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骨盾

皮(骨盾),中醫術語,出於中醫經典《內經》,指臍下皮肉堅(肥)厚處。

皮(骨盾)
皮(骨盾)一詞,見於中醫經典《內經》。《素問·長刺節論》雲:“病在少腹有積,刺皮(骨盾)以下,至少腹而止。”皮(骨盾),指臍下皮肉堅(肥)厚處。(骨盾),音騰,teng ,非讀tu音,亦非“(骨舌)”字。此句之義指“病在少腹(小腸)有積,刺肚臍以下皮肉堅(肥)厚處之穴位,至少腹而止。”
“皮(骨盾)”小考
(文章來源:《中醫文獻雜誌》2010年第28卷第3期P21)
⑴.經文 《素問·長刺節論》雲:“病在少腹有積,刺皮(骨盾)以下,至少腹而止。”
⑵.疑義 經文“皮骨盾”一詞,歷代醫家注釋不一。如
唐·王冰註:“皮(骨盾),謂臍下同身寸之五寸橫約文。”
宋·林億等《新校正》云:“按釋音,‘皮(骨盾)’作‘皮(骨舌)’,苦末反,是‘(骨舌)’誤作‘(骨盾)’也。及遍尋《篇》《韻》中無(骨盾)字,只有(骨舌)字。‘(骨舌)’,骨端也。皮(骨舌)者,蓋謂臍下橫骨之端也。全元起本作‘皮髓’,元起注云:‘臍旁埵起也’。亦未為得。”
明·張介賓《類經·針刺類》云:“(骨盾)字,遍考《韻》《篇》皆無,全元起本作‘髓’字,於義亦未為得。《新校正》雲當作皮(骨舌),(骨盾)字誤也,其說近理。釋義云:(骨舌),骨端也。(骨舌),音括。”
明·馬蒔《素問注證發微》云:“按:舊本《新校正》因韻書無‘(骨盾)’字,遂欲以‘(骨舌)’字易之。按:‘(骨舌)’,音括。《靈樞·師傳篇》有‘(骨舌)骨有餘,以候(骨曷)骬’,則‘(骨舌)’字,信可訓為骨端也,但以此代‘(骨盾)’字未安。愚意《內經》中有套用肉旁者,每以骨旁代之;有套用骨旁者,每以肉旁代之。故近有《同文錄》,膀有(骨旁),膕有(骨國),則(骨盾)可作腯……‘皮(骨盾)’,原非穴名,愚意自少腹之皮肥厚以下,盡其少腹內取穴而止。王注謂皮腯在臍下同身寸之五寸,則是曲骨穴也。夫既曰曲骨,則當言為以上,不宜言以下也。”
清·張志聰《素問集注》云:“‘(骨盾)’作腯,肌厚也。謂下至少腹間,視皮之肌厚處,即下針取之。”
清·高士宗《素問直解》云:“(骨盾),腯同,音突……腯,肥厚也。”
日本·伊澤裳軒《素問釋義》云:“桂山先生曰:按(骨盾),字書無所考。熊音,徒骨切。蓋以為腯字,腯,音突。馬說本此。志、高並同。張注仍《新校正》,今從之。”桂山先生指丹波元簡《素問識》
由此可見,歷代醫家對“皮(骨盾)”釋義有三 :
(1)指臍下五寸橫約文,如王冰。
(2)指臍下橫骨之端,如《新校正》、張介賓等。
(3)指臍下皮肉肥厚處,如全元起(臍旁埵起亦肥厚之義)、馬蒔、張志聰、高士宗、桂山先生(丹波元簡)等。
上海中醫學院中醫文獻研究所編《中國醫籍字典》認為,(骨盾),音(tu)凸,上述三義皆錄而釋之。而現今網際網路的注釋亦音凸(tu 突),義指臍下五寸橫約文。妥否?
⑶.釋疑 據經文分析,王冰注“臍下同身寸之五寸橫約文”,顯然義理難通。馬蒔云:“王冰謂皮腯在臍下同身寸之五寸,則是曲骨穴也。夫既曰曲骨,則當言為以上,不宜言以下也。”而《新校正》謂“臍下橫骨之端”,亦失公允。胡天雄《素問補識》云:“詳考其義,既雲‘刺皮(骨盾)以下’,以(骨盾)與皮連詞,則骨端之說自然不能成立。林校‘皮(骨舌)者,謂臍下橫骨之端’,與下句‘至少腹而止’更相枘鑿。”清·張琦《素問釋義》云:“ 按經曰‘刺皮(骨盾)以下,至少腹而止’,不得指臍下五寸,並不得雲臍下橫骨之端,當以全氏義為得矣。”故馬蒔等注釋為“皮肉肥厚處”,當與經旨相吻。
(骨盾),確有其字,乃一方言用字,音騰 teng。《漢語大字典》云:“(骨盾),teng,《吳下方言考》音騰。方言。皮肉堅厚處。清·胡文英《吳下方言考·佳韻》:‘(骨盾),音騰。《素問》:刺皮(骨盾)以下,至少腹而止。(骨盾),皮肉堅厚處,謂臍下也。吳中謂皮厚曰厚(骨盾)(骨盾),讖顏厚者曰(骨盾)皮’。”筆者據此考證後認為,(骨盾)當讀騰 teng音。至此,“皮(骨盾)”一詞,其音義煥然冰釋。此與馬蒔等所注之義雖吻合,但不讀“腯”tu音,亦非“(骨舌)”字。
皮(骨盾),《太素·雜刺》作“腹臍”。腹臍即肚臍,其下皮肉多堅(肥)厚,與(骨盾)字之義相吻。刺肚臍以下,皮肉堅(肥)厚處,至少腹而止,語義明了。故《素問補識》所云:“原文當從《太素》為是。”
⑷.結語 綜上所述,皮(骨盾),指臍下皮肉堅(肥)厚處。(骨盾),音騰,teng ,非讀腯tu音,亦非“(骨舌)”字。此句之義指“病在少腹(小腸)有積,刺肚臍以下皮肉堅(肥)厚處之穴位,至少腹而止”,如此始合經旨。
參考文獻(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