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類幼苗立枯病

白菜類幼苗立枯病

該病又稱“死苗”,主要危害幼苗莖基部或地下根部,初為橢圓形或不規則暗褐色病斑,病苗早期白天萎蔫,夜間恢復,病部逐漸凹陷、溢縮,有的漸變為黑褐色,當病斑擴大繞莖一周時,最後乾枯死亡,但不倒伏。輕病株僅見褐色凹陷病斑而不枯死。苗床濕度大時,病部可見不明顯的淡褐色蛛絲狀霉。從立枯病不產生絮狀白黴、不倒伏且病程進展慢,可區別猝倒病。

信息

中文學名:白菜類幼苗立枯病

..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有性態為擔子菌亞門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結球白菜黃芽菜、菜薹、菜心等
主要為害部位:幼苗莖

為害症狀

結球白菜、黃芽菜、油菜(青菜)、菜薹、菜心等幼苗立枯病主要發生在白菜幼苗出土過程中或出土後,幼莖中下部變褐縊縮,嚴重的植株乾枯後死亡。造成死苗或缺苗斷壠。苗期染病引起立枯病,成株染病引起基腐,此外還能侵染葉片。

病原形態特徵

RhizoctoniasolaniKühn,有性態為Thanatephoruscucumeris(Frank)Donk.,稱立枯絲核菌AG2-1和AG-4菌絲融合群。該菌不產生孢子,主要以菌絲體傳播和繁殖。初生菌絲無色,後為黃褐色,具隔,粗8~12微米,分枝基部縊縮,老菌絲常呈一連串桶形細胞。菌核近球形或無定形,0.1~0.5毫米,無色或淺褐至黑褐色。擔孢子近圓形,大小6~9×5~7微米。有性態為Thanatephoruscucumeris(Frank)Donk.稱瓜亡革菌,屬擔子菌亞門真菌。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一般發生在7~8月,病菌以菌核或厚垣孢子在土壤中休眠越冬,翌年地溫高於10℃開始發芽,進入腐生階段,白菜播種後遇有適宜發病條件,病菌從根部的氣孔、傷口或表皮直接侵入,引起發病。後病部長出菌絲繼續向四周擴展,也有的形成子實體,產生擔孢子在夜間飛散,落到植株葉片上以後,產生病斑,此外該病還可通過雨水、灌溉水、肥料或種子傳播蔓延。土溫11~30℃、土壤濕度20%~60%均可侵染,高溫、連陰雨天氣多,光照不足、幼苗抗性差或反季節栽培易染病。

防治方法

(1)正確選擇播期,根據當地氣候,因地制宜確定適宜播種期,不宜過早播種。選用北京小雜50號、51號、57號、61號、67號、津白45、星白1號、濰白1號、蓉白4號等耐熱或耐濕品種及適於西南地區的遲白菜,矮抗1、2、3號等新品種。
(2)播種後遇連續幾天高溫天氣,應及時澆水降低地溫,控制該病發生。
(3)在南方白菜地不要用帶有紋枯病的稻草作覆蓋物,也不宜在紋枯病重的稻田改種大白菜。
(4)施用日本酵素菌漚制的堆肥,也可採用豬糞堆肥,培養拮抗菌Bacilluscereas進行土壤或種子處理,可有效地抑制絲核菌,達到防治立枯病的目的。
(5)有條件的可實行3年以上輪作。
(6)必要時噴灑70%敵克松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敵克松易光解,要現用現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