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井中憲第

石井中憲第

石井中憲第,是一處歷史建築,位於南安市石井鎮延平東路。

古民居檔案

中憲第又稱大厝內位於南安市石井鎮延平東路,系清代雍正年間南安石井人鄭運錦往台經商貿易致富後開始興建,歷經祖孫三代完工。因其子鄭汝成由貢監生授州司馬加五級並誥封中憲大夫,蔭及三代,故稱“中憲第”。

中憲第年已被公布為南安縣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月20日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石井中憲第晉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特色

走過鬧街, 中憲第深紅的外圍牆古樸悠遠的氣息撲面而來。抬頭望眼府第正大門的門額,蒼老遒勁的“中憲第”三字題書於牌匾之上。 穿過高達3.8米、寬1.9米的大門扇,踏上廳前的大岑石,可見廳堂豎立著兩根大樑柱,而且依稀可辨梁架和門扇皆配有精美木雕,可謂用心精緻。沿著演武廳旁的小道走,遠望可看到前方的一座小橋,此橋就是初建府第時規劃的九曲橋,而月亮潭則在橋的下方,其精妙搭配讓人感覺清新之極,恍然進入“小橋流水人家”的詩意之中。行至九曲橋時,連專家也不禁感嘆道:“屋內有橋,橋下有水,很美!很美!”“有義大利威尼斯的味道。”

概括說來,中憲第的特點有三:是閩南古民居的典型代表;建築歷史久遠;占地約12畝,總體規模頗為壯觀。中憲第建有書軒、演武廳,有文韜武略之意。水榭亭閣、曲橋流水在府第內皆有,動靜搭配、錯落有致、布局合理。這種府第在泉州是不可多得的。歷經200多年滄桑的古民居,以修舊如舊的形式對中憲第進行修繕,作為紀念堂。與石井鎮的鄭成功紀念堂相互呼應,豐富了鄭成功英雄故里這個品牌。

寶貴實物證閩台親緣

浩大宏偉、布局井然的建築工程,隨著歷史的車輪輾過200多年之後,滄桑之中透出的悠遠氣息讓人陶醉。在這座古宅里,無論是頭髮花白的老人們倚著紅磚白石閒坐,還是村婦在古老的水井旁汲水浣衣,都是透著古意的中國畫,就連大廳地上一塊塊淺紅色的燒磚也沉澱著府第厚重的文化積累。

據鄭氏後裔鄭邦田老先生介紹,中憲第建造用的不少木石都是從台灣海運過來的,廳口台階的白花崗岩中,長達7.9米,寬0.78米的石條就是一個例證。除此之外,大石柱、門框等也均為台灣青白兩色的花崗岩雕琢而成。而房上頂梁等其他木結構建築則採用了台灣名貴的杉木、楠木。據鄭邦田介紹,鄭運錦因傾力賑濟台灣災民有功,在府第落成時,台灣知府贈予“恩倫世寵”匾額。另據傳,鄭運錦富甲一方時,曾購置船隻在台灣———廈門兩地進行貿易,並在台灣彰化縣開設“勃興行”、“勃興港”。如今,台灣仍有不少鄭運錦的後人。

鄭氏的家族發展史和中憲第的建造過程都與台灣有著密切的聯繫,反映閩台兩地長期交往的歷史。至今,中憲第與鄭運錦的故事在海峽兩岸廣為流傳。該府第如今主體建築尚基本完整,只有部分附屬建築被損毀,在閩南地區已不多見,是研究閩台關係史和閩南古建築的寶貴實物資料。

廢墟文化展別樣魅力

然而,在這樣的地方,很容易讓人生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的感慨:當年的水榭、亭閣、假山、魚池、月亮潭等雅致的景觀已難覓蹤影。府第內演武廳後的閨房(即梳妝樓)、花園如今均已損毀,書院歷經颱風、暴雨“洗禮”,也演化成一片殘垣斷壁。掩映在一人多高的荒草之中,幾根雕梁大柱躺在廢墟之中似乎在作無奈的嘆息。據史料記載,在府第落成時,大廳堂上懸掛著台灣知府特贈的“恩倫世寵”大木匾,現已不見。中憲第西側部分圍牆也被現代高樓建築占用。

面對這座幾近廢棄的古建築,專家一臉凝重:“該清理的清理,該整修的整修,以‘修舊如舊’的方式,局部翻建,保留原樣。這些應該成為一種‘廢墟文化’,讓參觀者憑弔緬懷,供後人評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