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市

石泉市

歷史上幾度易名,長樂縣、永樂縣,西魏廢帝元年(公元552年),石泉蘊藏著豐富的資源。 石泉古屬梁州、庸國,西魏廢帝元年(公元525年)定名石泉,因縣城南石隙多泉而得名。 石泉有著悠久的歷史。

基本信息

石泉概況:

石泉市市地處陝西南部,北依秦嶺,南接巴山,地跨北緯32°45′57″~33°19′56″,東徑108°01′8″~108°28′42″之間,北依秦嶺,南接巴山,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水由西向東橫貫全境,南北重巒疊嶂,中部河流縱橫,呈“兩山夾一川”之勢,是秦巴山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市總面積1525平方公里,轄8鎮7鄉,202個行政村、11個居委會,總人口18.2萬。因城南石隙多泉而得名,頗具“清泉石上流”之韻。石泉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被歷史學家劃為“仰韶文化”區域。歷史上幾度易名,長樂縣、永樂縣,西魏廢帝元年(公元552年),石泉蘊藏著豐富的資源。生物資源中,蠶桑、畜牧、中藥材等產業發展已初具規模,特別是興桑養蠶具有悠久的歷史,是西北主要蠶桑基地縣之一,蠶桑產業已形成集制種、養蠶、烘繭、繅絲、副產品開發為一體的產業鏈,正向“西北蠶桑第一縣”奮進。水力資源以漢江幹流及其主要支流為主,漢江幹流上已建有裝機22.5萬千瓦的石泉水電站和裝機18萬千瓦的喜河水電站,小水電站開發具有一定規模。旅遊資源以海拔2008米的雲霧山原始森林風光、漢江庫區一江兩湖、西北地區最大的喀斯特溶洞群燕子洞景區、渾然天成的中壩峽谷等自然風光和千年天台觀、禹王宮等人文景觀各具特色。石泉境內交通便捷。陽安鐵路橫貫東西,210、316國道交匯於縣城,西漢高速已於去年10月正式通車,十天高速公路自西向東穿境境而過。15個鄉鎮都以三級以上公路相通,最遠的鄉鎮車程不過1個小時。85%的行政村已鋪通水泥路。
石泉古屬梁州、庸國,西魏廢帝元年(公元525年)定名石泉,因縣城南石隙多泉而得名。石泉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新時期時代,先民們就在這塊土地上勞動、生息、繁衍,主要活動在漢江沿岸,被歷史學家劃為“仰韶文化”區域。夏屬梁州,商周屬庸國,春秋戰國時期,先後屬楚國、巴國和秦國,秦代屬西城縣,漢代和三國時期屬安陽縣,晉代後,幾度易名為長樂縣、永樂縣,西魏廢帝元年(公元552年),因縣城石隙多泉,其水清冽,徑流不息,改名石泉至今。1949年11月3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石泉山城,石泉人民獲得徹底解放,石泉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拼音:ShiQuan Sh
石泉市大橋石泉市大橋
英語:ShiQuan City
所屬地區:中國 陝西
人口:18.2萬人
郵政編碼:725200

石泉資源

石泉資源富饒,其中生物、水力、礦產三大資源最為豐富,是陝西省蠶桑基地縣。石泉縣自然人文景觀集南北風光之奇秀,匯秦楚文化之精粹,北有“小終南山”之稱的雲霧山,尚存有大片原始森林,因其主峰天台山曾為“鬼谷子”隱居地,天台觀遺蹟已被省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雲霧山鬼谷嶺被批准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南有西北最大的喀斯特溶洞--燕子洞,以及正在加快建設的喜河水電站,建成後形成14平方公里的湖面,與現已建成的石泉水電站將在縣境內形成“一江兩湖”的獨特景觀,豐富的旅遊資源具有十分廣闊的開發前景。

石泉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境內地形複雜,山巒疊嶂,北高南低,海拔高低懸殊大。最高海拔北部的雲霧山2008.9米,最低海拔南部的石泉咀332.8米。 氣候特徵氣候為北亞熱帶邊緣濕潤季風區。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熱量充足,溫和濕潤,災害性天氣頻繁。在時間分配上,季節差異大,配比不協調。春季升溫快,不穩定,冷暖變化大,常有寒潮、霜凍、大風和浮塵天氣。冬季受蒙古高壓和極地變性大陸氣團影響,天氣較冷,降雨量少,多乾旱;春季暖氣團逐漸增強,氣溫漸高,晚春多陰雨;夏季受蒙古低壓和太平洋副熱帶海洋氣團影響,降水集中,局部洪澇,常有伏旱和夏旱發生;秋季冷暖氣團交替發生,陰雨連綿,常伴隨低溫,10月份後,氣溫迅速降低,降水量減少。年均氣溫14.6 C,年均降水量888毫米,年均日照時數18小時,無霜期240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