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首烏[蘿藦科鵝絨藤屬植物]

白首烏[蘿藦科鵝絨藤屬植物]
白首烏[蘿藦科鵝絨藤屬植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白首烏為攀緣性半灌木,有圓柱形或圓球形肉質塊根,莖纖細而韌,被微毛;葉片戟形對生,兩面被粗硬毛,以葉面較密;傘形聚傘花序生於葉腋,夏季開白色花;蓇葖果披針形,單生或雙生。 分布在朝鮮半島以及中國大陸的河南、河北、山西、內蒙古、山東、遼寧、甘肅等地,生長於海拔1,500米的地區,多生在路邊的灌木叢中、山坡、山谷、河壩或岩石隙縫中。 江蘇濱海種植白首烏從清朝開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當地農民大面積種植,並形成了完整的白首烏產業鏈。

名稱

白首烏(山東)泰山何首鳥、何首烏(江蘇、山東);地葫蘆、山葫蘆、野山藥(河北)

形態特徵

攀援性半灌木;塊根粗壯;莖纖細而韌,被微毛。葉對生,戟形,長3-8厘米,基部寬1-5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心形,兩面被粗硬毛,以葉面較密,側脈約6對。傘形聚傘花序腋生,比葉為短;花萼裂片披針形,基部內面腺體通常沒有或少數;花冠白色,裂片長圓形;副花冠5深裂,裂片呈披針形,內面中間有舌狀片;花粉塊每室1個,下垂;柱頭基部5角狀,頂端全緣。蓇葖單生或雙生,披針形,無毛,向端部漸尖,長9厘米,直徑1厘米;種子卵形,長1厘米,直徑5毫米;種毛白色絹質,長4厘米。花期6-7月,果期7-10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坡、山谷或河壩、路邊的灌木叢中或岩石隙縫中。

分布範圍

產於遼寧、內蒙古、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甘肅等省區,約在北緯34-42°之間。分布於朝鮮釜山。模式標本采自北京附近。

藥用價值

塊根肉質多漿,栓皮層層剝落,質堅色白,味苦甘澀,為山東泰山一帶四大名藥之一,為滋補珍品。

【景頗藥】Bvunmuinui:治體虛失眠,健忘多夢,皮膚瘙癢《德宏藥錄》。【德昂藥】別農巴:功用同景頗族《德宏藥錄》。【蒙藥】查乾-特木根-呼呼:全草用於臟腑“協日”病,腸刺痛,熱瀉《蒙植藥志》。本吉-駝莫根-胡胡:塊根用於肝腎不足,腰膝酸軟,失眠,健忘,陽痿遺精,腰腿疼痛,皮膚瘙癢《蒙藥》。

塊根(白首烏):苦、甘、澀,微溫。補肝腎,強筋骨,益精血。用於久病虛弱,貧血,鬚髮早白,風痹,腰膝酸軟,性神經衰弱,痔瘡,腸出血,體虛。 莖:安神,祛風,止汗。

相關的種

白首烏 白首烏

與“白首烏 Cynanchum bungei Decne.”相關的種有:
牛皮消Cynanchum auriculatum Royle ex Wight
峨眉牛皮消Cynanchum giraldii Schltr.

 麗江牛皮消Cynanchum likiangense W. T. Wang
白牛皮消Cynanchum lysimachioides Tsiang & P. T. Li
硃砂藤Cynanchum officinale (Hemsl.) Tsiang & H. T. Zhang
西藏牛皮消Cynanchum saccatum W. T. Wang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