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洞村

皎洞村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錦屏縣,1992年“撤併建”時,皎雲鄉併入偶里,設為皎洞村,是偶里鄉的一個苗族村寨。

基本信息

皎洞村概況
皎洞村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錦屏縣,1992年“撤併建”時,皎雲鄉併入偶里,設為皎洞村,是偶里鄉的一個苗族村寨、全村共有11個村民小組,298戶,1320人。毗鄰雲照村、八臘村,人勤物豐,人傑地靈,森林覆蓋率90%以上,空氣清新。
基礎建設
皎洞村已經開通平皎,雲皎,八皎,皎八等公路設施,是一個重要的中轉站。皎洞村衛生室,皎洞村供銷社,皎雲國小。
經濟資源
主要是以杉木林為主,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主,有豐富的矽石和金礦。
歷史意義
(一)先是,麻城人李添保以逋賦逃入苗中,詭稱唐後,聚眾萬余,僭稱王,建元武烈。署故賊首蒙能子聰為總兵官,遺之銀印敕書,縱兵剽掠,震動遠近。至是為李震所敗,余賊大潰。添保僅以身免,潛入鬼池及絞洞諸寨,復煽諸苗劫攻中林、龍里,亦為震擒,伏誅。
《明史——卷三百一十六——列傳第二百四——貴州土司》
(二)天順中,復從瑛平貴東苗乾把豬。瑛卒,即以震充總兵官,代鎮貴州、湖廣。初,麻城人李添保以逋賦逃入苗中。偽稱唐太宗後,眾萬餘,僭王,建元「武烈」,剽掠遠近。震進擊,大破之。添保遁入貴州鬼池諸苗中,復誘群苗出掠。震擒之,送京師。尋破西堡苗。
《明史——卷一百六十六——列傳第五十四》
(三)“大明朝命總兵都督梁福,統帥軍征剿上下標絞、藕洞一帶判寇,於永樂十二年正月十日直衝江濱,苗賊聚眾伏駑拒守,天府神兵浮水渡江,大敗斯寇,奪其巢穴,就其糧食,虜其妻給軍為奴,溈殄微賊無敢闖露,茲當建碑戒爾苗蠻永順。朝廷俾免後禍剿絕無遺故記。”
永樂十二年清水江岸邊的石刻記載
(四)《一個叫做皎洞的村莊》:層層疊疊的吊腳樓,坐落在山腳下或隱蔽在杉木叢中,蜿蜒的石板街,方形的石板橋,一條曲曲折折的溪流從村子中間馳騁而過,幾棵早已歷盡風霜的古楓依然寂寞的站在房子背後。當蛛網無情的逐一封鎖那些水湄巷尾的往事,村莊裡的炊煙的餘味開始嘆息著貧窮的困擾,似乎睏倦的落花一瓣兩瓣的化成露水,在彼岸的青岩的夜裡凝結成霜。
也許落日拉扯著黃昏的影子,搖晃在溪旁古道,晚歸的馬蹄,碰碎小路的石子,滴滴答答地敲響了回家的路。我的父親背著比他還要高的稻草走過山坡,我的母親依然在黃土裡,用一把鋤頭開闢一家人一年裡的糧食,直到月光清晰了長滿野草的小路,我的小屋如豆的燈光才微微發亮,炊煙才爬出青磚砌起的四方煙囪,被黑夜塗抹得更黑。 
我家對面山頂上的那座鐵塔,通信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所以在千里之外一個被暫住的城市也能在父親的耳際穿流,那古老的山村,深夜裡的一聲狗吠,或者一束煙花綻放的聲音都能清晰的聽得見,此時安靜的只是水牛趟過的田埂,還有犁尖划過的波痕,跟隨了父親十多年的耕牛,終於可以悠閒的啃著嫩草。或者此時,村莊只有老人和孩子,或者是朝霞和炊煙若隱若現,還有枯敗的野草深埋門前的小路和青苔爬滿田間的青石板。村莊的那虹虹石拱橋,蜘蛛正在織網,野草瀰漫。伴隨落日高楓的是歸鳥無聲的巢窠,在風裡搖搖欲墜。國小校園的那堵圍牆,坍塌了又重修了,還有學校模擬的鐵門,依然是退休老校長的夢想,校園裡的樹砍過了又種上新的樹苗,遠離故鄉多年的遊子,變成沒有母校的孩子。­充滿滄桑的喚兒聲,從山的這面撞擊到對面又回音過來,千絲萬縷,趕著牛兒的牧童踩著月光回家,家裡剛回來的青年男女,孩子們不認得他們是誰,還來不及叫一聲爸媽,他們又去一個叫廣東或者是浙江的地方。
或許,田間的土豆已經發芽,園子裡的油菜已經開花,堂叔家那頭肥豬已經宰殺過年。鞭炮或者是煙花的一聲聲脆響,伴隨孩童的歡呼聲迴響在整個山寨。鄰家外出幾年的孩子一定已回家,等待多年的父母臉上樂開了花,蒸做糍粑,殺豬宰羊,那聲音一定穿山越嶺,洋溢幸福。
這年的春節一家人又哭了。告別新年的鐘聲,伸向遠方的鐵路又開始繁忙,人們操著鄉音開始講述南方。行囊里裝有臘肉,還有為同村妹子捎來的辣椒......
吳謀誠《鄉愁是一顆無根的草》節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