硃砂御墨

硃砂御墨,是一件歷史文物,在清朝時製造,先在安徽省博物館收藏。

硃砂御墨
製造年代: 清
材料: 硃砂
規格: 長18厘米,寬9.5厘米,厚2.6厘米
收藏地: 安徽省博物館
介紹
硃砂墨,是為了適應繪畫及圈點批文等實際需要而生產的一種朱紅色墨。對硃砂的使用可追溯到殷商時代。據分析,甲骨文上的紅色痕跡,就是使用硃砂所致。明代時已經形成了系統的硃砂墨製造法。
清代皇帝常以紅色墨在奏章上批示。
此墨四角內凹,略成矩形。通體朱紅。有楷書“御墨”及“乾隆丁巳年制”等字樣。並鈐篆書“世掌絲綸”方印。背面為紡織式圖案。字及印均施以金彩。有木盒
一。
清代,內務府御書處設庫掌、匠役,專務制墨。內務府製造御墨始自康熙朝。根據留存實物,共有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五朝製作御墨,其中乾隆朝數量較多,質量較高。乾隆帝登基後,曾特地招募徽墨高手來教授內務府墨作工匠,這無疑對提高墨作製造的御墨水平有很大幫助。
說起乾隆丁巳年(1737年)款的御墨,還涉及“再和墨”的問題。所謂“再和墨”即指以殘碎舊墨重新製作而成的新墨。有人認為,凡署乾隆丁巳與辛卯年款的,都是“再和墨”。在沒有足夠的文獻及實物證據的情況下,此說頗嫌武斷。
內務府制御墨,外間很少流傳。外間“御墨”,多是徽州墨家承制的墨品。總體看來,內庭制墨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雖然材質上乘,但工藝保守,水平反不如徽州名家制墨。不過,從收藏角度看,物以稀為貴,二者價值也就不相伯仲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