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寶訓

與《明實錄》一樣,是明代官修正史,輯錄明代歷朝皇帝言論和政事的史書。所謂寶訓,即皇帝語錄,按照內容分類輯錄。這些內容實錄中均有記述,文字也盡相同,將“上曰”之類,改為“太祖曰”。寶訓集中了皇帝的言論,又分類開列,易檢索,易讀,作為“遺之子孫”的訓條,既實用又方便。 明朝先後共修有十三朝寶訓:《明太祖寶訓》十五卷,今存六卷;《明太宗寶訓》五卷;《明仁宗寶訓》二卷;《明宣宗寶訓》五卷;《明英宗寶訓》三卷;《明憲宗寶訓》三卷;《明孝宗寶訓》三卷;《明武宗寶訓》二卷;《明世宗寶訓》九卷;《明穆宗寶訓》二卷;《明神宗寶訓》十二卷,今存十一、十二卷,共十二頁;《明光宗寶訓》一卷,已殘,存七頁;《明熹宗寶訓》四卷,存五十三頁。

編撰過程

明制,寶訓與實錄同時修纂。其制始於永樂中三修《太祖實錄》。夏原吉《進實錄表》中稱:“謹撰述太祖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實錄二百五十七卷,計二百五冊,寶訓五十七卷,計十五冊,謹伏闕上進。”表中所稱寶訓五十七卷,今已不存。待到萬曆年間呂本校訂刊行《皇明寶訓》時,《太祖寶訓》僅存六卷,自太祖至穆宗共四十卷。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有此刊本,台灣影印出版。

以《太祖寶訓》為例,卷一:論治道、敬天、孝思、謹好尚、謙德、經國、封建、興學;卷二:尊儒術、聖學、褒功臣、教太子諸王、正家道、厚俗、議禮、興禮樂、崇教化;卷三:任官、守法、求言、納諫、去讒佞、卻貢獻、勤民、理財、節儉;卷四:戒奢侈、勵忠節、報功、警戒、弭災異、屏異端、評古、仁政;卷五:求賢、恤刑、賞罰、寬賦、恩澤、賑貸、保全功臣、禮前代、禮臣下、訓將士;卷六:諭群臣、武備、馭夷狄、懷遠人、辨邪正、育人才、務實等共五十一目。此為有明一代寶訓之開創,後世所輯,均依此體例,僅分目略有不同而已。

明朝諸帝,優劣殊分,太祖、太宗(成祖)均以百戰創業,勤於政務;仁、宣守成(仁宣之治),弘治中興,亦有所建樹,言論中多有可取之處。至武宗、世宗、神宗、熹宗諸朝,荒政怠國,言行不一。所謂“寶訓”,不能反映其實,史料價值較差。明朝皇帝訓言、敕諭、批文,均多白話,“寶訓”所用文言,出自史官潤飾之筆。

洪武七年所編

洪武七年(1374)五月﹐翰林學士詹同﹑侍講宋濂等編成《大明日曆》。因《日曆》秘藏內府﹐人不得見﹐詹同等復請仿唐《貞觀政要》﹐分輯聖政﹐宣示天下。明太祖朱元璋乃復命輯《皇明寶訓》﹐使“歷代寶之﹐用為大訓”。書成﹐凡五卷四十類。第一卷包括敬天﹑孝思﹑勤民﹑仁惻﹑恩澤﹑卻貢獻﹑勵忠節﹑敬鬼神﹑斥異端﹑練兵﹑育人材十一類﹔第二卷包括教太子諸王﹑正家道﹑保全功臣﹑禮臣下﹑謙德﹑警戒﹑務實﹑節儉﹑戒奢侈﹑議禮﹑定律﹑守法﹑恤刑十三類﹔第三卷包括評古﹑禮前代﹑求賢﹑任官﹑尊儒術﹑定都﹑論治道﹑求諫﹑納諫﹑謀略﹑祥異十一類﹔第四卷為諭群臣﹔第五卷包括諭將士﹑招諭﹑懷遠人﹑制蠻夷四類。各類記述以時間先後為序。此後﹐史官每日分類記錄“聖政”﹐以為備用。

萬曆年間所編

萬曆年間(1573~1620)﹐武英殿大學士呂本﹑南京禮部郎中陳治本等核閱洪武以後歷朝寶訓。刊刻成書﹐亦名曰《皇明寶訓》。該書包括《太祖高皇帝寶訓》﹐原十五卷五十一類﹐後分為六卷。卷首有成祖永樂十六年(1418)序﹔《太宗文皇帝寶訓》﹐原十五卷六十類﹐後分為五卷﹐卷首有宣宗宣德五年(1430)序﹔《仁宗昭皇帝寶訓》﹐原六卷四十一類﹐後分二卷﹐卷首有宣宗宣德五年序﹔《宣宗章皇帝寶訓》﹐原十二卷六十五類﹐後分為五卷﹐卷首有英宗正統三年(1438)序﹔《英宗睿皇帝寶訓》﹐原十五卷七十二類﹐後分為三卷﹐卷首有憲宗成化三年(1467)序﹔《憲宗純皇帝寶訓》﹐原十卷六十三類﹐後分為三卷﹐卷首有孝宗弘治四年(1491)序﹔《孝宗敬皇帝寶訓》﹐原十卷四十八類﹐後分為三卷﹐卷首有武宗正德四年(1509)序﹔《武宗毅皇帝寶訓》﹐原十卷四十一類﹐後分為二卷﹔卷首有世宗嘉靖四年(1525)序﹔《世宗肅皇帝寶訓》﹐原二十四卷五十六類﹐後分為九卷﹐卷首有神宗萬曆五年(1577)序﹔《穆宗莊皇帝寶訓》﹐原八卷三十六類﹐後分為二卷﹐卷首有神宗萬曆二年(1574)序。全書總計四十卷﹐收有十朝寶訓。神宗以後多殘缺不全。

主要內容及館藏

《皇明寶訓》分門別類﹐按時間順序記事﹐線索清楚。材料與實錄同出於起居注﹐是研究明朝皇帝言行和重大政事的有價值的史料。洪武年間《皇明寶訓》﹐在《皇明修文備史》等書中有收錄。萬曆《皇明寶訓》刻本今藏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及美國國會圖書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