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林村

柿林村

柿林村位於白鶴鎮西部,北臨黃河,南依邙山,西接黃河小浪底水庫大壩,東連西霞院反調節水庫,全村1500人,面積5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河南洛陽孟津縣柿林村

柿林概況

柿林村位於白鶴鎮西部,北臨黃河,南依邙山,西接黃河小浪底水庫大壩,東連西霞院反調節水庫,全村1500人,面積5平方公里。東鄰王莊村以鄧家溝為界,西與寧嘴村相鄰,以郝家溝為界;南與趙嶺、王北兩村接壤,以南嶺為界,北臨黃河,與濟源市坡頭鎮隔水相望。柿林村南北長2.5公里,東西長2.1公里,總面積5.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846畝,其中水澆地1700畝,林地面積700畝。柿林村轄柿林村、鄧家溝、文明溝、南嶺4個自然村,10個村民組,全村共390戶,1500口人。焦枝雙線從村中經過,村北是洛陽黃河鐵路大橋,全長2800米。
現在的柿林村,上有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下游西霞大壩,黃河中下游的分界處現在儼然已經成了寬闊無垠的超大型水庫,水面不再黃,清澈無邊,山崖、小島、野鴨、水鳥,還有無數的野生動植物,類似三峽,卻又不同於三峽,令人難忘。

村莊發展

過去這裡農業條件差,民眾生活十分困難,很多人由於生活所迫,外出遊走他鄉,摸索為生之計,在外出謀生中,他們逐漸掌握了雜耍之技,一傳十,十會百,雜耍在該村形成風氣,形成傳統。文化革命期間,該村雜耍民間活動全部歇業,民眾生活也陷於困頓。十一屆三中全後,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又喚起了該村農民的表演意識和致富信心,老藝人寧日升、程世英帶領村裡的年輕人進行傳幫帶,外出表演,使該村的雜耍隊伍不斷壯大,團隊不斷增多。
目前在全國各大城市、各大公園、各大廟會都有他們的蹤跡,截止2006年該村在外常年演出的團體有30多個,有的乾脆在一些大城市、大公園紮根落戶,成為公園城市的一景,多數年收入都在數十萬至上百萬元。農閒時,外出表演的在上百人,幾乎是家家有表演團體,戶戶有展演項目,全村文化產業收入數百萬元,不少民眾在鄭州、洛陽、縣城購買了商品房,過上了幸福生活。

村名的由來

說起這個村,確有很深的文化底蘊。村北,泱泱大河,波浪滾滾;村南,巍巍邙山,一望不盡。村東,村西,一排柿林。春日,柿花沁香;秋日,滿樹柿子,像掛滿了燈籠……
據說,很久以前,這個村的柿樹全縣聞名。曾有詩云:“千樹萬樹成柿林,萬果千實尤喜人。尋常百姓家家食,還把此物當貢品。”
那一年,老天爺大旱100天,地里莊稼顆粒無收。然而,滿坡滿溝的柿樹們,卻竭盡忠誠,奉獻出一棵棵的金色收穫,百姓們憑藉柿子填飽肚子,汲取營養,度過了歷史上未有過的荒災。人們開始把柿樹當神樹,敬著、供著、奉著。
為了永葆柿樹的青春,村里還有一條規矩,柿樹老一棵,補種一棵,誰空濫砍一棵,罰栽10棵。就這樣,柿林的面積越來越大,名氣越傳越遠。到了清朝末年,這裡便成了孟津八大景之一——柿林點翠。
同時,也為了記住柿樹們的大恩大德,這村人還將以前胡亂叫的“河上村”、“邙山嶺”改名,定名為“柿林村”。
柿林村有一個自然村叫文明溝。
解放前這個村有四個名,它在柿林村南,所以柿林人叫它:溝南;它在滑莊村西,所以滑莊人叫它:大溝西;它在趙嶺村以北,所以趙嶺人叫它:北溝底;本村人叫它:韓家溝。
一個村四個名,常常給人們引來諸多麻煩。比如有人要到這個村,因山路崎嶇,要一路打聽。可這個村說它叫這,那個村說它叫那,牛頭不對馬嘴,跑一天叫人啼笑皆非。
解放後,村里來了個幹部叫王三福,王三福就吃過這個苦,從上午摸到下午,才算摸進這個村,但他深知這個村雖小,卻民風純樸,於是通過一個民眾大會,決定把這多名村更名為:文明溝。

柿林點翠

(清)王宏猷
點染惟應配橘奴,離離垂實幾千株。
可人偏是經霜葉,繪出楓林二月圖。
柿林點翠
(清)趙擢彤
緩步到柿林,叢叢翠新點。
曉煙幔四垂,曉日光閃閃。
綠蔭清且幽,疑是天工染。
柿林點翠
(清)蘇昉
霜落烏椑翠葉紅,秋林無復辨丹楓。
斷霞流水寒山外,人在吳江脫照中。
註:
“柿林點翠”為孟津八大景之一。柿林在邙山北麓之柿林村,深秋初冬之際,邙山北麓翠色深沉,滿山柿葉飛丹,柿果纍纍如無數紅燈,形成綠肥紅閃,美不勝收之佳景。

浙江省餘姚市柿林村

村情風貌

柿林村位於鎮東南部,距鎮政府駐地5公里,離餘姚城區50公里,寧波市區60公里,村因盛產“吊紅”柿子而得名。境域四至,東臨鄞州區,南與本鎮南嵐村接壤,西至南嵐村蜻蜓崗自然村,北連本鎮新嵐村、大路下村。村區域面積6.05平方公里,有耕地3054畝,山林面積6202畝,柿子林面積200多畝,集體茶園200畝。境內有著名的國家4A級“寧波丹山赤水風景區”。現有農戶289戶,713人,2005年全村社會總產值1753.6萬元,人均收入5973元。柿林村為浙東峽谷地貌,土壤多為黃泥土和砂石土,光照和雨水充沛,四季分明,物產豐富。村中有10隻山塘水庫,有兩條大溪流,一為北溪,源由四明山鎮梨州,至柿林白鯗洞附近出境,流入鄞州區皎口水庫;另一為赤水溪,貫穿整個丹山赤水風景區。柿林村莊四面環山,滿坡翠竹林木,不但山水秀麗,又原始古樸,山居原貌保持完好。全村只有沈氏一姓,據族譜記載:沈氏始祖是周文王的第十子,受封於沈地,遂以封地為姓,其後裔來此隱居。又村中有一古井,井水清澈純淨,冬暖夏涼,是全村人的飲用水源。故有“一村一姓一家人,一口古井飲一村”之說。柿林村先後被評為“餘姚市小康示範村”、“寧波市文明村”、“寧波市歷史文化名村”、“省級農家樂特色示範村”和“中國最佳山村旅遊景點”,目前正在爭創“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村史沿革

柿林村居住的主要是沈氏,是單一的沈姓血緣村落,據記載周文王第十子冉季封於沈,是沈氏始祖,其45世祖於元末明初遷居峙嶺,為峙嶺沈氏始祖,距今已有650餘年。柿林,曾因人才輩出稱士林,又因兩嶺對峙故稱峙嶺,現因盛產柿子而得名柿林。歷史上村名一直取峙嶺,相傳清末餘姚縣令到此,見峙嶺氣勢雄偉,且出過幾名秀才,故更名為士林,1949年為南嵐鄉二保,1950年為二村,1956年為大嵐士林高級社,1960年為峙嶺大隊,1964年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時,因村裡屋前屋後都是柿子樹,改村名為柿林。新村於2001年4月系原柿林、小岩嶺頭、黃泥嶺三個行政村撤併而成。

產業經濟

柿子、茶葉、竹筍、花卉等是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其中“吊紅”柿子年產20多萬斤,產值50多萬元;年產乾茶120餘噸,產值30多萬元。柿林村充分利用本地豐富的山水、人文、紅色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在農業和小水電的基礎上,積極引導農民發展旅遊等第三產業。2002年按照“一點啟動,全面帶動”的旅遊發展思路,成功開發“丹山赤水”風景名勝區。近四年來,抓緊做好景區的服務管理、環境整治、村道硬化等配套工作。在景區開發的同時,積極鼓勵村民開發“農家樂”基地。全村現有農家飯店25家,農家旅社10家,四年來,農家樂收入超1200萬元,光旅遊收入人均超700元。為不斷提升丹山赤水景區知名度,與文化聯姻,做精柿子文章。從2003年起每年成功舉辦柿子節,吸引了更多遊客上山。同時注重小水電裝機擴容,通過多渠道融資,先後建造2座小水電站,裝機容量達800千瓦時。村級集體經濟不斷壯大,2005年村實際收入超150萬元,可用資金達60餘萬元,村固定資產達350萬元。

社會事業

柿林素有崇教之風,留存至今的明清建築牆門頭上還依稀可見“耕讀傳家”等字樣。在村口的沈氏宗祠里,懸掛著柿林人引以為傲的 “文肅世家”、“欽旌節孝”等匾額,是歷代對村中人表彰。村里讀書人多,僅恢復高考後就有近百年考上大專以上院校。村裡有規範化衛生室,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村民年年都超過90%。柿林在2002年就在原村校投入16.3萬元新建村落文化宮,新添健身器械,豐富了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並在村口廣場上還專門成立了警務室,確保村民和遊客的安全。根據村實際和村級集體經濟實力,對60歲以上的老年村民每年進行500元補貼,對退職村幹部每月發放60元養老金,每年重陽節由村老協對每位老年人發放50元禮品金。

村鎮建設

以保護為原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2003年編制完成柿林古村保護規劃,並嚴格按照規劃要求分步實施。三年來對村莊主要幹道進行了硬化,2003年投入近100萬元,建造柿林至白鯗洞旅遊專用線;投入5萬餘元新建了廣場、停車場,改建車站,解決了遊客停車難。2005年投資25萬元,改造安裝了蜻蜓崗至柿林全長2500米的自來水管道,確保了居民、遊客的生活用水和生產用水。又在村莊環境整治的基礎上,投入6萬元,新建公廁3座,新建垃圾中轉站1個,建立健全了環境衛生長效保潔機制。柿林古村已有600多年歷史,古村已成為“丹山赤水”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四年來,共投入100多萬元,拆除危房、舊房20多間,計660平方米;對沈家客棧、村辦公室、沈家祠堂、醉仙樓及部分四合院進行了一、二期改造,並對主幹道鋪設了石子路面。同時積極挖掘紅色旅遊資源,投入20多萬元建成四明山區第一黨支部陳列室。

一村一品

"吊紅”柿子是柿林的傳統名果,以果色艷麗、肉質柔軟而聞名,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每年入秋後,開始逐漸成熟,由青轉變成紅色,懸吊在樹上極為美觀,故寧波一帶稱其為“吊紅”。柿林村現有柿子面積200餘畝,年產柿子20餘萬斤,2006年柿林“吊紅”註冊為“陽春紅”柿子。惹人垂涎的吊紅柿子不僅是遊客爭相購買的農副產品,也成了柿林村民增收致富的吉祥果。

發展特色

充分利用本地豐富的山水、人文、紅色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積極引導農民發展旅遊等第三產業。依託景區打造農家樂基地,逐漸形成了“游丹山赤水、吃農家飯、住農家居、享農家樂”的山水田園旅遊模式,營造經濟發展良好氛圍。

風景名勝

位於大嵐鎮柿林村內的丹山赤水風景名勝區,距餘姚市區45公里。景區面積6.05平方公里,為餘姚市第一個風景名勝區,2005年“丹山赤水” 景區憑著其優美的風景、規範的管理和良好的服務,順利通過了國家4A級景區的驗收。
風景區地處四明山腹地,氣候宜人,是一處以峽谷景觀為依託,以道教文化、浙東古山村風情為文化內涵,以絕壁、奇
岩、古橋、流溪、飛瀑為特色的風景名勝區,道家尊之為第九洞天。
景區由丹山赤水、鷹岩洞天、獅王悟道、淡瀑飛水、八卦仙台、仙人指路、秋水長灘、四明道觀為代表的“丹山八景”和三十多處其它景點組成。區內群峰鬥妍,古樹參天、竹木蔽日、溪水潺潺,是人們享受自然山水風光、沐浴歷史文化、品味山鄉風情、休閒娛樂度假的極佳生態旅遊地。

發展目標

圍繞建設生態旅遊休閒勝地的發展定位,以丹山赤水景區為依託,保護柿林古村、挖掘山村文化,著力打造好“生態優美、充滿活力、富有個性”的山區旅遊勝地,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爭創“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和“浙江省小康示範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