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蓮中學

白蓮中學

白蓮中學創建於1978年,坐落於將樂縣白蓮鎮張厝自然村村東的拉力山山麓,校園綠樹環繞,風景秀美,占地面積16400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積44.2平方米,建築面積5282平方米,生均面積14.2平方米。現有教學班8個,在校生371人,現有教師38人,其中高級教師2人,中級教師16人,初級教師20人。教師學歷達到本科的14人,專科的24人。

基本信息

概況

全鎮有耕地2.21萬畝,其中水田2.10萬畝;林業用地19.16萬畝,其中有林地18.56萬畝,森林覆蓋率80.2 %,林木蓄積量90.31萬立方米,毛竹蓄積量409.78萬株。白蓮、大王、大里、三溪、古樓、天許等村油茶林面積均在500畝以上。果園1.35萬畝,其中柑桔1.14萬畝,為全縣之最。礦藏資源主要有煤、鐵、金、石灰石、矽石、螢石、方解石和鎢錫銅鉍共生礦等,其中方解石儲量達2952萬噸、石灰石儲量達9747萬噸。仙人塘山海拔1359米,巍峨險峻,風光秀麗。峰頂寺廟仙人塘庵左邊有一曲池,水清如鏡,池邊竹根盤結,時常雲氣繚繞,猶如仙鏡。廟前一株茶樹,茶葉品質極佳。鎮內人文景觀較多,新石器時代,這裡已有人類活動,現存遺址11處。鎮內已發現的文物遺址有拉力山、仙人塘、五馬山和羅窠等四處,其中拉力山遺址是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農業

1991年,全鄉農業總產值368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27元。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分別種植37160畝和14255畝。1993年後,農業產業種植結構發生較大變化,大部份耕地調整種植煙、果、蔬、菌等經濟作物,柑桔等果樹種植居全縣首位。全鄉農業經濟持續發展。1997年,白蓮鎮小王村農民溫元寶創辦生態富民家園示範場,擁有果園23.33 公頃,種豬58頭,商品豬100頭。 1998年,建立大里村千頭母豬繁育基地和小王太湖母豬良種供應基地,全鎮飼養母豬580多頭。建有"豬、沼、果"立體種養生態型農場。 2005年,全鎮農業總產值557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230元。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各種植29207畝和19536畝,分別比1991年減少21%和增加37%。糧食總產量11210噸,畝產384公斤;菸葉5087畝,產量 641噸;果園13543畝,產果4709噸,其中柑桔11420畝,產量3730噸;食用菌鮮品產量105噸、乾品產量 721噸;蔬菜與瓜果種植9408畝,總產量12448噸;茶園540畝,產茶14噸;魚、蝦、蟹、貝類淡水產品產量749噸 ;牛存欄1243頭、羊存欄295頭、豬存欄8100頭;家禽存欄6.45萬隻。

鄉鎮企業

1991年,全鄉有企業253家,從業人員1141人,總產值3630萬元。1992年,白蓮香扇掛曆廠創辦,年產掛曆1萬本。1993年,新建白蓮鎮罐頭廠,生產罐裝清水筍。1994-1996年,白蓮膠合板廠年產值達800-1000萬元,每年上繳利稅50-70萬元。1997年,白蓮玫瑰茄和魔芋等產品實行精包裝。1998年秋,新建白蓮綜合廠,生產體育滑板,產品出口美國等國家。1999年,白蓮台板廠改為白蓮蓮發木製品廠,生產的木製鞋撐、小家具等系列產品銷往日本等國。2000年,新辦毛竹炭化企業,建炭窯10口。同年,白蓮漆藝廠改為白蓮竹藝廠,主要生產竹香芯、竹串及竹膠板半成品。2002年,白蓮膠合板廠轉制為三泰膠合板有限公司,年產值360萬元。同年,毛竹炭化廠停產。2003年三溪螢石礦重新探礦開採。2004年,白蓮鎮漢源、萬源、榮華、三和等木業企業相繼興辦,主要生產細木工板、薪條、兒童搖床等產品。2005年,全鎮有企業208家,從業人員1018人,總產值19040萬元,實現利稅 1427萬元。全鎮有小水電站13座,裝機總容量2775千瓦,年發電量658萬千瓦.時。

勞動力轉移

20世紀八十年代,白蓮鄉小王、村頭等村農民黃興高、蔡木生、吳緒朋等人先後到廣東省汕頭、中山、東莞等地興辦小五金電器廠,生產電熱圈、電熱管等產品。之後,鎮內外出廣東沿海地區就業的農民逐漸增多。至2003年,外出廣東、浙江、江蘇、上海等地務工經商人數達5600多人,超過全鎮人口的三分之一,是全縣外出人口最多的鄉鎮。外出人員較多的村有小王、大王、白蓮和大里等村。

白蓮人外出務工、經商、辦企業的多數人員是通過親朋好友帶出去的,有的一家辦幾個廠和開幾個店,所辦企業從單一的機電行業擴展到機械、化工、電子、家電、珠寶加工、竹木加工、印刷、製藥等多種行業;經商的經營門類有日常生活用品和部分日用工業品、文化用品等。外出廣東人員集中分布在汕頭、中山、東莞、惠城、深圳、珠海等地。他們中大多數人員逐步富裕起來,比在家鄉時的收入明顯增加。2005年,外出人員購置小轎車突破200輛,用他們的話說"幾萬元戶很普遍,幾十萬元戶一大片,幾百萬元戶不少見,千萬元戶看得見。"富裕起來的外出農民致富不忘家鄉建設,他們為家鄉修橋鋪路、築壩護堤、建校舍等捐資160多萬元。

教育文化衛生

1991年,鄉內有初級中學1所,在校生601名;國小11所,在校生1774名;幼稚園1所15個班,在園幼兒515名;教職工總數170名。之後,白蓮中心國小相繼興建教工宿舍樓、校籃球場、學生宿舍樓、學生食堂、幼稚園教學樓、羽毛球場、排球場及校園水泥路。小王、大王國小教學樓先後建成。白蓮中學先後新建田徑場、教學綜合大樓、電腦室、校園圍牆、理化實驗室和改建學生公寓等。1997年,鎮中、國小通過省"兩基"(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驗收。1998-2003年,白蓮中學先後有7名特長生被三明一中高中部錄取。因生源減少,2000年,御嶺村、勘厚村、銅嶺村國小停辦。2003年9月,白蓮學區更名為白蓮中心國小。2005年,鎮內有初級中學1所,在校生607名,教職工48名;國小8所,在校生766名,教職工88名;幼稚園1所,在園幼兒120名,教職工12名。

1991年,鄉文化站有工作人員4名。1993年,原文化站綜合大數拍賣。1995年,新建白蓮文化中心大樓,建築面積760平方米。部分村興建老年人活動中心。民間傳統文藝組織有舞獅隊、龍燈隊、民樂隊、花燈隊等,每逢春節、元宵、國慶等節日開展活動,曾多次組織舞獅隊、龍燈隊到縣城表演。籃球、桌球、羽毛球等體育競賽活動常年開展。1998年和2001年,鎮文化中心先後獲得市級"先進宣傳中心"、"先進文化鄉鎮"稱號。2004年,新建全民建身體育路徑場所,內有慢步機等體育健身器材8件。2005年,鎮文化站有工作人員2名。

1992年,白蓮、大里、小王、大王、天許等行政村開通閉路電視及調頻廣播並延伸到自然村,可以收看9套電視節目。1998年,實現村村通閉路電視。2005年,縣鄉閉路電視聯網,可以收看37套電視節目。全鎮有衛星地面接收站10座,電視覆蓋率98%;固定電話用戶1900多戶,電話入戶率45%,行動電話擁有量5226部,擁有率31%;家庭電腦200部。

1991年,白蓮鄉衛生院有醫護人員11名,床位15張。1998年,該衛生院被衛生部評定為"一級乙等醫院"。同年,衛生院建職工宿舍樓一幢,建築面積800平方米。2003年,鎮衛生院實行全員聘用制。2005年,有醫護人員13名,床位16張,設門診、手術、婦產、中醫、內、外、兒等科(室)。村衛生所由原18個合併為9個,均達到甲級衛生所(室)標準。

鎮村建設

1991年後,鎮內相繼新建成財政所、采育場、地稅所、林業站、文化中心、蓮花賓館、派出所、營業所、菸草站、農貿市場、水利站等公共建築,總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全鎮有白蓮、小王等村進行舊村改造和新村建設。有小王、三溪、大王等村建新村部。2000年建鎮自來水廠,日供水1100噸,可供5600多人口飲用。2002年,完成農村電網改造,實現城鄉同網同價,100%自然村用上電。同年,村民集資12萬元興建白蓮昇平水泥石拱橋一座,橋長30米、寬4米。2003年至2005年,先後完成古樓、御嶺、勘厚等村總計21公里的水泥路面鋪設,實現村村通水泥路。2005年,全鎮公路通車總里程63公里,鄉鎮駐地建成區面積30公頃。15年中,全鎮新建居民住房2613戶,建築面積45萬平方米。全鎮人均住房面積40平方米。自來水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全鎮90%人口飲用自來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