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古城村秉心聖會

石景山古城村秉心聖會

石景山區古城村形成於明初。明萬曆年間以來,村民信奉碧霞元君,每年四月到妙峰山朝頂進香,逐漸產生了香會組織——“秉心聖會”,並產生了別具一格的花會表演方式“花十檔”。主要民俗活動為“十一踩街、十二揚香、十三朝頂、十四還鄉”。其傳承特點是家族式傳承和師徒式傳承相結合。北京市石景山區文化委員會2006年申報的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信息

石景山古城村秉心聖會石景山古城村秉心聖會

所屬地區:北京·石景山區

文化遺產名稱:石景山古城村秉心聖會

遺產編號:48

遺產類別:民俗

申報日期: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北京市石景山區文化委員會

遺產級別:市

簡介

石景山古城村秉心聖會 石景山古城村秉心聖會

石景山區古城村位於西長安街延長線的最西端,村子形成於明代初年,面積0.8平方公里,舊時是塞外和京城的交界地帶,受到皇城文化和塞外文化的雙重影響。明清以來,村民信奉碧霞元君娘娘,每年四月到妙峰山朝頂進香,為凝聚全村人的一秉虔心,逐漸產生了香會組織--“秉心聖會”,產生了別具一格的花會表演方式“花十檔”。

發展歷史

秉心聖會始於明代萬曆年間,萬曆元年(1573年)起的會,萬曆四年(1576年)走的會。秉心聖會由“花十檔”組成,包括:靈官旗、櫳框、錢糧筐、公議石鎖、太平歌會、龍旗牌棍、中軍、四執、娘娘駕、督旗。主要民俗活動為“十一踩街、十二揚香、十三朝頂、十四還鄉”。其傳承特點是家族式傳承和師徒式傳承相結合。

秉心聖會是現今北京地區到妙峰山進行的香會隊伍中恢復的最完整的一檔花會,錢糧筐表演是北京唯一的一檔花會表演形式,石鎖表演也是北京少有的,舊時天橋藝人表演的擲子也是跟拉駱駝進城送煤的京西古城村人學的,村民還將技藝傳給了京西的許多村落。京西古城村的秉心聖會延續了數百年,會檔又保存如此完整是極為罕見的,成為專家們研究、揭示基本原汁原味的北京民俗風情的活化石,富有北方民俗文化特色。

秉心聖會目前在傳承上面臨很大困難,如:古城村即將被拆除,必將影響以村落為依託的花會面臨危機;傳承人問題亟待解決;缺乏對該民俗進行全面細緻研究。

石景山區的古城村,有一支傳承了四百多年的花會隊伍——秉心聖會。明萬曆元年古城村的先輩們創立了“秉心聖會”,於明萬曆四年開始走會。每年農曆四月到據村莊七十餘里的妙峰山朝頂進香,盼望“帶福還家、風調雨順、四季平安、五穀豐登”。秉心聖會“十一踩街、十二揚香、十三朝頂、十四還鄉”。
踩街就是在四月十一全天在村內各檔花會獻檔表演。這一天,村民們紛紛在自家門口擺出茶桌,茶桌上有茶水、水果、香菸等,一家人站在茶桌邊上等候表演的花會從自家門前經過,而各檔花會玩角見到茶桌就要停下來獻檔表演。 揚香,是全體玩角兒徒步前往妙峰山,沿途路過各村莊時也要必須獻檔表演。朝頂是花會隊伍在妙峰山娘娘廟、靈官殿前的攢香、焚表、號佛、獻檔表演等儀式。此時,各會玩角兒紛紛拿出自己的絕活兒進行獻檔表演,以表達自己的一秉虔心。還鄉,是從妙峰山回來的路上,繞道上石景山,進行二山朝頂。
石景山距離古城村約五里路,二山朝頂時,秉心聖會文場特有的鑼鼓點兒能夠傳到古城村中,家中的親人們聽到本村的鑼鼓點兒,於是趕快燒火做飯,等候親人帶福還家。掌燈時分,全體玩角兒回到村里,進家後先拜祖先,再拜父母,之後狼吞虎咽地吃著熱騰騰的飯菜,邊吃邊敘述這幾天風餐露宿朝頂進香的所見所聞。四百多年來,除遇戰亂、災荒及不可抗拒的原因外,秉心聖會從未間斷過赴妙峰山朝頂進香,為的是帶福還家。這是舊時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期盼,同時也是對一年來自己在勞動間歇練就的一身絕活的表現。

風格形式

秉心聖會的表演有花十檔,包括:第一檔開路的先鋒靈官旗;第二檔是代表哼哈二將的一副櫳框;第三檔是代表四大天王的四隻錢糧筐;第四檔是公議石鎖;第五檔是太平歌會;第六檔是龍旗排棍。第七、八檔是中軍、四執。第九檔是娘娘駕。第十檔是督旗。
秉心聖會是家族式的相傳,所以使其技藝得到良好的保護傳承;村中文化人的參與、記錄對這種傳承起到了重要作用;特有攢香方式寄託著全村人虔誠之心;每年的踩街和二山朝頂是花會活動的主要形式;錢糧筐表演是北京現存的惟一一檔花會;高蹺腿子高、唱詞用高腔、自編唱詞也是它的特點之一。表演時的化裝採用的是類似於傳統戲劇的化裝方式,服裝上也有很多戲劇著裝色彩。它的唱腔高亢,邊表演邊演唱的方式也是其他會檔不多見的。
每年的大年初二花會走街,從上午十點開始,各檔花會整裝出發,這個日子本是中國傳統回娘家的日子,但是古城村的姑奶奶們卻依舊站在自己家的家門口,連附近四里八村的親戚們也趕來看花會獻檔表演,孩子和老人們迎在門口,年輕的男人們則老早迎出去,趁著這個機會自己也獻上兩手,文的武的都要試試。孩子笑著跳著跑出來練手藝,七歲的郝永魁跟著爺爺打起了小鑔鍋。1915年出生的馮閆氏也上來比劃兩手。村民們把一杯杯熱氣騰騰的茶水送到玩角們的手中,全村8條街,近三千米的道路,走了近七個小時,大家互相拜年,互相祝福,整個村子一派祥和、喜氣。“秉心聖會”還參加了北京電視台、中央電視台的演出活動。

“秉心聖會”延續至今的重要原因是一輩輩古城村人對“秉心聖會”的崇尚。1954年李殿春為買第二天表演用的鼓,連夜徒步走到前門,第二天早晨,快到村口時邊走邊敲,為了告訴焦急等待的人他買到鼓了。1963年,梁雲龍整理、記錄了各個會檔的相關資料,為了尋根唱腔風格,遠道陝西。2000年,老玩角常守智把自己家有上百年歷史的大條案和村民的大缸貢獻給妙峰山。

俗語說:“寧帶千軍不帶一會”,但古城村的後代馬振才、田洪彥等人恢復了“秉心聖會”,並成立了理事會。古城農工商公司給予大力的經濟支持。村民田金生,雖然失去了左臂,但為“秉心聖會”攝錄了許多錄像資料,拍攝了各種活動照片。高蹺玩角閻廣勝,胳膊摔傷了堅持表演。一聽走會,已經搬到望京的郝松林,這天馬上回到村里。遠在海南的安洪君,千里迢迢趕了回村。舊時京城的一些老店鋪都知道,古城村打工的有個條件,只有答應他們朝頂進香期間回村踩街才在那裡做工。古城村的人崇尚“秉心聖會”,很多手跡、錄像、照片都是人們自發寫、錄的。外區的花會愛好者也聞聲而至,家住安定門外的77歲的陳旺老人寫了回憶材料;豐臺區雙石老會的玩角前來“秉心聖會”現場切磋,並要求參加“秉心聖會”活動。 花會活動已經成為村民們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健身強體的重要形式,也是他們交流情感的良好平台。

傳承

石景山古城村秉心聖會傳承特點是家族式傳承和師徒式傳承相結合。 錢糧筐表演是北京唯一的一檔花會表演形式,石鎖表演也是北京少有的,舊時天橋藝人表演的擲子也是跟拉駱駝進城送煤的京西古城村人學的,村民還將技藝傳給了京西的許多村落。京西古城村的秉心聖會延續了數百年,會檔又保存如此完整是極為罕見的,成為專家們研究、揭示基本原汁原味的北京民俗風情的活化石,富有北方民俗文化特色。 秉心聖會是家族式的相傳,所以使其技藝得到良好的保護傳承;村中文化人的參與、記錄對這種傳承起到了重要作用;特有攢香方式寄託著全村人虔誠之心;每年的踩街和二山朝頂是花會活動的主要形式;錢糧筐表演是北京現存的惟一一檔花會;高蹺腿子高、唱詞用高腔、自編唱詞也是它的特點之一。表演時的化裝採用的是類似於傳統戲劇的化裝方式,服裝上也有很多戲劇著裝色彩。它的唱腔高亢,邊表演邊演唱的方式也是其他會檔不多見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