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弓形蟲病

弓形蟲病是由弓形蟲(弓漿蟲)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凡有生物的地方幾乎都有弓形蟲的存在。弓形蟲是一種寄生於細胞內的球蟲。感染途徑有先天性和後天獲得性感染。人體對弓形蟲具有先天性免疫力,臨床表現為急性感染症狀。嚴重者可致死。感染者只有一小部分出現臨床症狀,大部分呈亞臨床型。先天性弓漿蟲病皮疹以瘀點和紫斑為主;後天性弓漿蟲病除少數嚴重者外,一般病情較輕,症狀複雜多樣。在臨床上視侵犯器官和組織不同而有不同的臨床表現。本病的皮膚表現為非特異性。治療常用磺胺類藥物、乙醯螺鏇黴素、克林黴素、也可以給患者注射弓漿體素。

基本信息

流行病學

弓形蟲病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凡有生物的地方幾乎都有弓形蟲的存在。弓形蟲是一種寄生於細胞內的球蟲。貓及某些貓科動物為其終宿主傳染源。感染途徑有先天性和後天獲得性感染。人體對弓形蟲具有先天性免疫力,感染後在組織中形成包囊,呈隱性感染而不發病,一旦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時則表現為急性感染症狀。嚴重者可致死。中國福建、廣東、江西等省有病例報導。

病因

弓形蟲病是由弓形蟲(弓漿蟲)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發病機制

人體對弓形蟲具有先天性免疫力,感染後在組織中形成包囊,呈隱性感染而不發病,一旦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時,則表現為急性感染症狀。感染者只有一小部分出現臨床症狀,大部分呈亞臨床型嚴重者可致死。本病急性期原蟲可侵犯各種組織,形成肉芽腫,導致組織發生壞死。

臨床表現

感染者只有一小部分出現臨床症狀,大部分呈亞臨床型。先天性弓漿蟲病皮疹以瘀點和紫斑為主;後天性弓漿蟲病除少數嚴重者外,一般病情較輕症狀複雜多樣。皮膚表現為頭皮、手掌及足底以外部位的斑丘疹、皮下結節;亦可呈環狀風團、丘疹甚至水皰皮疹可相互融合;四肢及軀幹部可呈斑疹傷寒樣、猩紅熱樣皮疹。皮損多在發病後1周出現,2周后即可消退。本病急性期原蟲可侵犯各種組織,形成肉芽腫,導致組織發生壞死。在臨床上視侵犯器官和組織不同而有不同的臨床表現。

診斷

本病的皮膚表現為非特異性。因此,僅根據臨床症狀難以做出確切的診斷。通常經凝集試驗補體結合試驗、直接螢光素標記抗體試驗、酶標檢測放射免疫法、弓形蟲素皮試等,並由淋巴結、腦脊液或周圍血液取材接種於實驗鼠,再用Giemsa染色在塗片中找到弓漿蟲方能確診。

鑑別診斷:
臨床上應與斑疹傷寒淋巴瘤扁平苔蘚急性痘瘡樣苔蘚樣糠疹相鑑別。

檢查

實驗室檢查:
凝集試驗、補體結合試驗、直接螢光素標記抗體試驗、酶標檢測、放射免疫法、弓形蟲素皮試腦脊液或周圍血液取材接種於實驗鼠,Giemsa染色在塗片中找到弓漿蟲。

其它輔助檢查:

病理變化:在病變或屍檢組織中可找到弓形蟲的滋養體或包囊

治療

1.磺胺類藥物 乙胺嘧啶和磺胺甲氧密啶聯合套用,每個療程1個月間隔30天后再進行下一個療程,可反覆數個療程。磺胺甲氧嘧啶劑量為2~4g/d,乙胺嘧啶劑量為25~50mg/d,2天后改為25mg/d。治療中要觀察血象乙胺嘧啶有致畸作用,孕婦慎用;該藥是葉酸拮抗劑故應給予葉酸同服。
2.乙醯螺鏇黴素 孕婦及耐藥者可用3g/d,20天為一療程。
3.克林黴素 孕婦可用,600~900mg/d
4.聯合用藥 有人用乙醯螺鏇黴素,2g/d,治療30~60天;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複方磺胺甲噁唑),4~6片/d,共30天;乙胺嘧啶,25mg/d,共15天交替循環使用,直至皮損及腫大的淋巴結消退,抗體滴度降低或轉陰。
5.其他 亦有人反覆給患者注射弓漿體素,並配合磺胺等藥物治療而獲良效。可能與弓漿體素刺激免疫淋巴細胞產生淋巴因子有關。

預後

感染者只有一小部分出現臨床症狀,大部分呈亞臨床型嚴重者可致死。

預防

本病動物宿主十分廣泛故要管好家畜防止污染水源。不飲生水,不吃未煮熟的肉類、乳品。兒童不要玩貓和狗等動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