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舊格法

破除舊格法是指領導者用人不能沒有“格”,但同時也不能拘泥舊格。所謂“格”,指的是一定的標準。“格”通常可分為大格和小格。大格指大原則、大規則,如幹部“四化”的標準及其相應的用人原則,是一定要遵循的。小格,指一些具體標準,其中有些是過時的東西,甚至成了束縛人們思想的清規戒律。如庸俗的傳統偏見和保守的習慣勢力形成的一些條條框框等,這些小格也叫舊格,是必須破除的。大格信守,小格不拘。正是用人者對辯證法的運用之妙。

內容

1.破除“年齡格”

在某種意義上講,用人譬如積薪,後來居上,是符合發展規律的。如果不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社會就停滯了。因此,重用年輕幹部,成了一個事業興旺發達的標誌之一。不解決這個問題,任何事業也難以為繼。應當認識到,提拔後起之秀,是每個領導者的重要責任。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傑出的年輕人總是站在潮流的前頭。史載春秋戰國時秦國的甘羅,12歲就官拜上卿,出任特命全權大使,解決了秦趙兩國的外交難題。秦始皇22歲奪回了被太后和宰相篡奪的政權,38歲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唐太宗18歲即帶兵打仗,27歲發動“玄武門之變”,登上皇位,開創了光照史冊的“貞觀之治”,清朝的康熙,15歲智擒專橫跋扈的輔政大臣,親理朝政,開始了史稱“康乾盛世”的統治。

2.破除“文憑格”

文憑這個東西在我國曾隨著改革因素的變化而經歷過沉浮。文革中,有大專文憑者常被看成是“書呆子”、“同工農格格不入”、“資產階級世界觀”等等。打倒“四人幫”以後,重申尊重知識、尊重知識分子,於是文憑隨之“升值”,以致在有些地方出現了一種單以文憑選人用人的不良傾向。誠然,強調學歷、文憑的重要,對於改善幹部隊伍的知識結構和素質,確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選用人才單憑看文憑,則會出現多方面的弊端:一是壓抑了一批優秀人才。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自強不息的有志之士,通過自學成才,他們卻被摒棄於“人才”範疇之外。“文憑格”不破除,他們就難以發揮作用。二是滋長了固步自封的不良習氣。在用人時摘“惟文憑論”,對那些持有“一紙文憑”者,在“惟文憑論”的領導者眼裡,他們要官、要名、要利,偏都如願以償。長此以往,誰還願去刻苦鑽研、奮發向上呢?三是出現了弄虛作假、文憑貶值的歪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本來應該扎紮實實,循序漸進,持之以恆。可在一些地區,“混文憑”、“買文憑”、“騙文憑”等弄虛作假之歪風甚為盛行。

3.破除“關係格”

時下,在社會上流傳著這樣一些順口留:“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刁;行行也不行”、“年齡是個寶,文憑不可少,關係最重要”等等。這些順口溜是人民民眾對某些領導者在用人上搞不正之風的諷刺和批評。應當看到,像民眾批評的這種憑關係用人的現象主一段時期內還相當嚴重。目前在用人問題上主要存在著三種庸俗關係:其一是利害關係。主要表現在一些領導同志不顧政策、原則,以對象與自己的利害程度來決定是否提拔使用。凡與自己有利害關係的,就提拔重用;對自己無利害關係的,便靠邊站。其二是裙帶關係:注意提拔使用自己的子女、親友,在一些單位形成的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關係網。其三是依附關係。千方百計尋找保護傘,以人劃線,依附於某個領導。今天我提拔你的子女,明天我就可以得到重用。社會上存在的這種“關係格”,嚴重敗壞了社會風氣,因此,我們領導者應該從大局出發,不徇私情,公正地用人。如果我們各級領導同志都能做到這一點,那么,我們的國家必將會矗立於世界的強之林!

總結

總之,惟德才是舉,是破除舊袼選賢任能的最根本的依據。有了這個“大格”,才能夠不拘種種“小格”,而不至於出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