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山亭

碧山亭

碧山亭全稱廣惠肇碧山亭,創立於1870年,它是廣州府、惠州府和肇慶府三屬人士的墳山。百餘年來,除了作為三屬人士的先人入土為安的墳山外,它也為文教和慈善福利事業作出較大的貢獻。

簡介

碧山亭創立初期,曾受到地方勢力的干擾,幸得七

碧山亭碧山亭
位義士保護,才免受干擾,這七位義士是恩平李亞保、開平黃義宏、新興趙亞德,三水梁亞德、高要趙亞女、新興顧文中、高要謝壽堂。七位義士逝世後,碧山亭以長生祿位奉祀他們,尊稱“七君子”。

歷史

碧山亭開闢初期非常簡陋,沒有道路可通車。1890年梅湛軒發起籌建碧山廟及開闢道路,捐款銀額共得8589元。胡亞基代向殖民地政府請求豁免地稅。
民國初年(大約1912年)碧山亭劃分墳冢,編列號碼,以便管理,這項措施曾引起一場爭論。總理吳勝鵬召集會議,展示碧山亭地圖。契據證明碧山亭是廣府屬之南順、番禺、東安、中山、寧陽、岡州、三水七間會館;惠州府屬之惠州會館;肇慶府屬之肇慶會館,一共九大會館的產業,建議九大會館共同管理。即席議決組織碧山亭公所董事會,由各會館派出兩名代表組成,這是碧山亭公所所有健全組織的開始。
過後,廣州府屬之清遠、花縣、順德、增龍、肇慶府屬之高要、鶴山、恩平七會館先後入會,於是碧山亭成為廣惠肇16間會館的共同組織。為維護十六會館公平權益,理監事會、六常務由十六會館輪流接替。

歷史沿革

碧山亭創立時,山地不多,後來陸續發展,增至11座山地。1948年以5萬4000元添購7座新山,共107.5英畝的地段,使墳山面積增至253英畝。過後,陸續購置新地段以應付廣惠肇三府先人的需求。
1953年3月重建公所及建築道路,同年9月落成開幕。這一年捐獻南洋大學建校基金一萬元。
1973年8月28日,環境發展部發出封山通令時,碧山亭擁有324英畝(90公頃)的地段,劃分為10個亭和碧山廟。除了10萬個先人墳墓之外,還拔出墳地作為三屬各縣、各鄉、宗親、行業公會的總墳。
1936年創設廣惠肇碧山亭學校,作育英才,1981年停辦。
自1923年以來定期舉辦萬緣勝會超度先人,並以餘款購置墳地和產業。1975年與1982年坐落在仰光路的廣惠肇碧山亭大廈及廣惠肇碧山亭金榜大廈先後落成,產業盈餘充作慈善福利用途。
1979年政府正式徵用碧山亭,同年5月致函當時的國家發展部長,要求拔回50英畝地段作為靈塔、紀念碑、公所等發展用途、幾經商談,政府同意撥回8英畝(3.2公頃)的地段供發展,賠償金僅得494萬5400元。
1982年至1983年,10萬名先人的遺骸化作骨灰,大部分安置在萬禮骨灰塔。之後,政府在這塊吉地上興建捷運總站及發展碧山新鎮。接受賠償金後,付出72萬1955元給居民搬遷,另付88萬8643元發展稅,僅存333萬4802元。
徵用及賠償手續辦妥後,碧山亭著手興建靈塔、先賢紀念碑、公所、安老院、茶亭等,再進行美化計畫。到了1991年昔日壘壘墳山的碧山亭的面貌已經煥然一新。
為了使後代子孫飲水思源以及把碧山亭公所保留為華人傳統文化的所在地,斥資60萬元聘請佛山藝術研究社承制以兩福巨型金箔樟木浮雕《廣惠肇風光風情攬勝》與《粵人石叻奮鬥史略》,以及兩福巨型石雕壁畫《新加坡風景線》與《萬里長城》為主題的文化設計。這項工程在1993年完成。
碧山亭墳山被徵用後,具有百餘年歷史、碩果僅存的碧山廟於1998年重建落成並舉行開光儀式,目前廟內裝置五百羅漢以及21組民間故事和地方戲曲內容的瓷塑,宛如廣東佛山祖廟
可容納8萬先人的靈塔目前已經開放給各籍貫人士,已有3萬餘名先人安居在內。除了繼續照顧先人之外,碧山亭每年撥款頒發獎學金及賀歲金,1992年捐獻5萬元給華社自助理事會基金,並繼續對慈善福利事業作出貢獻。

景點

碧山亭公所

碧山亭第一個景點是碧山亭公所。二層樓高的公所內不僅設有秘書處、大禮堂、會議廳,還另闢餐廳為理監事們勞累之餘提供便餐。
秘書處有職員5位, 負責處理櫃檯靈位登記工作以及理監事會和各特別委員會的日常事務。
由於碧山亭組織的特殊性,公所即使在周末或公共假期,也照常辦公。
辦公時間:
周 日:上午9.00am - 下午5.00pm
星期日:上午9.00am - 下午4.00pm
周末及公共假期:上午9.00am-下午1.00pm
目前,公所禮堂的牆壁上不僅懸掛兩幅巨型金箔樟木浮雕“粵人石叻奮鬥史略”及“廣惠肇風光風情攬勝”。二樓的牆壁上也分別鑲上了“萬里長城圖”和“新加坡風光圖”的大理石石雕。此外,懸掛的大宮燈、柱子上的對聯和敦煌飛天壁畫等也為公所增色不少。

福德祠

福德祠供奉大伯公,即福德正神,百多年來庇護著廣惠肇三屬人士,是廣惠肇三屬團體團結合作的象徵。
福德祠建立的年代雖無從考證,但從1922年重修碧山大廟的碑文中提及福德祠,足以證明福德祠早已存在的史實。
市區重建的影響,當碧山亭大部分墳地被政府徵用後,福德祠也在碧山亭的重新發展下於1985年重建。
隨著近年來碧山亭著重環境美化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相比之下,福德祠無疑顯得有些落伍。鑒於福德祠年久失修,碧山亭乃決定於2004年6月進行翻新與修繕工程。
2005年1月9日,碧山亭舉行福德祠修復竣工開光暨大伯公陛座慶典法會,並首次以道教的形式舉行了盛大的慶典活動。
重修後的古祠不僅散發著中華古建築的光彩,也更為公眾提供舒適的祭拜場所,使香火遠播。

碧山廟

碧山廟大約建於1890年,在碧山亭一個多世紀的發展中,碧山廟具有團結廣惠肇三屬的重要功能作用。當政府徵用三屬墳山後,碧山廟與碧山亭一起重建。
1998年11月7日,碧山亭舉行碧山廟重建落成開幕典禮。新落成的碧山廟把中國傳統文化匯集於一寺。
目前500尊瓷塑羅漢坐鎮廟內,神態不一、栩栩如生。廟內的牆壁都成了瓷塑藝術品的展覽場,21組民間故事與地方戲曲內容的瓷塑把碧山廟裝飾成一座藝術廟堂,宛如廣東佛山祖廟,充滿傳統氣息和藝術色彩。
碧山亭祭拜的神明,除供奉在福德祠的大伯公外,其它
均集中在碧山廟內。大廟內供奉神袛十三尊,稱之為“十三太保”。其中一尊高3公尺的“觀音坐蓮”神像,最引人注目,也是該廟的主神。
重建後的碧山廟已經開放給公眾參觀,希望通過這些精製美觀、引人入勝的藝術品傳播儒家思想,啟發年輕一代。

廣惠肇碧山亭先賢紀念碑

“廣惠肇碧山亭先賢紀念碑”是一座紀念我國開埠以來粵籍創業先賢的紀念碑。“廣惠肇三屬先賢紀念碑”上鐫刻的社團名單 。
這座高聳的 “廣惠肇碧山亭先賢紀念碑”建於1985年,是碧山亭為紀念三屬先賢而立,並將其作為廣惠肇三屬總墳。
由於碑下埋葬了碧山亭墳山時代149個三屬社團總墳的墓碑,以及部分社團總墳的骨灰罐,因此紀念碑上刻有149個三屬社團名單。這表明碧山亭從1871年建立,到1979年墳山被政府徵用期內,共有149個三屬社團在此設立總墳。
每逢春秋二祭,碧山亭理監事會都會到此舉行祭祀儀式,共同祭拜三屬先賢。

靈塔

1979年,碧山亭300多英畝地被政府徵用。政府僅撥回小部分土地予本亭,用以興建靈塔,安奉先人骨灰。其它大部分多用來發展組屋、輕工業地帶以及捷運站。儘管如此,碧山亭仍然負起安置先人遺骨的任務。與以往不同的是,過去盛行的土葬而變成火葬。

七君子亭

碧山亭興建了規模宏大的靈塔,供人們安置先人的骨灰,讓人們祭祀。而且靈塔的靈位已不限於廣幫人士,不同種族、不同籍貫的人士,都可購買靈位以供奉先人的骨灰。
目前靈塔的外觀是分級式建築物,內部整潔雅觀。置身其間,塔內明亮如戶外,既無陰森之感,也不失寧靜與肅穆的氣氛。而靈塔的本身稱得上是一件獨特的藝術品。
廣惠肇碧山亭靈塔,至今已存放萬餘個骨灰埕,讓孝子孝孫追薦先人。
“七君子”是指恩平的李亞保、開平的黃義宏、新興的趙亞德、三水的梁亞德、高要的趙亞女、新興的顧文中、高要的謝壽堂等七人。
據碧山亭和三屬流傳的故事,這七人均為義士,他們為碧山亭犧牲了生命。
據說碧山亭最初的墳山是“七君子”與別幫械鬥打下來的。但另一說法是,當時碧山亭與別幫群發生械鬥,“七君子”為保護碧山亭而戰死。總之他們是碧山亭創立初期的英雄。
當墳山在1983年被政府全部徵用後,碧山亭曾在靈塔內二樓首位設立“七君子”靈廳,以緬懷“七位”英雄見義勇為、當仁不讓的精神。其後,碧山亭又設立“七君子亭”,建亭立碑,使他們的精神永遠留存。
“七君子亭”於2003年11月30日舉行了揭幕典禮,同時邀請曾士生部長主持揭幕儀式。每逢“春秋二祭”,公所理監事會都會代表三屬鄉親到此祭拜。

活動

春秋二祭

“春秋二祭”是碧山亭一項傳統和重要的活動。據記載,第一次“春祭”活動是在1948年3月,從那以後,碧山亭定期在每年的清明節和重陽節期間舉行祭祀先人的活動,迄今從未間斷過。
“春秋二祭“通常在每年的清明節與重陽節前半個月開始,直至節後半個月結束。歷時一個月。由於新加坡的華人更重視“清明”祭祖,因此“春祭”期間,碧山亭內更是人潮不斷。
慎終追遠、敬老遵賢是華人的傳統價值觀。碧山亭的“春秋二祭”正是為這些華人優秀傳統價值觀提供一個合適的場所,讓新加坡年輕一代可以從中受到薰陶。

萬緣勝會

超度亡魂的“萬緣勝會”是碧山亭另一項祭拜祖先的重要活動,多由佛教的法師或道教的道士主持。它在碧山亭近一個半世紀的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為了讓人們表達對先人的孝思,碧山亭每隔幾年都會舉辦一連三天的附薦超度幽魂萬緣勝會。
其間,不僅設立肅穆壯觀的附薦棚法場,法壇的布置更是富麗堂皇,莊嚴神聖。
從開壇請佛儀式,到頌經恭送眾神返天庭、送祖先破地獄以及過仙橋等,完成勝會的散壇儀式,三日連宵分別以佛教及道教的形式頌經禮懺和主持伐檀,為生人祈福,逝者超生。
勝會期間,道場除擺滿了數以千計的龍牌,供後人對先輩懷念及追思外,也會邀請舞獅團、粵劇團等蒞場表演,為勝會助興。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