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龜城

白龜城位於今涇縣昌橋鄉柏山村柏山腳下,公元623年,猷州刺史、宣州總管府總管左難當為抗拒唐王朝叛將輔公祏所建,今僅存遺址。

簡介

白龜城,位於今涇縣昌橋鄉柏山村柏山腳下,公元623年,今黃山市黃山區龍門鄉入翠村人,猷州刺史、宣州總管府總管(官名,地方軍政長官)左難當為抗拒唐王朝叛將輔公祏所建,今僅存遺址。

歷史

隋未,政治腐敗,社會動亂,常有亂兵騷擾涇縣鄉里。涇縣鄉民左難當(596—644,一名匡政),身高力大,驍勇善戰,組織民眾保境安民,被推為總管。唐武德三年(620年),左難當率眾歸順唐王朝,唐高祖李淵授左難當為猷州刺史。統領涇縣(縣城在今涇縣涇溪西岸)、南陽(縣城在今青陽縣陵陽鎮)、安吳縣(縣城在今旌德縣三溪鎮古城村)3縣,州城在今涇縣章渡鄉大嶺集馬家村大寧山南。武德四年晉升左難當為宣州總管府總管。武德六年(623年)七月,原隨杜伏威歸順唐王朝的隋未農民起義軍首領輔公祏 (?-624)反唐,在丹陽(江蘇省南京市)稱帝,國號宋。隨即派兵攻打唐王朝在江南的重鎮—宣州、猷州等地。

柏山,位於猷州管轄的涇縣境內,是輔公祏圍攻猷州城必經之路,海拔80多米,前臨青弋江,下有深水潭,岸上橫亘的石壘有二三十丈,且皆有石洞可供士兵駐守,其中有一塊巨石,約有二三丈,昂起如龜,龜頭龜足俱全,是猷州府城的天然屏障。為抗拒輔公祏的進攻,左難當決定在此依山設險築城建兵營。時值盛夏,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雪,左難當見有龜行雪印,命令士兵按龜印建城堡,故名“白龜城”。據《江南通志》記載:左難當欲築城拒輔公祏,會溽署大雪,有白龜印雪周行,隨跡築城,故名。《洪武宣城志》記載:武德初,置南徐州,改猷州,以龜止之所築城而居之。後為宣城郡,遂尚龜形以築府城,因目曰“白龜城”。

關於白龜城,左難當在其《白龜城》一詩稱:城堞千尋險,池隍十里余。樓台侵漢宇,鼓角動郊墟。羆虎三軍擁,壺漿萬戶舒。急須修表進,天意欲何如?天寶年間,詩人李白遊覽白龜城,留有“赤鯉涌琴高,白龜道冰夷”詩篇。

左難當堅守白龜城一年有餘,拒不投降宋國。在唐朝大將李大亮(公元586—644年,)援助下,擊敗輔公柘的進攻。因守城有功,武德八年(625年),李淵任命左難當為宣州第一任大都督,賜封上柱國(二品),並封戴國公。

又載,柏山,在縣(涇縣)北二十里。《 乾隆(寧國)府志》作十五里。舊圖經云:自旌德發脈而來,穴如龜形,俗雲宣城未建,嘗卜基此地,役者鍤石而偶破白龜之首,流血滿溪,遂名其港曰紅子港,灘曰赤灘。龜行至宛水而止,遂定為州基。故宣城曰白龜城者,蓋原於此山,有城尚存《 嘉靖(寧國)府志》。

柏山腳下原有紀念左難當的“左王廟”,廟宇氣勢恢宏,塑像高大威嚴(文革中毀)。涇縣赤灘民俗文化陳列館內現收藏的十數塊麻布紋、麥穗紋、回形紋漢磚和一尊人面獸身石像,就是從白龜城遺址——赤灘老街西面的青弋江中打撈上來的,經考證是白龜城的守城獅,隋末唐初雕刻。

白龜城,距今有1300多年的歷史,因無人駐守,加上自然和人為損毀等多種原因,早已不復存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