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時代——名人與時代(上下冊)

社科類名人傳記圖書。一本關於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的傳記作品。美國《紐約人》雜誌評價比此書道:“值得稱道的不僅有寫成這本書所做的大量研究,還該書流暢的風格,特別是杜蘭先生言簡意賅的表達能力。”“杜蘭夫婦表現出對這個偉大時代敏銳的鑑賞力,同時,該書在處理對這個有爭議的時代的各種爭論時,非常恰當地做到了公正無私。”

內容提要

閱讀本書的理由:

美國《美利堅》雜誌評價此書道:“對對此已忘掉了所學歷史的人來說,杜蘭方法是理想的解決辦法。讀者們可以放心,所有的領域都已涵蓋。在書頁的翻動之中,讀者已渾然不覺時間的流逝,這就是杜蘭風格獨到之處的最好見證。”

美國《紐約時報》評價此書道:“體裁新穎,說理充分,雄辯有力,見解獨到。”“該書的政治部分起來津津有味……而此書的真正精華在於它如何敘述出時人的思想……杜蘭夫婦的寫作明曉流暢……這是一本值得大力推薦的好書。”

盧梭時代——名人與時代(上下冊) 盧梭時代——名人與時代(上下冊)

建議以下人群閱讀本書:歷史學家,哲學家及文史愛好者,“路易十四時代”之研究家或愛好者,法國文化之研究家或愛好者,傳記文學之研究家或愛好者,威爾·杜蘭之研究家或愛好者,路易十四之研究家或愛好者,大中學生等……

作者簡介

威爾·杜蘭(WillDurant,1885-1981),美國麻省北亞當姆人。美國最著名的通俗哲學史家、歷史學家。他先後在聖彼得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受高等教育,曾擔任報社的實習記者、中學教師。後來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所追隨毛根和蓋爾金專攻生物學,並在伍伯利和杜威的指導下專攻哲學,1917年獲哥大博士學位。

從1948年起,他就在紐約的一家長老會堂演講哲學史與文學史,前後14年,為他的《哲學的故事》與《世界文明史》兩部書預作準備。1926年,出版《哲學的故事》獲得出乎意料的成功,從此偕同夫人投注畢生精力從事《世界文明史》的著述。1967年,該書榮獲美國普利茲大獎(PulitzerPrize),並得到西方讀書界、學術界的普遍讚譽。20世紀30年代杜蘭的著作就被譯成中文,為中國讀者所熟悉。《肚界文明史》被稱為20世紀之《史記》和《漢書》。

杜蘭一直認為,一般分類歷史寫作法對於評價或批判人類整體的生活都有欠公正;歷史的寫作,一定要經緯兼顧,分析與綜論並用;最理想的歷史撰述應設法把每一時代、每一國家的文化、組織、發展和變動等整個錯綜複雜的現象都加以綜述。

編輯推薦

學界有一種說法,認為『曾經影響過整個世界的思想家』只有兩位,一位是從未受過正規教育的盧梭,另一位是受過嚴格正規教育的馬克思。

盧梭之成為一個時代的象徵,不在於他擁有眾多的『高級別』崇拜者,如康德、歌德、席勒、托爾斯泰等,而在於他創造了一種觀念,一種主義,影響到一七八八年法國《人權宣言》,一七九三年《美國憲法》、一七八七年《美國憲法》及後來的《人權憲法》……他的這種主義就是『每個人都生面自由平等』。

所以羅曼·羅蘭視其為『洞察、轉變及改變了他的世紀和下一個世紀的社會』的人物……

據王憲明、舒文的研究,近代中國人對盧梭的解讀有三種典型形態:一是完全肯定,視基為拯救中國的靈丹妙藥;二是部分肯定,視其為自己政治主張之佐證;三是寶全否定,視其為既無歷史依據、又無現實依據的謬說。

第一種解讀以鄒容、馬君武等為代表,呂志伊(俠少)、朱執信、張奚若、楊篤生、秦力山等亦屬此類;第二種解讀以劉師培為代表,朱謙之等亦屬此類;第二種解讀以嚴復為代表,章士釗、康有為、蔡元培等亦屬此類。梁啓超、孫中山諸人,則很難歸入哪一類。

盧梭只有一個,但盧梭之於中國人卻是“千人千面”:或看重其“革命”思想,或看重其“原人平等”與“主權在民”等“啟蒙”思想,或看重其“契約”之論……工具不同,目標不同,則“盧梭”就有不同。是“盧梭注我”、而不是“我注盧梭”。

目錄

第一章 流浪者:盧梭(公元1712-1756年)

第一節 懺悔錄

第二節 無家可歸(公元1712-1731年)

第三節 姆媽(公元1729-1740)

第四節 里昂、威尼斯、巴黎(公元1740-1749年)

第五節 文明是一種疾病嗎?

第六節 巴黎和日內瓦(公元1750-1754年)

第八節 保守成分

第九節 逃離巴黎(公元1756年)

第二節 七年戰爭(公元1756-1763年)

第一節 怎樣發動一場戰爭

第二節 被放逐的人(公元1756-1757)

第三節 從布拉格到羅斯馬赫

第四節 受困之狐(公元1757-1760年)

第五節 大英帝國的建立

第六節 筋疲力盡(公元1760-1762年)

第七節 和平

第三章 國家的命運

第一節 夫人之去世

第二節 法國的復興

第三節 重農主義者

第四節 杜爾哥之得勢(公元1727-1774年)

第五節 共產主義者

第六節 國王路易十五

第七節 杜巴利夫人

第八節 舒瓦瑟爾

第九節 議院的背叛

第十節 國王之駕崩

第四章 生活的藝術

第一節 道德與美德

第二節 音樂

第三節 戲劇

第四節 馬孟泰爾

第五節 藝術生活

(一)雕刻

(二)建築

(三)格勒茲

(四)弗拉弋納爾

第六節 沙龍

(一)若弗蘭夫人

(二)杜德方夫人

(三)萊斯皮納斯小姐

第五章 年高德劭的伏爾泰(公元1758-1778年)

第一節 善良的領主

第二節 作家之王

第三節 伏爾泰政治學

第四節 改革者

第五節 伏爾泰其人

第六章 浪漫派作家盧梭(公元1756-1762年)

第七章 哲學家盧梭

第八章 盧梭的流浪生活(公元1762-1767年)

第九章 最後的榮耀(公元1774-1783年)

第十章 死亡與哲學家

第十一章 光明前夕(公元1774-1789年)

第十二章 大革命的分析(公元1774-1789年)

第十三章 政治的潰亂(公元1783-1789年)

結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