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原悅郎

石原悅郎

石原悅郎,日本攝影畫廊業的草創者、時代攝影畫廊的創建者、收藏家,2016年2月27日去世,享年74歲。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石原悅郎石原悅郎
作為一個於1978年創設日本第一家專業攝影畫廊“時代攝影”的藝術品商人,石原以他對於攝影的持久熱情與高度的商業敏感,為攝影作品作為一種藝術品在日本獲得認知,成為在藝術市場流通的商品作出了獨特貢獻。1985年,他的驚人之舉是在當時的筑波世博會時期,投巨資在筑波世博會會場邊上平地建起了一座名為“筑波攝影美術館”的建築,舉辦了由190名各國攝影名家參加、展出了400幅作品的名為“巴黎·紐約·東京”的攝影展,為攝影進入美術館、博物館這樣的藝術制度空間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展覽本身也是劃時代的。因為此展覽將19世紀誕生於巴黎、20世紀發展壯大於紐約、在20世紀後期在東京又以新的形態展開的攝影表現,以三個世界都市為塊面,通過聚焦於攝影這一新視覺形式如何呈現日益壯大的現代都市,以及現代都市本身的高度發達如何影響到攝影表現自身的兩者相互纏繞的攝影史變遷,既體現了日本攝影研究與策展的水平,同時也將世人對於作為藝術表現的攝影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為準備“筑波攝影美術館”的“巴黎·紐約·東京”攝影展,石原個人投入巨資去歐美購買符合展覽主題要求的攝影作品,在日本搜求日本攝影家的原作。同時他還邀請伊藤俊治(現東京藝術大學教授)、橫江文憲(原東京都現代美術館策展人)、飯澤耕太郎(獨立攝影評論家)、金子隆一等六人展開對於歐美、日本現當代攝影的研究,最終提煉出“巴黎·紐約·東京”的展覽主題,充分體現了攝影策展者的日本立場與觀點,六位年輕策展人還精心編輯了大型展覽圖錄。這本印數為3萬冊的大型展覽圖錄,在展覽期間只售出了5000冊,其餘的在展覽結束後只能銷毀,因為石原此時已經面臨破產的境地,他根本無法支付儲存這些圖錄的倉庫保管費。

中國情結

石原屬於較早進入中國,最早試水中國藝術市場的國外畫廊業者之一。與不少日本人較為害羞、習慣於慢熱式交往不同,年輕時在歐洲遊學、身上散發某種奔放的法國做派的石原性格開朗,有本領與許多中國的藝術家與攝影家迅速成為朋友。
作為一個畫廊主,他會根據自己的判斷購買中國當代藝術作品。據他說,他購買了超過100幅的中國藝術作品。他購買的這些中國當代藏品,後來也在日本有過多次集中展出,為日本藝術界與公眾了解中國當代藝術提供了機會。在他自己的畫廊里,他也為中國畫家與攝影家舉辦過一些展覽。他於1995年和1998年在東京為攝影家莫毅舉辦過兩次個展。後來也為上海畫家、攝影家梁衛洲舉辦過個展。畫家鍾飆等人也在他的畫廊舉辦過個展。此外,他也曾經與中國的一些畫廊展開過不同形式的合作。
作為一個收藏家,石原的攝影收藏也在中國的公立美術館有兩次大規模的展出。它們分別是《鏡頭中的東瀛——日本攝影藝術作品展》與《曼雷與大師們》。前者展示了當代日本攝影的豐富樣貌,後者以220幅的規模給出了對西方攝影史的較為全面的呈現。《曼雷與大師們》也應該是國人第一次在國內較為完整地接觸到以攝影史為脈絡的西方攝影大師作品的原作展。2007年,他向上海美術館捐贈400餘幅日本攝影藝術作品。這批作品包括了45位日本攝影家,其中有已經馳名國際的當代日本藝術與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如攝影家如木村伊兵衛、森山大道、荒木經惟、石內都、杉本博司等人的作品。日本是一個在國際上擁有自己鮮明的藝術特色的攝影大國,其攝影始終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許多攝影家在國際上受到熱烈追捧。他捐贈的這批攝影作品,已經成為中國國內唯一的、有關現代與當代日本攝影的重要收藏。
石原向當時的上海美術館捐贈的這份攝影收藏,既豐富了中國的美術館的收藏品類,也促使中國的美術館有機會思考,如何在藝術制度空間裡為作為藝術表現的攝影提供一個存身並且提升其重要性的空間。這樣的為攝影提供一種藝術制度上的安排與文化遺產性質的保護與保障的舉措,其實早在1940年就已經由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最早實施。石原此舉,其實也提出了中國的美術館如何認知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的攝影的問題。在世界各國攝影博物館多多、超大型都市均有攝影博物館或攝影美術館、大量世界性的頂級美術館(如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巴黎奧賽博物館、蓬皮杜中心等)里攝影部成為“標配”、攝影成為不可或缺的收藏品類的現實面前。

影響

以這種“從戰爭中學習戰爭”的方式,石原也為日本新一代更具學術背景的從事攝影理論與攝影史的專門研究人才的成長提供了一個大好機會。而這個為期半年的“攝影美術館”就如同中國人常說的訓練軍事人才的黃埔軍校,為後來日本攝影史研究與攝影理論的發展,培育了一大批的種子選手。美國攝影收藏家薩姆·瓦格斯塔夫的一句話:攝影是熱情(Photographyispassion)。其實,此話用在他身上也很合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