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腕腔

碗腕腔又名“燈碗腔”、“阮兒腔”。前者因擊節樂器小銅碗和演皮影需用燈盞照亮子而得名;後者因主奏樂器阮鹹(即月琴)而得名。1958年易名“華劇”,一般仍稱“碗腕腔”。

碗腕腔又名“燈碗腔”、“阮兒腔”。前者因擊節樂器小銅碗和演皮影需用燈盞照亮子而得名;後者因主奏樂器阮鹹(即月琴)而得名。1958年易名“華劇”,一般仍稱“碗腕腔”。其源於關中民間說唱藝術,具體形成年代無考,其班社和演出活動可追溯到清乾隆初年。嘉慶年間(1796--1820)關中東府同州(今大荔),朝邑的碗腕腔發展較快,成為正宗。清末民初,碗腕腔發展到盛期。僅華縣就有演出班社二三十家。藝人不下百名。中華民國時期,東府藝人流入西安城市演出,1937年,上海勝利公司還為其劇灌了五張唱片。它的舞台演出形式出現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64年後,陝西省戲曲劇院眉碗團排演了《江姐》、《紅色娘子軍》、《蘆盪火種》等現代戲。著名演員有李瑞芳、段林菊、楊榮榮等。
長期以來,碗腕腔積累了豐富的劇目。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原陝西省劇目工作室(今陝西省藝術研究所)挖掘抄錄傳統劇目劇本九百零九個。其中東府四百六十一個,西府二百一十四個,陝南二百一十七個,陝北十七個,其內容多系愛情戲和社會風情戲,次為忠奸鬥爭戲,再是英雄豪傑與神魔鬼怪戲。大都富有情節錯綜複雜、故事離奇、曲折、詞句通俗流暢的特點。
該劇種具有清麗典雅、委婉細膩的風格。行腔運調時,小生、小里、青衣真假嗓結合,即吐字用真聲,拖腔用假聲,俗稱“二音子”;老生、老旦、鬚生、丑角多用真聲;花臉用喉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