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寺森林公園

白馬寺森林公園

白馬寺山森林公園位於晉城市市區北4公里處的城區境內,面積達1萬餘畝,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不僅自然風景旖旎如畫,而且人文景觀底蘊深厚,主要景點有“白馬寺拖韁”、“白馬禪寺”、“景公塔”、“石佛像”、“黑龍潭”、旅遊滑道等。景區內的白馬禪寺存有緬旬僧人贈送的六尊“玉佛像”、台灣佛教基金會贈送的三千冊《大藏經》。原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朴初為寺院封筆提名。

基本信息

簡介

白馬寺森林公園白馬寺森林公園

白馬寺山森林公園位於晉城市市區北4公里處的城區境內,面積達1萬餘畝,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不僅自然風景旖旎如畫,而且人文景觀底蘊深厚,主要景點有“白馬寺拖韁”、“白馬禪寺”、“景公塔”、“石佛像”、“黑龍潭”、旅遊滑道等。景區內的白馬禪寺存有緬旬僧人贈送的六尊“玉佛像”、台灣佛教基金會贈送的三千冊《大藏經》。原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朴初為寺院封筆提名。
The park is 4KM north of the city of Jincheng.The area is about 10.000-odd mu,and the percebtage of coverage is more than 80%.There are not only beautful natural scenery,but also lost of cultural relics.Main secnery spots include white Horse with a Rein,white horse temple,Jinggong tower,Stone Buddha,Black Dragon Abyss,Tourists'sliding Channel,etc,In the white horse Temple,jinggong Tower,stone Buddha,Black Dragon Abyss,Tourists'Sliding Channel,etc.In the white Horse Temple,there aer 6Jade Buddha sculptures donated by Burmese monks,and 3000 volumes of Dazang scripture donated by Taiwan Buddhism Fund.The name of the temple was written by Zhao puchu-the former vice chairman of the C.P.P.C.C.
白禪寺位於白馬寺山上,白馬寺山又名司馬山,相傳魏司馬懿封長平侯曾登臨此山而得名。後山頂建寺,因寺而更名為白馬寺山。總面積約10多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010米。山上森林茂密、灌木叢生、鳥語花香、空氣清新。登山俯瞰,晉城市區一覽無餘,令人賞心悅目。

白馬禪寺

白馬禪寺位於白馬寺山山頂,相傳唐僧去西天取經,回來的路上經書掉落水中,唐僧曾在此山晾曬經書而建寺。關於"白馬"又有"白馬拖韁"的美麗傳說。
白馬禪寺創建年代不詳,但毀壞的比較徹底,原來的舊址上僅剩下一座"景公塔",聳然矗立,向人們昭示著她往日的輝煌。
為了開發旅遊資源,1989年城區宗教局特聘釋隆慧法師為城區宗教協會會長、白馬禪寺住持,並發起整建白馬禪寺。1994年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白馬禪寺破土動工,先後完成了藏經樓、玉佛殿、地藏殿、大雄寶殿、天王殿、誦經堂、九龍壁(漢白玉質)的復修工程。寺內最宏大的建築毗盧寶殿的建設也已接近尾聲。從緬甸運回的六尊玉像供奉於玉佛殿內,由台灣贈送的四十多箱《大藏真經》經書安放於藏經樓上。大雄寶殿內的三世佛貼金塑像,莊嚴肅穆,僅佛頭就有2米多高,蔚為壯觀。其東西兩側的貼金塑像十八羅漢,形態各異,威猛雄建。"四大天王"執掌著"風調雨順",地藏菩薩專司陰間禍福……。天王殿內大肚彌勤佛,心胸永遠是那么豪放,"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天下可笑之人",那種豁達、那種寬宏、那種仁厚,可以讓人豁俗慮而漸入佳境。"白馬禪寺"及"大雄寶殿"匾額均由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題寫。

釋隆慧

白馬禪寺住持。祖籍陝西漢中,早年曾飽經磨難。他23歲開始參佛,初為居士,師從陝西小南海寺元慧法師,26歲正式出家。1957年10月到五台山清涼橋吉祥寺,拜投能海法師門下,並在此戒,開始了清苦的佛門生涯,直到文革。文革中,他和眾僧人一併被逐出寺,下放附近農村改造。1975年落實政策,得以重返五台山顯通寺。隆慧法師頂住多方壓力,克服層層困難,講經授法,廣收門徒,為五台山的再次發展興旺作出了巨大貢獻。1983年任塔院寺住持。1984年任善財洞住持。其間他還曾多次外出遊歷,宣揚佛法。1989年,隆慧法師被晉城市城區宗教局特聘為城區宗教協會會長(現為市佛教協會會長),並發起整建白馬寺。
目前,慕名而來的僧尼居士達數百乃至上千人。隆慧法師為晉城市的佛教事業發展付出了不盡的精力和心血,必將永載晉城史冊。

白馬拖韁

折馬寺山上有一種卵礓石,外堅中空,搖之有響聲,人稱馬鈴石。相傳,古時有一少年,機智而又善良。他每天為財主上山打柴,風雨無阻。儘管如此,卻依然常因柴打少了而遭受財主的毒打。一日,他打柴回來,路遇一老者向他索柴取暖。他看到老人受凍的樣子,不顧柴少挨打的危險,慨然施柴於老人。老人從懷中取出一匹紙馬,送於少年,告訴他,這是一匹神馬,是當年唐僧取經時騎過的小白龍,如有所求,只須找到千年穀草讓它吃下,立刻就能顯靈。少年回家後,突然狂風大作,下了一夜的暴風雪。第二天,財主不顧風雪,威逼著少年進山打柴。少年想起了藏在懷中的紙馬,但千年穀草又去啊里找呢?突然,他想到山上的白馬寺里有一尊千年古佛像毀壞了,他清楚地記得佛佝的骨架是用穀草紮成的。於是他立刻來到寺院,從佛像里取出一支穀草。懷中的紙馬一下就張口吞了下去,搖頭擺尾,突然就成了一匹雪白的駿馬,進山為少年馱炭而歸。財主得知後,就想將神馬占為已有,於是同家丁合謀半夜前去盜馬,結果被白馬踢翻在地。少年從睡夢中驚醒,躍上馬背,與白馬一騰空而去,馬鈴被財主扯落,散了一地,變成了搖之即響的馬鈴石,白馬韁繩拖過的一條山樑至今寸草不生。這就是馬鈴石的來歷及晉城四大名勝之一"白馬拖韁"的故事。 

石佛嶺

在白馬寺山後約1公里多的山崖上,有一處摩岩造像群,古稱石佛嶺。據史料記載,原有造像500餘尊。傳說一和尚,為了搞清佛像的數量,數了十多遍,每次都不一樣,不得已,他用了三天的時間將每尊像都貼上編號,才總算得以數清。由於各種原因,石佛嶺造像破壞較大,現僅存30餘龕,90餘尊,以北齊造像為多,有少量的唐寧元造像,還有幾尊似為明、清遺物,十分珍貴。

小析山

在白馬寺山之陰,又名淅山。澤州古八景之一"淅山爽氣"所在地。原有湯帝廟一座,為古人禱雨之所,"元皇慶年間(1312-1313年)大旱,詔天下立成湯廟,而澤州多山,磽确易旱,立祠獨眾"。成湯戾外舊有嘉潤三池,"娘娘池"內至今仍有細泉涓涓淌。現湯帝廟已毀,但此處風光特異,清新爽人,略加開發,就可成為白馬寺森林公園的又一處遊覽勝地。

黑龍潭

位於白馬寺山西北山腳、城區西上莊辦事處牛山村東北。為澤州古八景之一"龍潭夜雨"之所在。此地清雅靜謐,"潭"由齊整的大砂石條砌就,八邊形。潭旁的山岩上留有古人題刻數處,"古龍泉"、"龍潭驟雨"、"神龍致雨"、"八景第一靈跡"等。相傳此處的黑龍王娶的是牛山村的媳婦,所以老輩們說,牛山人到此應稱龍王為姑父。還說,在此祈雨至靈,舊時澤州府一姓"朱"的"朱官"為感謝黑龍王,就規定在此唱官戲等等。黑龍潭舊有黑龍廟,現已毀壞,近年村民們集資於舊址上重修一小廟。黑龍潭配合其所在的牛山村百畝玫瑰園的開發,九將會成為森林公園獨具特色的一道靚麗風景。

景公塔

白馬寺山的“景公塔”,位於白馬禪寺前。塔身全為青磚修砌,七級,高23米,矗立在正山頂,遠距幾十里都可以看到。傳說有二,一說是為紀念“白馬將軍”,特修此塔,塔中供奉白馬將軍之母的像;一說是相傳很早時,南方一知縣在晉城作官,看到晉城這塊地方山青水秀,天有吉祥之兆,地有寶藏之物,是塊寶地—臥牛城,他為了破壞晉城的脈氣,在谷堆頭村修了一個塔,叫拴牛樁,在白馬寺山修了一個塔,叫趕牛鞭。修建原因,沒有記載,也僅為傳說,但巍巍的七級浮塔高高矗立在白馬寺山山頂,不僅成為一大景觀,而且也成為晉城白馬寺山的象徵。景公塔是白馬寺山最高的建築,立於其上,晉城市的市貌和周圍的美景都可盡收眼底。

滑車

同白馬禪寺毗鄰的城區北石店鎮大張村,於近年在寺之東麓懸崖上,建成滑車道,既大大方便了遊客,也給白馬寺森林公園增添了新的景點。

綠苑生態園

由古書院礦投資3000多萬元的“白馬綠苑生態園“位於森林公園東側,是一個集生態餐飲、生態洗浴、休閒娛樂為一體的區域,大大滿足了市民渴望回歸大自然的心態。

平安廣場

方山景觀台 為森林公園致高點,海拔1054。8米。周圍森林茂密,山清水秀,環境優雅。置身其中,享受森林浴,遠眺田園風光,近聽鳥兒歌唱,使人如臨仙境,倍感心曠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