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漏

碑漏

碑漏又稱為錕彈刻漏,是一種古老的計時儀器,相傳五代十國時期就已套用,但宋元以後失傳。北京鐘鼓樓文保所在查閱文獻《元史》時發現,元代時還保存著一座宋代碑漏,雖已毀棄不能使用,但文獻對碑漏使用的原理作了簡單介紹。

簡介

碑漏 古代計時器――“碑漏”落戶北京鼓樓
蘇州市古代天文計時儀器研究所成功再造了宋代碑漏,這一早已失傳且是最精準的計時儀器得以重現。12月1日,這件碑漏將運往北京鐘鼓樓文保所。
碑漏又稱為錕彈刻漏,是一種古老的計時儀器,相傳五代十國時期就已套用,但宋元以後失傳。今年年初,北京鐘鼓樓文保所在查閱文獻《元史》時發現,元代時還保存著一座宋代碑漏,雖已毀棄不能使用,但文獻對碑漏使用的原理作了簡單介紹。北京鐘鼓樓文保所試圖通過文獻介紹,重新造出碑漏。由於蘇州古代天文計時儀器研究所在國內頗有名氣,所以接受了再造這件宋代碑漏的任務。
古代計時器――“碑漏”落戶北京鼓樓

詳細記載

文獻記載,當時的宋代碑漏外體是用木材做成的,形狀像石碑,所以稱作“碑漏”。蘇州古代天文計時儀器研究所經過近一年的嘗試,昨天成功再造了這件碑漏。這件碑漏木製,高2.2米,寬1.4米,正面碑身刻有“碑漏記”,記載碑漏復原始末,而背面有個門可以打開,裡面最醒目的是12根“之”字形銅管和1根頂部管。
蘇州古代天文計時儀器研究所所長陳凱歌為記者演示了碑漏運作的全過程。將幾個滾球投入頂部荷葉漏斗口(也可從頂部管口投入),第一個滾球從第一根管口一直滾到最後一根管口,滾球會落在下面的銅鐃鈸上,發出悅耳鳴聲,這段時間正好是24秒鐘。
鐃鈸上部裝有一舌形槓桿連線頂部管口控制開關。滾球落在銅鐃鈸上時,鐃鈸往下傾斜,頂部管口控制開關被打開,第二個滾球隨即自動落入“之”字形管口。每個滾球如此自動有序的滾動,150個球滾動需要一個小時,300個球滾動累計時間是古代計時法的一個時辰。這樣,一天12個時辰需要滾球3600個,而一個球的滾動時間24秒,就是碑漏的計時精度。
古代計時器――“碑漏”落戶北京鼓樓
陳凱歌說,文獻上的管子是用竹子製作,但竹子使用長久容易壞,他徵得北京鐘鼓樓文保所同意,將管子材料改換成銅。其餘部分,都嚴格按照文獻製作。他說,1500年前碑漏就投入使用,它與銅壺滴漏、圭表、香篆是古代四大系列計時儀器,且計時最準確。碑漏最大的缺點就是需要專人管理、並記錄滾球數量以計算時間,因而古時候無法普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