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坎文化

石門坎文化

石門坎,位於貴州接近川滇最邊緣的西北角,距威寧縣城140多公里。平均海拔2200米,最高處薄刀嶺2762米,最低河谷1218米。在文化版圖上,這裡曾是茅塞未開的地方,居住著“晦盲否塞”、結繩刻木的大花苗,他們遷徙到這片屬於彝族土目的地盤上,刀耕火種,受土目和官府的盤剝,過著農奴式的貧困生活,而在二十世紀初,隨著英國傳教士柏格理的到來,這裡名聲鵲起,迅速成為“西南苗族文化的最高區”,在西方人眼中擁有“文化聖地”、“海外天國”、“雲的那一邊”等美譽,海外來信的信封上只要寫上“中國石門坎”字樣,信函和包裹均能準確送達。

石門坎文化村--基督教堂 石門坎文化村--基督教堂
“貴州屋脊”韭菜坪 “貴州屋脊”韭菜坪

石門坎文化

“貴州由於地處中原文明的邊緣地帶和山重水複的生存環境,歷史上被稱作蠻彝之地和文化沙漠之區。而石門坎文化作為本土文化與世界文化碰撞出的奇花異朵,它打破了歷史的宿命,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輝煌,又隱姓埋名近半個世紀後,重新吸引了國內外專家學者關注的目光,它無疑是具有世界性影響力的一張貴州名片。”11月15日,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舉辦的石門民族學校百年校慶上,與會的一位人士感言。

翻開有關柏格理創辦光華學校的歷史文獻,我們看到“西南苗族文化最高區”的有力佐證:創製苗文,結束了苗族無母語文字的歷史,這種文字以石門坎語音為滇東北方言區的標準音,在川滇黔苗族中廣泛傳播;創辦了烏蒙山區第一所苗民國小,也是第一所新式教育學校,興建西南苗疆第一所中學,培養出苗族歷史上第一位博士,以及一批苗族知識分子;中國第一個倡導和實踐雙語教學的雙語學校;中國近代開男女同校先河的學校;倡導民間體育運動,被稱為貴州足球的搖籃;發育出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西南最大的基礎教育網路,管轄川滇黔地區100餘所學校和機構;中國境內首次發現和報告地氟病的地點;創辦中國最早的麻風病院和中國第一所苗民醫院……

如此顯赫的文化名聲,它的誕生地卻是中國最貧困區域的烏蒙大山深處。石門坎輝煌的文化與物質環境的強烈反差,使它成了一塊神奇莫測的土地,謎一樣地吸引著中外學者的眼球。

11月15日早上,我們從威寧縣城出發,迎著天高雲淡的晴好天氣,一路經過小海、觀風海、以拉、中水等鄉鎮百餘公里的風塵,進入石門鄉境內時,陽光和霧靄交替在山間,飄浮著美麗的雲彩,顯得真實而又虛幻。石門坎就這樣掩映在霧氣和雲彩之中。印著馬蹄絕響的石門和古驛道,留著殘磚碎瓦的游泳池、足球場、石房子,有著百年樹齡、顯得老態龍鐘的無名古樹,小山崗上被樹叢維護和苗彝同胞們年年歲歲膜拜的柏格理和高志華墓,陳列室里,一名外國人的傳奇人生引開這裡文化之花盛開百年……這些文明的碎片,在歷史的百年煙雲中閃爍著文化的光芒。

“1905年,英國傳教士柏格理因在雲南昭通傳教期間和貴州威寧的大花苗結下深厚的情誼,來到石門坎傳教和辦學。他向彝族土目安榮之索地時,說只需購置‘一張牛皮’之地,安土目以為微不足道,即作贈送之允。柏牧師於是將牛皮割成細皮條,圍地丈量,竟得80餘畝,令安土目瞠目結舌。”

“1915年,石門坎地區流行傷寒病,柏格理因護理患病的學生及村民,受到傳染,他把藥品留給村民,自己死於傷寒。石門千人痛哭,安葬先生。人們說,他是我們的。守候多日不願離去。”

“石門坎文化在惡劣的生存環境和兵荒馬亂中負重前行。石門坎在上世紀30年代成為“國民政府開發大西南時民族教育範例”,由於地處邊遠山區,眾多的機關學校成為過境兵騷擾和土匪搶劫的地方。1938年,石門坎受到土匪洗劫,英國牧師高志華為了保護學生和學校財產,被土匪殺死。4名學生受傷,其中一位來自雲南省彝良縣的苗族學生傷勢太重不幸死亡。”……

正是柏格理和近10位英國牧師,以及他們培養出來的中國漢彝回苗等各民族教育人士們愛心接力薪火相傳,使處於崇山峻岭中的石門坎一改過去文化荒漠的景象,成為領導黔、滇、川交界處一個龐大教育體系的總部,學校從一所發展到百餘所,為烏蒙山區培養了一大批以苗族為主體的優秀人才。前40年,僅光華學校便畢業了4000多名學生,數百名初高中生及中專生,30多名大學生,4位碩士和博士。而在90多年間,從石門坎國小畢業出去的學生有省級幹部10人,地廳級幹部20人,縣處級幹部200人。以長跑、足球為主的體育項目不斷在省內外的各種賽事中揚名奪冠。而且,還興辦了如麻風病院、孤兒院等公益事業,開辦儲蓄社,籌建生產合作社等。石門坎真正實現了“光華校旗樹黔疆,齊聲高唱大風泱泱”的辦學宗旨。石門坎也獲得了“苗族文化復興聖地”、“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區”的美譽。

如今

創造了眾多奇蹟的石門,經歷了半個世紀的自然災害和政治洗禮,許多飄著苗族學生歡聲笑語的老房子已經化為殘磚碎瓦。滄海桑田,石門坎在現代文明的洗禮中逐漸褪去了山嶺崎嶇、信息閉塞、生存環境惡劣的容顏,而在特定歷史時期在貧窮土壤上一騎絕塵的文化現象,吸引了中外文化人關注的目光,一批批中外學者不辭辛勞,前來探討和研究這個在中國這片土地上難得有二的文化現象,“石門坎文化”也成了傳媒關注的熱點,柏格理所創辦的光華國小今年又被列入了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發生在中國西南苗疆邊區的故事,其價值已經遠遠超出了宗教現象、教育現象本身,而是一場頗具現代性意涵的‘鄉村建設運動’。”中國社科院學者沈紅很有見地地指出,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當中國的“海歸”知識分子在東部平原地區發起轟轟烈烈的鄉村教育運動的時候,西部高原的苗家山寨里同樣上演了一場影響久遠的鄉村教育運動,兩者的共同之處在於,知識分子都是鄉村教育運動的領軍人物,皆以面向鄉村的普及教育作為開啟民智的鑰匙,可以視為一部分知識分子為中國的現代化所做的一種重要嘗試,而不同之處在於,一個在東部平原、漢族農村,一個在西部高原、苗族山寨。東部的鄉村教育運動,領導者重研究闡述和學說倡導,教育史上閃爍著教育家的思想之光,而塵埃落定,博士還是博士,平民還是平民,東部鄉村教育運動的成就凝聚為個人化的學術成就和社會聲望。西部石門坎的鄉村教育運動與之有別,領導者重實踐輕著書立說,許多傳教士在文獻中默默無聞,而苗族自己的知識分子則在歷史中脫穎而出,文盲成為學者,平民變為博士後,不少人又回歸和反哺故土。建國初,石門學校為貴州省各級政府機關輸送了一批苗族知識幹部,因此“西部鄉村教育運動”的收穫是社區整體的成就。

正是“石門坎文化”的獨特性,使它有理由引起中外人士的關注。去年,也就是柏格理開始進入石門坎籌備辦學的100周年,石門坎便迎來了一批中外專家學者。今年,由威寧自治縣縣委、縣政府主辦的石門民族學校100周年校慶再次匯集了一大批中外人士,以及石門坎的歷屆校友的光臨。“本次慶祝活動的舉辦,對進一步貫徹執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係,推進全縣民族團結進步;對進一步挖掘和弘揚少數民族民間文化,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全方位推介威寧,推動全縣各民族共同繁榮具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這是威寧自治縣以縣委政府的身份舉辦一個“鄉級中學”校慶的初衷。縣委有關領導告訴記者,作為擁有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彝族撮泰吉,擁有全國考古十大發現的雞公山遠古文化,擁有烏江源等高原風光、文化遺產和豐富特產的威寧來說,將石門坎文化作為發展威寧旅遊產業的一張品牌來培育,無疑將使威寧旅遊錦上添花,更加吸引人眼球。撩開石門坎神秘的面紗,讓白雲深處的石門坎文化走出大山,會不會是我們多彩貴州又一張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