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脫

碗脫又名“碗團”、“灌腸”、“扒糕”,屬麵食系列,用蕎麥麵製成。碗脫,小吃名品。闊口淺底碗裡,一層銀圓薄厚略發烏色的面結晶,人稱碗脫。使鋼鋸條磨成的小刀,把碗裡那淺淺的一層麵食割成自己喜歡的形狀,拌以邊上小碟里的辣椒油、香醋,進口,咬嚼,柔韌、滑膩、筋道、香辣,霎時間酸甜鹹辣味溢滿口腔。細品,似乎還有點點回苦,呵呵,這不正是五味俱全,津津有味嗎

碗脫

碗脫又名“碗團”、“灌腸”、“扒糕”,屬麵食系列,用蕎麥麵製成。以上好的蕎麥三遍細磨過篩,才得到蕎麥麵。麵粉內加入適量的食鹽、姜粉,用涼水先和為硬麵團,然後稍加冷水,揉為適合切麵條的硬度,不斷用力揉搓,使其盤“性”,亦稱餳面。待麵團光亮利手餳好後,點滴加涼水搓揉麵團,使其稀釋,變成稠糊糊,再點滴加水並朝同一方向不斷攪動稀釋,直到麵糊能掛住勺碗邊沿,麵糊就好了。
先將碗置鍋內蒸熱,再擦去碗內汽水,將麵糊舀入碗內,上鍋,以武火猛蒸。二十分鐘左右即熟。趁熱取碗出鍋,把未凝的糊糊均攤到碗內邊沿,置陰涼處自然冷卻,即成碗脫。碗脫還有一種做法,比較原始,是把熬煮好的蕎麵糊糊盛放於碗內,晾涼即成。以小碗盛麵糊,上籠蒸熟晾涼食用,是後來的規模化方法,比較適合於飯店批量製作。
碗脫多為冷食,切條、就碗刀扎而食不拘。調料有蒜泥、辣椒、上好陳醋,也還可以配以薑末、香油。愛辣者注意,此辣椒最好選取頭茬椒,曬乾研末,用蔥爆後的麻油熱淋。或者,把辣椒粉放入熱油鍋內翻炒,均可。嚴冬季節,可配豆芽炒食。炒瓢內放點油,待油冒煙時。放入蔥,蔥發黃,把豆芽倒入,豆芽炒到八成倒入切塊的碗脫,澆上蒜、醋、辣椒,撒上鹽、薑末,味素。也有把碗脫與羊雜割混炒者,其味更長。碗脫因而成四季可食之上品小吃。
碗脫的由來:據傳,公元280年,西晉建立後,戰亂瀕仍,人民災難深重。西晉初年;匈奴人內遷,但遭到統治者的殘酷剝削和壓迫,西晉統治者不但要他們納稅而且強迫他們當兵,甚至掠奪為奴婢,不少人陷於破產的境地,淪為流民,迫使各族人民奮起抗爭、眼看西晉統治階級欲墜,匈奴貴族劉淵,利用各族人民對西晉的怨恨,打起了反晉旗號,順應民心,從離石派大將石勒(羯族)統領三軍發兵進攻西晉都城洛陽,營地扎在柳林三郎堡。由於石勒當過農民,曾被西晉官僚司馬騰作為奴隸出賣,參加過農民起義,因此對下層人民十分了解同情。石勒治軍嚴謹,秋毫無犯,深受當地民眾的歡迎。然而兵亂與自然災害兩面夾擊,民眾生活苦不堪言,石勒的軍糧也是大問題。石勒派出軍士四出購買軍糧,量甚少,也不過是些蕎麥之類的粗糧。糧多時乾稀配合,糧緊時就把蕎麥磨碎後熬粥喝,乾飯改稀飯。某次幾個軍士外出,誤了飯點,回來後,蕎面粥已凝結成塊,飢腸難耐的士兵只得將就,把碗內的涼蕎面塊,抓而食之,倒也津津有味。吃法細者,則把那結成的塊切成條,隨便灑了些鹽巴辣椒,感覺更好。後來條件允許,人們就把蕎面切成長條,佐以棗醋、蒜泥,給石勒品嘗,石勒也頗欣賞。軍隊飽食此碗脫餐,精神大振。軍傳民,民改進,一道不錯的柳林小吃就這樣出籠了。 獨特的風味,加上戰時的飢腸如鼓,粗野的民間小吃就成了每個人味覺上美好的記憶。

相關條目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學院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
CDPD網路制式
浙江樹人大學
GPRS網路制式
黃河科技大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