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中國:隋唐卷

盛世中國:隋唐卷

《盛世中國:隋唐卷》是2009年華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任吉東、高福美。

內容簡介

《盛世中國:隋唐卷》是本叢書的第二本,以濃墨重彩、酣暢淋漓的文風,介紹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歷史上第二個也是最偉大的一個太平盛世——東土大唐和它的先聲——楊隋王朝,那些獵獵風塵和滾滾狼煙、凜冽寒潮和刀光劍影。《盛世中國》叢書介紹了中國古代的五個主要盛世(秦漢、隋唐、兩宋、明朝、清朝)的起源、發展、高潮、衰落、滅亡全過程,並重點介紹了其政治管理的出色、軍事外交的強盛、文化科技的輝煌。本叢書作者基本上以著名的南開大學歷史系的博士、碩士為主體,以及部分專業作家和知名撰稿人組成,知識廣博,史料豐富,秘聞多見,故事精彩,且觀點、見解把握到位,可讀性強;兼之語言流暢,文筆生動,佳句不斷,通俗易懂,是一套不錯的中國歷史和傳統普及讀物。

編輯推薦

《盛世中國:隋唐卷》介紹了隋朝的興亡。隋朝消滅了其前人的過時的和無效率的制度,創造了一個中央集權帝國的結構,在長期政治分裂的各地區發展了共同的文化意識,這一切同樣了不起。人們在研究其後的偉大的唐帝國的結構和生活的任何方面時,不能不在各個方面看到隋朝的成就,它的成就肯定是中國歷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圖書目錄

前言 中華五千年第一朝:東土大唐
上部 隋楊王朝
第一章 大分裂的終結者——隋文帝楊堅
王侯將相,豈無種乎
外戚奪權,源遠流長
家賊難防,外公篡位
第二章 短暫而偉大的隋朝
隋朝軍事外交的強盛:(1)楊堅的遠交近攻
隋朝軍事外交的強盛:(2)在《後庭花》歌里勢如破竹
隋朝政治管理的出色:(1)新時代的開創者
隋朝政治管理的出色:(2)開皇之治
隋朝文化科技的輝煌:李春與趙州橋
第三章 又是二世而終
兄弟鬩牆,楊廣登基
都是皇帝寶座惹的禍
隋朝政治管理的出色:(3)他也曾勵精圖治
三伐高麗導致王朝動盪
大業神話的破滅
下部 大唐帝國
第四章 大唐帝國的奠基人——唐高祖李淵
從太原城到長安都
軍事外交的強盛:開國天子東征西戰
政治管理的出色:貞觀之治的開創者
第五章 大唐“進行時”
自古英雄出少年
同根相煎的倫常慘劇
道德光環籠罩下的名君形象
兩朝帝王寵一妃
以周代唐,女主天下
男權社會的顛覆與淪陷
神龍革命與無字碑
權力鬥爭的勝利者——李隆基
唐明皇多才多藝
開元名相·天寶佞臣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弱勢君王與強勢軍閥
李唐一朝的宦官專權
甘露之變,除閹不成
第六章 大唐政治管理的出色
貞觀之治是一座高峰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伯樂天子的人才觀
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
明君的明鏡——魏徵
天意政治與佛教立國
請君入甕與模稜兩可
女性立場的改革運動
開元盛世是另一座高峰
兩稅制的出台
曇花一現的王叔文改革
第七章 大唐軍事外交的強盛
“天可汗”與胡風漢韻
氣吞四海的開元朝
唐德宗:以藩制藩,虎頭蛇尾
唐憲宗:整肅諸侯,夕照回光
魏博結盟,不戰而勝
淮西之役,雪夜奇襲
一代名將李晟
平亂重臣裴度
第八章 大唐文化科技的輝煌
偉大的唐詩
李白杜甫,雙子星座
韓柳古文運動
繁盛的音舞書畫藝術
佛教興盛與三大石窟
熠熠唐三彩
“藥王”孫思邈
印刷術與火藥
子午線的測量
第九章 大唐徐徐落幕
牛李黨爭,朋黨之亂
“天補平均大將軍”王仙芝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朱溫的禪讓鬧劇
唐未經濟,雖敗猶盛
附錄 本書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序言

從來沒有哪個朝代能像隋唐一樣,讓無數華夏子孫為之傾倒嚮往,讓時至今日的我們依然想夢回唐朝。隋唐的偉大,並不在於它的開疆拓土,在這方面,它比不上蒙元帝國;也不在於它的科技文化,在此領域,它稍遜於北南兩宋。它吸引人的是一種多元的包容與自信,一種豪放的胸懷與坦蕩,一种放任四海而萬邦來朝的優越與尊貴。
當歷史的腳步緩慢進入公元6世紀晚期,此時的中國大地上。仍然是一片破落景象,長達數百年的內亂雖已經是強弩之末,卻依然籠罩在各族人民的頭上。這種持續的長期的戰亂,似乎就像中國傳統歷史的間歇性疾病一般,總會在一段祥和安定的時段後出現,以其猙獰的面孔蹂躪著中華民族的肌體與血脈。在這一點上,羅貫中的話語無意間成為歷史的禪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國從有朝代記錄開始,就一直演繹著這一普遍的真理,統一與分裂成為中國歷史最常見的形態和帶有周期性的循環。
在這裡,讓我們把眼光放得更遠一些,去探討一下在中國歷史長河中曾經發生過的那些離離合合的悲喜劇,去探尋一下在這些悲喜劇背後所隱藏的成因和規律,由此加深對我們所關注的這段歷史的認識與感悟。
如果從遠古算起,最早的離合時代應該是黃帝時代,黃帝與蚩尤的征戰是為離,而黃帝與炎帝的依附是為合,從數字上看,在黃帝時傳說有百里之國萬區,大禹會諸侯於塗山時,尚有執玉帛者萬國,但至商朝便銳減至3000國,周朝更減到1800國,到春秋時代竟只有一百幾十國了。而從有可靠文字可查的夏朝開始,這種離合趨勢(分裂與統一)愈加明顯。
夏商西周時期,加起來約1357年,以上3代是中國第一種統一的國家形式。這種形式不同於以後的封建王朝體系,如果給他加上一個名字,暫且可以稱之為共主聯邦制,因為這時候它名義下各諸侯國的軍政主權比較獨立,只是名分上的共主。開創這一時代的夏朝國君。就是著名的大禹的兒子啟,這個朝代共有16王,歷經大約500年。隨後商湯取而代之.商有31王,持續了大約600年左右,然後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封神演義》里的武王伐紂了。周朝分為西周與東周,其中西周共13王,歷經257年,而結束這大一統美好時代的,則是首倡“愚人節”的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搞得諸侯們個個以為“狼來了”,其結果就是都城被狼的兄弟——犬戎攻破,西周滅亡。
春秋戰國時期,大約延續了600年左右,是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分裂時期,也是創立新型統一國家的過渡時期。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這個時段,從數量上講,是多國變少國;從質量上說,是小國成大國。在春秋300餘年中,大魚吃小魚的故事屢見於記載。如齊滅掉10國。魯滅掉9國,宋滅掉7國;最厲害的是楚晉秦,其中,楚國滅43國,晉國滅34國.秦國滅23國;就連小國鄭衛也各滅3國,由此出現了戰國七雄爭霸的局面。結束這一時期的是在公元前771年以為周王養馬的身份被分封到西北邊陲(現陝西省西南部)的“秦國”(子爵侯國),這個被其他侯國普遍鄙視的蠻夷之國在經歷了500多年的發展後,秦王贏政只用了短短的17年的時間,就結束了長期的四分五裂局面,建立了統一的大帝國。
秦漢兩朝則持續了約441年的統一帝國。其中有過短期的內亂與戰爭。秦朝二世而亡,僅僅生存了15年。楚漢相爭用了5年時間,最後劉邦建立了西漢,延續了215年,到公元8年,漢王朝被外戚王莽篡奪,也生存了15年;後又被漢光武帝劉秀奪回來,建立了東漢。經過了100多年,到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各州郡長官起兵討伐董卓,中原大地又一次步入分裂。
三國兩晉南北朝,長達約376年,典型的分裂時期。這一時期經歷了三國鼎立,魏滅蜀,晉篡魏,晉滅吳,大約60年左右。到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又進入短暫統一的局面,西晉名義上算是統一了52年,但其中後15年還是內亂階段。到東晉南北朝時期,徹底進入全面分裂的局面,經過東晉的偏安和十六國的紛擾以及南北朝的對立,這種大分裂一直延續了近300年。這個時代的終結者,是這個時代特殊的產物——民族融合的混血兒楊堅。公元581年,北周的隋王楊堅(周宣帝皇后楊氏之父),接受了自己的外孫周靜帝宇文衍的“禪讓”,兵不血刃地登上了皇帝寶座,隨後,又經過了數年的大規模征戰,中華大地終於在公元589年再度實現了強大的統一。
隋唐,約315年統一時期。其中隋朝39年,天下轉入李唐手中,包括史無前例的武周時期,共經歷了約276年。公元907年3月,經過一番假意的推辭,時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梁王的朱全忠,接受了唐哀帝李祝的“禪位”,建國號梁,改元開平,以開封為國都,史稱後梁。統一了300多年的中國,再次走進了分裂時期。
歷史似乎陷入了循環的怪圈,在統一、分裂,再統一、再分裂中徘徊前行,總是讓我們在往返式地兜了一圈後重新回到原點。然而,聰明的你肯定知道,在人類的歷史上,任何一次簡單的複製循環,在事實上都沒有出現過,即使是再相像的循環,實質上都是螺旋式的上升與前進。
透過歷史的層層迷霧,我們不難發現,從黃帝時期開始的離合反覆,其內在主線恰恰是君權的擴張與中華民族向心力的凝聚。黃帝時代,所謂的最高統治者,不過是各部落酋長共同擁戴的大酋長,就連他本身的專職工作也是部落酋長,他的實際控制範圍不過是在自我部落之內,對於外部落所能行使的權力十分有限,類似於今天聯合國的地位。夏朝正式建立了領導世襲制,最高統治者的地位方慢慢鞏固起來,權力也隨而增加,但依然是名義上的領導,類似於今天的大英聯合王國。到周朝時,由於採用了分封子弟或功臣以控制其他諸侯的政策,使得統治者通過血緣鞏固了自己的地位,權力日漸膨脹。春秋戰國時代,雖然總領導形似傀儡,但諸侯國的國王卻在自己的地盤中加強了專制的權力,他們努力的方向是同一個目標,那就是如何建立統一的大帝國。而這時的統一,不僅僅是地域上的一統。更有完成君主政治的內涵在裡面。
秦漢的統一正是這種趨勢的最終反映。秦亡漢興,暫時的分裂只能破壞統一的局面,而不能破壞統一的基礎。這種基礎是歷史沉澱的集合,分裂只能破壞其形,而無法動搖其核。我們看到,漢朝是嫁接在秦朝的政制之上的,所作的調整隻是對施政方式的改進,而加強的則是君權的無上地位。其後的分裂則完全是與君權的紛爭息息相關。這時候的參與者,不僅僅是不甘忍受壓迫的平民,更有擁兵自重的地方長官和割據實力,因地方勢力引起的分裂,短期內是無法消除的,因為他們都有雄厚的勢力,鞏固的地位,彼此不相上下,勢均力敵的鬥爭必然是持久戰。所以東漢末年群雄吞併的結果,只能造成三國鼎立,而不能立刻進入統一的局面。
西晉統一僅僅是地緣上的合併,它本身固有的也是歷史遺傳下來的門閥世族,成為限制王權、影響統一的又一障礙。“八王之亂”中各王動輒起兵百萬正是這一明證。這段時期更因內亂牽動了外患,一直懸而未決的民族問題在此時集中爆發,這更使得分裂的係數大大增加,分裂的時期越發漫長。但恰恰正是此時的戰亂分裂削弱門閥世族的力量,使得各種組織集團發生解構與重組。而作為主旋律的,無論是東晉的北伐,還是少數民族的漢化,不管哪朝哪代的共同目標還是統一,這個巨大的向心力保證了歷史發展的大方向和最終趨勢。雖然歷經近3個世紀的分裂,最終還是回歸了統一的大勢。
對於這次大分裂,歷來眾說紛紜,褒貶不一,以至於這段時期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也頗為尷尬。對這近300年的混亂時期,很難找到一個精確的形容字樣和定位。作為後秦漢、前隋唐的時段,中間沒有一個統一的帝國作為鋪墊;把它當作一個過渡時期看待,又未免牽扯得過長。這一時期,是一個宦官干政的恐怖時代,是一個官場超強腐敗的空前時代,也是一個“你方唱罷我登場”的鬧劇時代,是一個創造奇蹟、誕生英雄、製造惡魔的時代,湧現出了無數的“快男”和“超女”。這也是一個充滿殺戮與血腥的時代,王朝瞬間轉換,皇帝朝不保夕,怎一個“亂”字了得。但這一時期,也正是中華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時期和封建王權走向成熟的關鍵時刻,眾多繁雜的民族族群一步步融入了中華民族的大熔爐,豐富了中華的肌體,補充了民族的血脈,更成就了後世民族統一的基石。圍繞君權的廝殺,優勝劣汰,強者為王,數易其手,更顯現出君權地位的尊貴與排他。更迭的朝代、紛攘的帝王都在追尋同一個境界,那就是皇權專制的唯我獨尊。
隋唐正是在這片滋潤的土壤上生長起來的奇葩,是在經過血與火的洗禮後贏得的碩果。它的誕生,代表著一個舊時代的終結。
我們探討隋唐王朝的崛起,必須關注他們的生前身後事,解讀歷代帝王的精彩亮相與表演,闡釋在每一個歷史的角落中不經意成長起來的新生事物與力量源泉,從中找出王朝崛起的潛規則與原動力,找出在紛繁複雜的歷史表象背後原生態的秩序與脈絡。
無論我們對隋朝有著怎樣的褒貶不一,但結束分裂,重獲統一,這個不更的事實無疑是值得濃墨重抹地大書特書,況且它繼承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舊時代,它開闢的則是一個強大富足的新世界。在這裡,我們不得不著重提出重新認識和評價隋文帝楊堅這個形象。雖然他的亮相令人腹議,名為禪讓,用腳後跟想想也是誠實的謊言,實則是奪權於孤兒寡母,而且還是自己的外孫,讓人感到不齒;但就是以今天的標準來看,楊堅也無疑是個成功人士,14歲就登台拜將,隨後一帆風順,直至最後成功地黃袍加身。而他的作為也堪稱前無古人,後乏來者。在他的手中,中原王朝的疆域又大致恢復到了漢代的範圍,而37年的大隋王朝所建立的正式行政區域實施有效管轄的範圍,卻超過了以往。而他的一些帶有創新性的政策工程,無疑是集前代之大成、發後世之初軔,成為歷代帝王奉行的楷模,造福當代,澤被後世。
如果把秦始皇比成是開天闢地的盤古,而楊堅則是補天造人的女媧,前者開一代之風,後者修萬世之福。大家知道,創世容易守世難。平心而論,同樣作為開國皇帝,楊堅“開皇之治”的高度,是秦漢兩朝以及後來的唐初李淵父子所無法企及的,史書稱之為“鴻恩大德,前古未比”。
接下來出場的是楊廣。和大多數亡國之君一樣,這也是一個貶多褒少的暴君形象。很多人喜歡拿他與秦朝的胡亥相比.以其都是兩代就亡國:也有人喜歡拿他與陳後主相提並論,因二者都好江南美女。但胡亥與陳叔寶都是不通世事的富貴王孫,楊廣卻不是,他親自領兵打仗,開運河、立科舉,辦學校。他決不同於那些昏天昏地、無所作為的亡國之君,而是一個有作為、有抱負的青年才俊。只不過他的作為沒有達到理想的目標:用現在的話說,是主觀上的善意成就客觀上的惡果。我們一向堅持一分為二地看待人物,但不知道為何對待亡國君主總愛一鍋燴。我們不能不看到他的敗亡,但卻不能因為失敗而全盤否定他的作為。
隋朝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它卻是中國封建社會承前啟後的一個關鍵階段,沒有隋朝的孕育發芽就沒有唐朝的全盛時期。正是有了隋朝的這塊跳板,唐朝才能一躍成為世界的中心,人間的天堂。可以說,唐朝享受了隋朝的巨大遺產,而隋朝承擔了全部的成本,可謂是偉大的犧牲。因此,《劍橋中國隋唐史》高度評價隋朝:“隋朝消滅了其前人的過時的和無效率的制度,創造了一個中央集權帝國的結構,在長期政治分裂的各地區發展了共同的文化意識,這一切同樣了不起。人們在研究其後的偉大的唐帝國的結構和生活的任何方面時,不能不在各個方面看到隋朝的成就,它的成就肯定是中國歷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無論你生在何處,長在何方,只要你的血液中流淌著中華民族的DNA,一個偉大的朝代就是你無法割捨的童年記憶——那就是唐朝。這個朝代離我們是如此的遙遠,卻又是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生命力最頑強的標誌,有如國外的唐人街,國內的唐裝熱(雖然那並不是真正的“唐裝”)。從某種意義上說,唐朝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王朝。而是中華民族自強繁盛的一種符號,一種凝聚,一份熱血。
與其他朝代一樣,唐朝的建立也是在兵馬廝殺中塵埃落定的。所不同的是,他的開創者是擁兵自重的豪門世家,這一點頗有南北朝的遺風。這也使得在王朝的建立過程中,少了些拖泥帶水的羈絆,多了些暢快淋漓的灑脫;少了些市井野鄉的傳說,多了些武林豪傑的佳話。我們發現,這時的演繹主角已經換成開國功臣武將,皇帝的神聖光環已然褪色。這裡也沒有成者王侯敗者寇的詮釋,而是成也英雄敗也好漢的氣概,一種大氣赫然湧現,一種胸懷表露無遺。沒有小人的鈎心鬥角,沒有政客的朝秦暮楚,有的是英雄惜英雄的快意,有的是好漢重好漢的磊落。這就是大唐盛世的底蘊,這就是大唐威嚴的內涵。
唐朝是幸運的,他幾乎繼承了隋朝的整個家底,不要說李唐,就連各地的起義軍都沾了隋朝的光。隋朝的一個典型特點是國富民貧。據《隋書·食貨》記載,在隋朝滅亡之前:“百姓廢業,屯集城堡,無以自給。然所在倉庫,猶大充韌,吏皆懼法,莫肯賑救,由是益困。”也就是說,隋朝倉庫的銀子嘩嘩的,全國百姓餓得哇哇的。於是,包括李唐在內的起義軍,都毫不客氣地奉行拿來主義。由此,唐朝建國初期就已經是腰纏萬貫了。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有豐富的物質基礎作為保障,大唐的誕生直接贏在了起跑線上。
唐朝是勃勃向上、開拓進取的朝代,自開國之初就南征北戰:破突厥,李世民被推戴為“天可汗”;占西域,與波斯及印度接觸;克平壤,置安東都督府。極盛時期的唐朝擁有的疆域,最西到達成海,最北到達西伯利亞,最東到達薩哈林島(庫頁島),最南至北緯180,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
除了武功,大唐最值得稱道的是文治。唐朝繼續完善隋朝確立的三省六部、科舉制度、均田制及租庸調製等,社會迅速發展。大唐出現了歷史上極有名的兩個好時代:“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李世民的政績總結為《貞觀政要》,還成為當時日本和朝鮮的帝王教科書,後世君主模仿學習的對象。此時的唐朝,國勢登峰造極,四海成歸,八方來朝,因為各國朝貢使節眾多,各種服裝離奇,中書侍郎顏師古即於貞觀三年(公元629年)請以畫師作“王會圖”紀念盛況。鄧之誠根據《新唐書》、《舊唐書》的記述,列表分析和唐朝接觸的“諸族”,共有48“國”。其中有名的如日本的“遣唐使”,更是規模宏大,每次來訪的人數多達2000人。還有大批留學生和“學問僧”,在中國一住就是幾十年。
與此行對應的,唐朝也是一個標新立異、爆料不斷的朝代:第一個女皇帝武則天,毒死皇帝的皇后,“四大美人”之一的楊貴妃,子納父妃,父搶子婦,公主幹政,醉打金枝,可謂緋聞不斷,醜劇頻出。以至於樂極生悲,盛極一時的大唐,終於栽倒於女人的懷中。清代史學家趙翼在《唐女禍》中說:“開元之治,幾於家給人足,而一楊貴妃足以敗之。”“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亂讓盛唐一下子從天堂掉到了地獄,隨後的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牛李黨爭,讓苟延殘喘的唐朝慢慢走向死亡。
但唐朝的晚節不保並沒有使其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有所折扣。因為唐朝留給我們的,更多的是一種人文的精神財富與制度文明。歷史學者黃仁宇認為,唐朝國力鼎盛之時,連橫跨歐亞非大陸的羅馬帝國也無法望其項背。而唐帝國超越羅馬帝國的遠不止此。羅馬帝國覆滅後,就再也沒有羅馬;而唐帝國滅亡後,中國還在,之後還有宋元明清等朝代延續。唐朝的血脈還在一如既往地延續下去,後世王朝不過是他的翻版和複製,只不過名稱各異罷了。
唐朝更是科技和文化的豐收季節,為中華文化做出了許多貢獻。天文學家僧一行是世界上第一個測量子午線長度的人,《千金方》是集醫學大成的醫藥著作,當時的中國已經有了雕版印刷術和火藥術。中國的造紙、紡織等技術則通過阿拉伯地區遠傳到西亞、歐洲。
唐朝最令人矚目的文學成就可算唐詩,且不說“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作者李白,自陳子昂、王勃等“初唐四傑”起,唐朝著名的詩人就層出不窮,盛唐時期與李白同工異曲的杜甫、岑參、高適、王維、孟浩然,中唐時期的李賀、韓愈、白居易,晚唐時期的李商隱、杜牧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他們的詩作風格各異,既有自我的豐富想像,又有現實的細緻描繪,更有激昂雄渾的邊塞詩、秀麗清新的田園詩和沉鬱厚重的“詩史”。這些詩作,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學成就的傑出代表,使得唐詩成為中國古詩乃至中國文學不可逾越的巔峰。
唐朝(加上隋朝)絕對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上最偉大的一個朝代。中國歷史因為有了隋唐元素而愈顯華麗與高貴。隋唐是創造奇蹟、製造神話、成就偉業的時代,在那裡有我們遺失的夢想,有我們渴望的復歸。回味隋唐,就是追隨我們精神的家園,尋找我們中華民族靈魂深處的吶喊!
對於歷史,很多先人都有過名言。唐太宗說:“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培根也說過:“讀史使人明智。”龔自珍則認為:“欲知大道,必先知史。”而每一部王朝興衰史,就是一部啟迪我們的智慧、告誡我們經驗的百科全書。每一個王朝的崛起與衰亡,都會幫助我們去認識世事發展的因緣,認識國家和社會發展的規律。盛世修史,其意義不僅僅在於歷史本身,更在於有助於現實的發展。從這個層面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鄙人不才,自幼頗愛歷史,雜讀百家,無論《史記》、《漢書》,還是《三國演義》、《紅樓夢》都認真閱讀過。既長,諸科中偏愛文科,尤以歷史為最愛,正論野史不論理解與否,統統收入囊中。以後又經歷了本科4年、碩士3年,博士3年,研究雖愈發深入,但領域卻日見狹窄。今有李子遲、張博二兄不以鄙陋,邀為著書,自感實力淡薄,勉為其難,敢不盡心盡力,數易其稿,皓首窮經。不敢稱一家之言,只為讀史偶有心得,與諸君分享一二。
望所有一直熱愛歷史或曾經熱愛歷史或還未熱愛歷史的人都能來看一看、想一想。希望不同的人能從不同的角度解讀這部宏重的歷史,能夠找到一種借鑑,產生一份遐思,進出一點火花。歷史最大的魅力,就是在其中所蘊含的無限可能與變數,最大限度地闡釋其中的奧秘,找到打開歷史寶庫的鑰匙,是每個讀史者最大的樂趣。
我們願與各位共同探討,共同進步,在歷史的長河中尋找屬於探索者自己的快樂。
任吉東
2008年12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