天下的來意。誰知,許由是個不貪名利的清高人,他言明不願接受堯的禪讓,便拂袖而去。堯帝見許由不願意做帝王並不氣惱,就命人在附近棗林里搭建窩棚住下,等候許由回心轉意。直到現在這裡的人們還把堯帝住過地方稱為“堯窩”。過了幾天,不見動靜,堯帝就又派人去聘他做個九州長。許由聽了這叫他出山做官的話,怕髒了他的雙耳,就趕緊跑到河邊去洗耳朵。這時他的好友巢父牽著一頭小牛犢到這裡來飲水,見許由在河邊洗耳朵,覺得很奇怪,就走向前去問原因。許由說:“堯帝專程來找我,想把天下禪讓給我,我不接受,他又派人來讓我去當九州長,我怕他們讓我做官的話髒了耳朵,所以就來洗一洗。”巢父聽了說:“你本有才能,卻不為國出力,還自命清高,真不識抬舉,本來我想在這裡讓小牛犢飲水,可怕你洗耳朵的水髒了我這小牛犢的嘴。”說完便牽著小牛犢,穿過棗樹林,到上游飲水去了。後來,許由終身隱居磨岩山,死後埋在山腳下。

磨岩山 磨岩山

磨岩山頌詩

(以下頌磨岩山諸文,皆宗健抄自清代唐縣誌等史籍。本文採用時均未校對。)

磨岩山 磨岩山

磨岩滴翠(唐縣古八景之一) (明) 唐縣知縣 孫希夔

磨岩石竇自天開,溜滴光搖翠色堆,

滿目煙雲看不足,宛然風景似蓬萊。

(清) 唐縣知縣嚴欽謨次孫 子參

石罅滴滴濺珠開,掩映苔衣翠一堆,

樹杪池光天外影,漫勞澥上問蓬萊。

(清) 唐縣知縣 王 政

磨岩天造曙暉開,翠砌裝成碧玉堆,

滴滴宛漊仙掌露,無須他處覓蓬萊。

磨岩山 磨岩山

(清) 唐縣知縣 王 恪

崚層石洞帶雲開,星聚懸泉碧欲堆,

萬斛珠璣收不盡,人間無復說蓬萊。

(清) 陳 瑺

記得當年春凍開,攬衣踏破白雲堆,

崖懸玉筍瓊珠碎,誰謂人間半草萊。

(清)左 檠

誰把針穿石隙開,名珠滴滴翠成堆,

洞天深入稱壺隱,不羨人間辟草萊。

(清) 戴寶蓉

磨岩深澗底,滴翠有寒泉。

俯覆重紋石,珠璣一縷穿。

涼同冰水冽,響共漏聲連。

洗耳誠於是,清乎且又漣。

石覆冰紋罅隙開,珠璣一縷玉光堆。

聲聞滴滴如更漏,流出涓涓浸草萊。

磨岩山 磨岩山

滴翠泉(清) 唐縣知縣 王 恪

寒泉翠微滴,虛洞水雲貯。

凝結儼冰壺,玲瓏啟月戶。

一方雪窖深,萬古石髓護。

縣崖覆天池,鑿穴通雲路。

奇勝欲忘歸,凜冽難久佇。

愛此玉華名,初從蘚碑著。

登磨岩山(清) 唐縣知縣 嚴欽謨

敢將輿馬恫山靈,攜有屐聲上杳冥,

俯澗石空寒滴翠,插天壁老晚留青,

黃冠冉冉新煙火,紫府層層易眺聽,

卻愧州支棲隱地,勞生剛獲片時停。


過磨岩寺(明)進士 劉 乾

醉過磨岩寺,天風吹我襟,煙霞無俗態,草木有禪心。

山色濃於酒,溪流清似人,最深堪愛處,冰垂玉芽新。

磨岩山 磨岩山

游滴翠泉記

王恪 (清·唐縣知縣)

邑西十五里為磨岩山,即唐邑八景之一,名磨岩滴翠者也。志稱山形如磨,岩中有水,名滴翠泉,泉之前有玉皇閣,許由子州支父舊隱之地。此山綿亘二十餘里,實專以泉名也。至山趾有大澗縱橫,輿騎屢阻。盤旋而上約二里,至山之腰有寺,隱現新舊三碑,最舊者殘缺無年月,首云:磨岩山水泉洞玉華觀,乃知志所稱玉皇者誤也。一為康熙四十八年重修立,一為雍正己酉八月重修立,而文字多漫滅不可考。觀之,西有如城闕者,廣半丈深培之。北有泉從上而下,結成冰,如水精屏風中。更成一月洞,可容人入下,有深井轉東,更有一冰洞,可出石上覆泉,從上流滴成冰,因形似而名,此即滴翠泉也。還從闕出西,更有一池,三面皆石,高丈余,上覆大石二丈余,脊微穹,儼如一室,而東西左右皆壘石為牆,中流蕩漾成池。不知所稱水雲洞者即此耶。玉華觀系搆石成,左右皆有石穴可入,四而淺級易履,而上則觀之頂也。一望全山皆見。此寺在山之胸,左右環抱,形勢最佳。上二里余為絕頂,叢石矗矗。又西五里余,一峰尤高,上有姥母廟,聞之住持道人鄭來寧云:此岩夏景尤勝,然予觀茲山,純骨無肉,故林木稀少,而石多怪偉,惟以骨勝故有髓,全山竅穴甚眾,想當驟雨時,眾流奔注澗中,瀑布奚減匡廬,恐不僅以滴翠一泉擅名也。予游適值雪後,與志所稱夏月如萬斛珠璣、冬月如玉柱冰壺者,適相印證雲。

附:唐縣古八景

馬耳雙峰——峒巄的馬耳山

靈源曉月——慶都山

石臼停舟——馬耳山下

磨岩滴翠——宋高和村北的磨岩山

狼山晚照——北羅北的雞冠子山

鳳山鐘鳴——風山莊村西南的鳳山

青虛聳翠——青虛山

恆山積雪——大茂山

1.

馬耳雙峰——峒巄的馬耳山

2.

靈源曉月——慶都山

3.

石臼停舟——馬耳山下

4.

磨岩滴翠——宋高和村北的磨岩山

5.

狼山晚照——北羅北的雞冠子山

6.

鳳山鐘鳴——風山莊村西南的鳳山

7.

青虛聳翠——青虛山

8.

恆山積雪——大茂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