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山鄉

碧山鄉

碧山鄉位於四川省樂山市沙灣區東北部,全鄉人口2006年3783戶12483人。14個行政村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轄89個村民小組。面積40.34平方公里。海拔高度:393米。

基本信息

四川省樂山市沙灣區碧山鄉

 【自然條件】
屬丘陵地貌,純農業鄉鎮。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6.5℃至17.5℃。年照時數1000-1150小時,年降雨量1400-1500毫米。土壤屬丘陵紫色坭土區。
【基礎設施】
該鄉有村組道路126條,總長196.5公里,其中村道29.2公里,組道114條,166.6公里,水泥硬化19.6公里,今年年底將硬化39.3公里。電視覆蓋率100%。電信、聯通、移動都在該鄉建立了通訊機站,實現了通訊暢通。有衛生院1個。有一所可容納30個的敬老院
【人文景觀】
杜家房,位於碧山鄉馬鞍村四組,修建於清同治五年,原房面積633.5平方米,現今還保留三合院式。2006年9月被列入區級文物內保單位。
【特色農副產品】
優質稻、優質仔豬、蠶桑、小家禽、澤瀉。[3]
【行政轄區】
[2]碧山鄉下轄村:
四方村鐵寨村龍神村踩坭村
馬鞍村柏林村涼水村兩河口村
連溝村蜜蜂村海棠村中橋村
安樂村江紅村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12052
男6233
女5819
家庭戶戶數3696
家庭戶總人口(總)12011
家庭戶男6209
家庭戶女5802
0-14歲(總)2372
0-14歲男1236
0-14歲女1136
15-64歲(總)8490
15-64歲男4399
15-64歲女4091
65歲及以上(總)1190
65歲及以上男598
65歲及以上女592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11714
【鄉屬學校】
沙灣區碧山鄉兩河口村國小沙灣區碧山鄉學校沙灣區碧山鄉安樂村國小校沙灣區碧山鄉海棠村國小[4]
【新農村建設】
找準切入點建設新農村碧山鄉農村經濟以種養殖業為主,素有“蠶業之鄉、魚米之鄉”之美譽,是沙灣區的糧食生產和畜牧業基地,200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4830元。碧山鄉屬丘陵地貌,是一個農業大鄉,“農業興則全鄉興、農民富則全鄉富”。為此,碧山鄉黨政一班人緊緊圍繞新農村建設20字方針,堅持從實際出發,利用項目支撐,形成了點多面廣、輻射力強、產業明晰、重點突出、整體推進的新農村建設良好態勢。抓班子、帶隊伍,齊心協力辦實事該鄉以“項目推動助農增收”為切入點,切實加強鄉、村班子建設,呈現出“黨委有核心、支部有合力,乾群齊出力,民眾常思變,經濟快發展”的良好格局。一是黨委政府統一思想,形成核心,抓住關鍵,廣泛發動,強力推進新農村建設;二是村組幹部、黨員、民眾代表思想統一,率先垂範,行動一致,凝聚在黨支部的周圍,形成一股新農村建設的強勁力量;三是廣泛宣傳,村民自治。“自己的公路自己修,自己的新村自己建”,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使廣大民眾樹立主人翁精神,積極投身於新農村建設。例如,馬鞍、中橋兩村在通村公路建設中,分別在15天和10天時間內就籌資24萬餘元和8.3萬元;鄉政府投資80萬元用於新農村建設,打造一個市級示範村,一個區級重點村,一個產業壯大村。聯公司、建基地,發展壯大支柱產業該鄉主要以“優質水稻、蠶桑、十萬頭仔豬、百萬隻小家禽”四大產業作支撐。全鄉現有優質稻10000畝、桑園10000畝。通過“黨委聯公司帶基地、支部加協會帶農戶”的模式,依託企業帶動產業,引導行業協會帶領農民抓發展、闖市場。今年,該鄉與四川青泉米業有限公司簽訂了3000份優質稻訂單,與沙灣仁禾絲綢有限責任公司簽訂了2800份蠶桑訂單,在2008年25000頭的基礎上新增育肥豬15000頭、新增養殖能繁母豬300頭。產業支柱的壯大發展,使農民收入持續穩步增長。抓項目、夯基礎,完善農村基礎建設基礎設施是新農村建設的硬體基礎,也是促農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該鄉充分利用項目,調動民眾積極性,全面改進農村基礎設施。一是連續兩年實施的農綜項目,整治渠堰98條,達63324米;二是開展公路硬化建設,修建鄉道11公里、村道27.1公里、組道和入戶道57公里,形成了鄉、村、組、戶之間較為完善的交通大網路;三是全面完成“金土地”工程,新增耕地2307畝、蓄水池41口、山坪塘26口;四是全面推行一池五改造,新建沼氣池2800口,70%以上的農戶都用上了沼氣;五是“安全飲水”工程,完成“紅層找水打井”2100口,解決7000多人的飲水問題;六是貫徹實施新農合醫療,參合率100%;七是千方百計購置推廣新型農機具120台,並予以補貼,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進程。通過這些項目的實施,極大地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環境,碧山鄉處處充滿生機和活力,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創文明、樹新風,推進農村新風建設在新農村建設中,該鄉始終把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塑造農村新風貌作為重要內容來抓。一是以民心工程為載體,實施“五通(路通、水通、電通、電話通、沼氣通)、八有(老有所養、壯有所為、少有所教、困有所濟、病有所醫、村有水泥路、家有沼氣池、戶有衛生井)、四改(改廚、改廁、改水、改灶)”工程,使全鄉70%以上農戶亮化、美化、淨化、便捷;二是建立了四川省首家鄉村“嫘祖蠶文化陳列館”,全鄉14個村一個社區居委會都成立了文藝宣傳隊,每年在“五·四”、“七·一”等紀念日,積極開展宣傳活動,鄰里和睦、尊老愛幼等新風尚蔚然成風。三是開展科技知識、法律知識、勞動技能等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逐漸培養出新時代的新型農民。四是把“蠶桑文化”建設與改變城鄉環境有效結合起來,先後投入資金近5000萬元,進行了堰渠整治、暢通工程建設、實施安全飲水工程、山溪溝整治、文化站建設、災後重建及新農村建設,使城鄉環境、通信條件、衛生條件、教學環境等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碧山鄉新農村面貌煥然一新。[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