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山戰役

白馬山戰役

白馬山戰役(韓文:백마고지 전투;英文:Battle of Whitehorse Hill)是韓戰進入陣地相持戰後的一次戰役,交戰雙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和韓國軍隊,1952年10月6日至14日發生於朝鮮境內鐵原西北大約10多公里處的白馬山。享有“萬歲軍”稱號的志願軍王牌第38軍以114師340團2個營兵力,於10月6日凌晨開始進攻由韓國軍隊第9師第30團第2營防守的白馬山。由於志願軍作戰計畫事先被泄漏,韓軍第9師在美軍空軍和炮兵支援下,作了大量炮火及兵力準備,迫使第38軍依次投入4個團的兵力,營級攻防戰鬥逐步升級為戰役級規模。歷時9個晝夜,第38軍在付出了重大傷亡代價後,反擊281.2高地(聯合國軍稱箭頭山)失利,反擊394.8高地(聯合國軍稱白馬山或391高地)久戰不決,最後被迫撤出戰鬥。

基本信息

戰役簡介

白馬山戰役白馬山戰役
白馬山是位於朝鮮境內鐵原西北大約10多公里處的一座西北東南向長約3公里的山脈,最高峰394.8米 。
在圖片上可以看到它非常像一匹臥馬靜靜地伏在平原上。當時的鐵原是美軍重要的兵站基地,越過此山鐵原無險可守,漢城也會非常危險,據稱:在白馬山上架幾門普通的大炮就能將炮彈打到漢城。所以在韓戰時期,由於此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在這匹臥馬的身上曾經爆發了一場志願軍38軍114師2個團,112師1個團,113師一個團1萬5000餘人與南韓第九師28團、29團、30團、51團(加上補充已達9萬餘人)持續9天的膠著大戰。由於眾多原因(下面詳細分析)志願軍在占領白馬山陣地後,經過多日鏖戰最後又主動撤出白馬山,以至於到今天韓國還稱為“白馬山大捷”,那個第九師後被稱為"白馬師",韓方還稱"此次戰役造成中國傷亡15800人,自傷不到3600人"。那么讓我們在這裡來揭開白馬山戰役的真相吧!看看他們是如何取得這場戰役的勝利的。

戰役過程

1952年10月6日6點,志願軍38軍進攻白馬山的部隊動用近300百門的火炮(包括喀秋莎火箭炮)向盤踞在白馬山南韓第九師陣地發起了猛烈的炮擊。其實南韓第九師早在一年前就在白馬山修築了異常堅固的明堡、暗堡、子母堡、戰壕、陷阱等工事,並布下了大量的地雷,鐵絲網等阻擋快速衝鋒的障礙,志願軍的炮火基本破壞了以上表面的設施。當日下午5點30分,志願軍又發起了新的一輪炮擊,隨後在5日夜就已經潛伏到敵前沿陣地前的志願軍6個連大約800多人的突擊隊,在暮色掩護下鏇即對敵陣地發起了強攻,很快就打開敵軍防守的缺口,在敵軍的頑強抵抗、後方密集炮火的支援下戰鬥變得異常慘烈,許多突擊隊員都已壯烈犧牲,雙方士兵膠著地糾纏戰鬥在一起,最後大多戰死。南韓守軍30團的三個營基本被全殲。7日,雙方大量後續部隊又不斷地重新湧入戰場,南韓第九師28團增援白馬山,許多陣地都是志願軍經過反覆爭奪後才得以占領的,敵我大多士兵都是被雙方的炮火所殺傷,志願軍在黃昏時再次強攻主峰,在深夜4時,占領了白馬山主峰陣地。8日,不斷得到增兵的南韓28團,在美國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對主峰陣地發動了數十次自殺性人海戰術衝鋒,直至最終在志願軍密集的炮火及堅守陣地的志願軍打擊下近乎毀滅。在主峰394.8高地朝向南韓軍隊的前沿,留下了南韓軍隊大量士兵的屍體,可見此仗打得多么殘酷。而這些南韓士兵都是企圖重新爭奪陣地時受到了志願軍後方支援炮火所殺傷。整個白馬山到處都是雙方爭奪激烈多次易手的重要戰場。經過8日一整天的激戰,白馬山所有陣地基本都被志願軍所牢牢控制和掌握。志願軍從此進入了一個艱苦的防守階段。9日至14日後在敵軍炮火和空中飛機的猛烈轟炸下,志願軍打退了多次韓國軍隊的進攻,給了敵人大量的殺傷,僅陣地前就留下了韓軍士兵7000多具屍體。後由於戰場情況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加上上甘嶺戰場形勢異常嚴峻,而我軍供給已開始不足,士兵傷亡較大又無後備力量進行必要補充,志願軍總部接受了38軍的撤出戰場請示,白馬山志願軍與14日夜主動及時後撤,整個戰役宣告結束。而此時美軍正對我軍堅守的上甘嶺展開了攻擊,朝鮮戰爭的焦點又都集中到如同白馬山一樣大小的上甘嶺上,志願軍15軍45師僅以區區1萬多人的血肉之軀對抗以美7師為首的聯合國軍近7萬人,並最終獲得了勝利。

傷亡人數 

白馬山戰役雙方傷亡對比:志願軍參戰部隊不足15000人,大約7000人傷亡。其中陣亡2000多人,重傷1000多人,輕傷4000多人。據聯合軍公告,南韓軍隊先後投入近9萬多人,傷亡2萬5千人。南韓一開始為鼓舞士氣聲稱造成中國軍隊傷亡15800人,自傷3600人,後來承認傷亡1萬人。在我看來僅前沿陣地就丟下7000多具衝鋒的南韓士兵的屍體,可見傷亡之慘重,遠遠不僅一萬人。聯合國軍公告的南漢傷亡2萬5千人還比較客觀。

主動撤出

白馬山戰役白馬山戰役
1、由於我軍一軍官的叛變戰略意圖被敵軍掌握志願軍打得不順手
10月2日,我軍突擊隊一個文化教官叛變投敵,南韓第九師根據其口供內容,馬上下令各部轉入戰鬥準備狀態並下發充足的補給品和飲水,以保證能夠堅持一周以上時間。又迅速重新進行兵力部署,增調韓九師第三十團第三營開進955高地,支援第一營加固陣地。命令預備隊第二十八團完成出動準備。在10月4日4時20分,徹夜完成掩體150個,設定障礙等應急設施,並以山頭為單位,配屬一個連的兵力,倉促編成環形防禦,加固掩蓋壕工事,將交通溝深挖至一人多深;將營、連、排、之間的電話線全部埋入地下,陣前鐵絲網由3層增至7層,同時設定了大量防步兵地雷、防坦克地雷、照明雷和凝固汽油彈雷。同時,第八集團軍預備隊美步兵第三師亦前調至鐵原以南幾公里集結,隨時準備投入戰鬥,增援韓軍第九師。師屬炮兵群及支援炮兵群亦完成了對白馬山北側前哨陣地前方彈幕射擊和對第一一四師進攻部隊集結地火力突襲的計畫和準備。 除了師屬第三十炮兵營和第九重迫擊炮連外,韓九師還得到了由韓軍第八師派來增援的炮兵第五十營、第五十一營、第五十二營和美炮兵第四十九營、第二一三營、第九五五營等9個炮兵營和兩個坦克連44輛坦克的支援,美坦克第七十三營主力也從鐵原向白馬山馳援。美遠東空軍第五航空隊也從10月3日起,出動大批戰鬥轟炸機向中國軍隊後方炮兵陣地實施集中轟炸。後來,韓軍第五十一團亦配屬韓九師,投入戰鬥。據《韓國戰爭史·"白馬"高地戰鬥》稱:由於預有準備,雖然中國軍隊的火力突襲"使我陣地前5~6道鐵絲網和地雷場無影無蹤,明顯地形成了一大突破口。但因我師陣地工事完備,通信線路埋入地下,在敵炮擊時只有2~3人受傷,有線通信未受影響。"而且韓軍第九師配屬和支援炮群預有準備的炮火層層攔阻射擊,也給了第一一四師進攻部隊以重大殺傷,照明地雷此起彼伏炸響,陣地周圍的汽油桶每隔幾分鐘就熊熊燃燒一次,把進攻道路照得通明瓦亮就象白天。攻擊部隊在進攻途中遭敵層層火力攔截,不能按戰前預想迅速接敵,近戰優勢無從發揮,當連續攻占幾個高地後,攻勢即漸呈疲軟狀。可見軍情的泄密給我軍帶來多大的可以避免的損失,也使我軍的突襲變得毫無意義。在敵軍有準備的情況下,我軍在白馬山戰役中無論前期的進攻還是後期的防守都打得極不順手。 
2、白馬山特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促使南韓軍隊殊死抵抗
白馬山是由一群以394.8高地為主的山嶺組成,主要高地是394.8高地和281.2高地,與志願軍三十八軍項里北山陣地相望。山的東面面是一馬平川鐵原平原,越過白馬山南面就是通往漢城的軍事補給線,一直通往美軍重要兵站基捷運原。美軍失去白馬山,志願軍的進攻能力就會更進一步向前滲透和發展。並且可以順鐵原直接攻向漢城。所以韓國人決不能放棄白馬山,當時的總統李承晚親自督戰,韓軍4個精銳師被派上了兩個先後參戰,美精銳部隊第三步兵師也即將準備投入白馬山,並且美軍給白馬山足夠的大炮、飛機進行活力支援。南韓軍隊也不惜血本從釜山、春川徵調後續力量數萬人補充那些被志願軍打殘了的第九師,每敗下一個團就迅速補充兵員,增派軍官繼續投入戰鬥。並且無論如何打,每個南韓營都始終保持600-700人的建制。出了兵員充足外,白馬山戰役也表明,經過2年多的戰爭鍛鍊以及美軍的訓練和整頓,南韓軍隊的素質也比初期得到了提高,而且不惜採用會造成大量傷亡的人海進攻戰術。再就是,南韓第九師士兵前身大多是有實戰經驗的日偽警察,參加過許多進攻北方的戰鬥,經過南韓3個師有計畫的組建和整合加上完整的美式裝備,新組成的南韓第九師成為了南韓軍隊的主力師。但經過9天的鏖戰,南韓第九師加上法國營先後被志願軍殲滅9800餘人,那些最初參加過北進的第九師老兵此戰後被志願軍打得所剩無幾,由此也可見白馬山之戰南韓軍隊抵抗的多么頑強。
3、敵軍炮火的優勢和空中優勢對地面志願軍威脅很大
為打此仗南韓第九師除了師屬第三十炮兵營和第九重迫擊炮連外,還得到了由韓軍第八師派來增援的炮兵第五十營、第五十一營、第五十二營和美炮兵第四十九營、第二一三營、第九五五營等9個炮兵營和兩個坦克連44輛坦克的強大活力支援,除此之外,美軍空軍還出動了上百架次飛機對我衝鋒部隊,後方補給線,後方炮兵陣地進行狂轟濫炸,志願軍在後期白馬山防守期間,不斷收到敵軍炮兵火力反反覆覆的覆蓋射擊,堅守陣地的傷亡成本加大,尤其是後來美軍又調來了新的重炮群,準備對志願軍防守陣地進行無休止的炮擊,在此基礎上,白馬山上的志願軍已經變得被動挨打無守可言了。
4、志願軍戰鬥減員嚴重缺少後備力量
韓戰後期,志願軍大多的兵力為防止美軍登入都集中在朝鮮半島的東西海岸,部隊後續力量投入能力減弱。38軍112師,113師都參與了防禦任務,只抽調少數部隊參與白馬山之戰,所以我軍參戰部隊最多時也就是114師的幾個主力團,始終沒突破15000人,隨著戰鬥日期的延長,參戰部隊近半數減員。依照戰爭規則,減員1/5時就失去了進攻能力,減員1/3時就沒有戰鬥力,而我軍已近半減員,還具備抗擊敵軍的戰鬥力,不能不說是奇蹟,而在此時為保存力量主動撤出確實是理智的上策。
5、美軍新的戰略意圖逐步形成戰場上出現新的變化
美軍向來都是靠其他聯合國軍隊先期消耗志願軍有生力量,然後他才選擇是打還是跑。當美軍看見南韓第九師已經把志願軍消耗得差不多時,首先調集了重炮部隊,接著美軍第三師也準備投入戰鬥了。而當時志願軍雖然已經占領了白馬山地區大部分高地,但若繼續堅守,付出的代價一定會很大,並且陣地也很難得到鞏固,在此前提下志願軍果斷決定後撤到攻擊地初我軍陣地上。
6、我軍戰略意圖基本達到
志原軍總部最初的戰略意圖就是第二階段反擊作戰統一於6日開始。38軍方面殲敵5000人,爭取占領並鞏固。粉碎敵人可能發動的進攻,鉗制五聖山地區敵人給我軍,而對白馬山敵軍陣地總部的指示也只是:爭取占領並鞏固。所以撤出白馬山並不是沒有完成我軍最初的戰略意圖。而我軍的傳統向來都是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最高追求,不以犧牲一城,一地為得失。
7、上甘嶺戰役的打響
白馬山戰役與上甘嶺戰役是相關聯的戰役,我們不應把他們孤立地去看。當時美軍集中了美第7師、美187空降團、南韓第2師還有第9師一部,加拿大步兵旅、菲律賓營、哥倫比亞營、阿比西尼亞營共七萬人,準備以200人的陣亡代價,5日內拿下五聖山。52年10月14日凌晨3點半,美軍對上甘嶺守軍志願軍15軍45師一萬餘人發動了強攻。在這種情況下,14日夜38軍114師主動撤出白馬山也就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了。

各方觀點

白馬山是由一群以395高地為主的山嶺組成,主要高地是395高地(中方稱394.8高地)和281高地(中方稱281.2高地),與志願軍三十八軍項里北山陣地相望。越過白馬山,南面就是通往漢城的軍事補給線,一直通往美軍重要兵站基捷運原。
白馬山一開始是小型戰鬥規模,志願軍預定以2個團奇襲韓軍1個團防守的陣地,後來因為損失過大逐步投入兵力,發展到戰役規模。即使事機不密,但三十八軍仍認為韓軍不堪一擊,所以仍然按照原計畫的6個連發動攻擊(4個在白馬山,2個在箭頭高地),結果被有備而守的韓國軍阻擋,即使逐步投入了3個師番號的兵力(實際4個團,114師340,342團,112師339團,111師334團,總計14個營另2個連),最後仍告失敗。
白馬山戰役表明,經過2年多的戰爭鍛鍊以及美軍的訓練和整頓,韓國軍隊素質大為提高。南韓軍隊依靠自身的力量,以及美國空軍炮兵的支援,以一個師的兵力對抗志願軍一個師兵力的全力進攻,以人海對人海,在10天的戰鬥中白馬山24次易手而韓國軍隊不後退,終於守住了這個戰略要地。
韓國方面認為:在美軍空軍的支援下,韓國軍隊甚至可以做到在中國最精銳的部隊以數倍於其的兵力的人海戰術之下,依舊頑強抵抗直至志願軍在重大傷亡後不得不退出戰鬥為止。據此,第9師戰後被稱為“白馬部隊”,成為韓軍的榮譽部隊,該師的徽章也從此改為白馬圖案﹐該師參謀長朴正熙後來成為大韓民國總統。
中國方面認為:志願軍第38軍戰前作戰計畫泄漏,造成重大困難。志願軍在敵預有準備的火力優勢下,強攻穩固陣地,遭受了不必要的傷亡。儘管如此,主攻部隊仍造成韓軍重大傷亡,至戰役末期,志願軍依然占領著除主峰以外的大部分陣地,最終迫於周邊韓軍和美軍重型炮兵等9個炮兵營的炮火支援,美軍1個坦克營的抵近火力支援,和美遠東空軍的空中支援,以及其後美軍第8集團軍新的作戰意圖(即“上甘嶺戰役”,美軍稱“攤牌行動”)而主動撤出戰鬥。志願軍認為,韓軍此戰兵員損失甚眾,韓第9師依靠釜山、春川不斷補充新兵員才得以堅持到10月14日。據此,志願軍雖認識到韓軍戰鬥力有了很大提高,但並未徹底改變對韓軍的輕視態度。在志願軍戰史中,此戰的失利被隨後在上甘嶺戰役的勝利所掩蓋,並未得到過多關注。
此戰結束4個月後,志願軍38軍撤換到後方擔任預備隊直到1953年回國,此戰遂成為38軍在朝鮮的最後一戰。韓9師撤下整補後於1953年參加了韓戰最後一戰-金城戰役,與志願軍第24軍爭奪金化地區的432.8高地失利,結束了在韓戰中的軍事行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