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茂村

白茂村

白茂自然村屬於宣城市寧國市霞西鎮霞西村,歷史上稱白凡坑。北宋時期,湯氏家族就已遷居於此。2016年11月9日根據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名單在住房城鄉建設部網站公示,宣城市寧國市霞西鎮白茂村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2018年5月,白茂村被列入中央財政支持範圍中國傳統村落。

歷史沿革

寧國霞西《銀峰湯氏宗譜》 記載,寧國霞西白凡坑湯氏得姓起源於商朝,商朝的建立者為商湯,商湯為得姓始祖。據《姓氏起源》載,湯姓系出子姓,始祖成湯,以諡號為氏。成湯,帝嚳之子契十四世孫,姓子,名履,又名天乙。他在夏朝末年一舉成為商族的首領,由於愛護百姓,施行仁政,深得民眾得擁護,以至於周圍的一些小國也前來慕名歸附,其勢力便迅速強大起來。滅夏建商後,定都毫。死後謚成湯。其子孫中有一支以諡號命氏,成為湯氏。

商湯後裔的一支遷徙到四川。延續至唐代,湯淵任職宣州刺史,退休後因喜愛宣州洪林,遂定居洪林。約在北宋時期,傳至四世,徽公遷徙至寧國縣南三十里南川之地居住,地名為湯村。傳至十世,湯村遭受火災。湯元傑遷琴山(今名霞西)之府祝定居;湯元儀遷琴山白凡坑定居;湯元僐遷東湖定居。之後,湯氏後裔有遷往琴山仁自村以及萬福米塢、青龍羅林等地居住。

地理環境

白茂村域面積10.5平方公里,村莊占地面積35畝。村居圖呈Y形,村落四面環山,且山勢平衍、得體,兩水匯合於村前,村口有龍鳳橋、五顯廟鎖護,地理環境優美,似陶淵明筆下的桃源勝境。物產豐饒,盛產毛竹,元竹,木材,茶葉。明清以來,村民用傳統手工工藝製作皮紙。20世紀70年代,白茂有百餘人從事皮紙製作,至今,仍保留皮紙作坊一處,有30人會製作皮紙。

白凡坑,取“清楚明白,平常普通”之意。從琴山楊門口向西行進,道路蜿蜒曲折,處處青山綠水,約走八里路程,到達白凡村。此地四周群山懷抱,北有海拔438米高的銀山尖,東有御屏山,西有白埌坪山、西山,南有青山。一條小溪從銀山尖山腳由北向南流經村莊,另一條小溪從白埌坪山腳由西向南流經村莊,匯合於村東南,經龍鳳橋流向中津河。銀山尖山勢高拔、雄偉,又稱為銀峰,為白凡村之鎮山,故譜名為《銀峰湯氏宗譜》。解放後,白凡坑改名為白馬坑,20世紀80年代末改名為白茂。湯氏在白茂村繁衍昌盛,至今已傳承至39世。

村落房屋依山順水,就地勢自然形成。主要有兩條街道,呈南北走向,一條從村中穿過,另一條與溪流平行。街道略顯彎曲,引人入勝。青山,溪水,古橋,石板道路、老屋形成了徽式古村的完美結合。

村落中道路由青石板鋪設,略高出地面,石板拼接有序,縫隙錯落有致,清晰美觀,村莊古拙樸質。街道兩旁民居前後略有錯落,各展風采,給人以賞心悅目、造型優美的深刻印象。

白茂村落現有清代至民國時期建築的完整民居15幢,宗祠1幢,民居殘牆斷壁基址10餘處,古石橋2座,古井2口,廟宇2座,生產皮紙作坊1處。建築平面有沿街開敞式和內天井式,建築結構有二進二廂、三進三廂,注重進深,即“前面通街,後面通園”的格局。基本上家家都是由前院與後園以及正房、廚房、廁所、豬欄、柴房(雜房)組成,其中正房布局幾乎都是一個樣:中間是堂心,兩邊是房間,房間和堂心前面都有天井,天井兩邊是過廂。這種入內深邃、連續幾進的房屋結構形成了農家房屋可居住、可堆放農作物、可飼養牲畜的多種用途特點。房屋之間均有馬頭山牆封護相隔,屋面蓋小青瓦。房屋採用磚木結構,以樑柱為骨架,外牆砌扁磚到頂。在挑檐、挑枋下,通常裝有鵝頸軒,既起支撐、牢固作用,又起裝飾效果。房前有五、六尺寬的走廊,走廊兩端用磚砌到頂。房屋與房屋之間雖並排連線,但不處在一條直線上,大都是略微錯前錯後,均有磚牆突出,和鄰家相隔,這樣既使各家互不干擾,又有自立門戶之感。村落、村民與地理(風水)、氣候、溪流、山脈、樹木、植被、動物等自然生態環境和諧相融,人與人之間和睦和善。

人口民族

湯氏族譜及排行《銀峰湯氏宗譜》的纂修,最早於大元至正甲申年(1344)冬月,由裔孫湯壽之撰寫《湯氏宗譜序》。二修於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孟秋月,由翰林院編修、會元、宣城同宗湯賓尹撰寫《重修湯氏世家族譜序》。三修於清康熙壬申年(1680)端陽月,由賜進士第、內翰林院庶吉士、教習滿書、欽授內府給事、宣城阮爾詢撰寫《湯氏族譜序》。四修於清乾隆庚午年(1750)仲冬月。五修於嘉慶十三年(1833)孟春月,由賜進士第、特授寧國縣教諭、登仕郎劉平九撰寫《湯氏重修宗譜序》。六修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巧月,由寧國縣廩生洪範撰寫《湯氏重修家譜序》。

現存《銀峰湯氏宗譜》,纂修時間為清光緒二十七年巧月,為第六次所修,總計四卷。

卷之一為新序,舊序,族諭,凡例,家規,修譜名目,領譜字號,卷號,目錄,排行字樣,祠堂圖,像圖,始祖府祝、白凡世系。

卷之二為東湖、羅林、米塢世系,府祝元傑公至芳字派世紀。

卷之三為白凡元儀公至功字派世紀。

卷之四為白凡烈字至百字派世紀,東湖,羅林,米塢世紀,白凡、府祝陰陽二基圖,詩,贊,敘,跋。

譜牒告成之際,清代附貢生葛崢嶸作《詠譜》詩,曰:

因遭兵燹,人丁寥落,譜牒殘缺,名諱古蹟遺漏無存。予聞言白凡山水橋廟,代作俚語數句,記載譜後,與湯氏子孫觀者須知此耳。家藏舊譜已多年,賴有斯人續是篇。支派獨分元宋後,根源直溯漢唐前。相期天地同悠久,一任滄桑屢變遷。昭穆分明皆記載,子孫世代永留得。

湯氏排行引

爵位之有品職,與氏族之有排行,故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欲知爵位之尊卑大小,但觀品職之攸分;欲辨氏族之高曾伯仲,只問排行之先後。顧一族之一族排行,非品職之合,天下為一定也。故凡修譜昭穆不失其倫,子孫藉以為序者,皆賴排行之有定位也。今我湯氏宗譜各房派下世系雖同,排行字樣各別。有鹹豐年間會議重修譜規,十世起加元字排行,各房照一樣遵行。今議重修告竣,照舊規,其排行二十四字句新添十六字。嗣後,子孫命名務依行取。庶此閭族黨之間,歲時伏臘,冠婚喪祭,莫不循循有序、允稱禮讓遺風焉。謹將四字歌十句特大書刊於右。

舊新排行字派:

元胎於質,肇作有商。世昭淳厚,允協吉祥。

詩書流澤,功烈含芳。百福俊尚,克振家邦。

興隆毓秀,瑞錫榮昌。(責編:石澤鳳)

風景名勝

湯氏宗祠

清嘉慶初年,湯氏興追報本之思,慨然立萬世規,振百世之紀,糾合族屬共厥舉,於嘉慶甲子年(1804),開始修建湯氏宗祠,前後歷經3年多,丁卯年(1807)建成。建成時間比省文保單位寧國市周氏宗祠早42年。

湯氏宗祠坐落在白凡村東南角,坐北朝南,前有流水,後有靠山(御屏山)。宗祠前是四合院,置有坐東朝西(正對村莊)的八字門亭,門亭設有院門,視野開闊,接村中而來溪水。院門內有一長方形泮池(魚池),泮池南面是平房,供儲藏宗祠物品之用;東面是兩幢三間兩層樓房,供宗族慶典時主辦宴席之用;北面是宗祠大門。

宗祠開間11.82米,進深32.55米。前後三進,建有儀門、享堂和寢堂,是典型的三進三開間構造。第一進為儀門,主要是祭祀時供禮樂之用。儀門由走廊、大門、儀廳組成。儀門外有台階,經台階上到儀門走廊,走廊外牆呈八字排列,走廊中間兩根石柱古樸挺拔,上面鐫刻聯語曰:“山列玉屏秀毓銀峰世澤;水環金帶源流慎德家聲”,寓意家族淵源深遠,地理環境優雅,字型渾厚莊重。大門兩旁立有一對精美的石鼓,門額上懸掛“湯氏宗祠”四個大字。中間單檐橫跨,兩邊馬頭牆高聳,儀廳四柱三間,四根木柱碩大無比,橫樑粗大氣派,上面裝飾優美的木雕圖案和斗拱、地下由青石板拼接,接縫錯落有致、平整。

第二進稱享堂。享堂前是一個長方形的大天井。天井巧設“四水歸堂”,集四方之水從中間流下,滲於堂屋之中井內。天井左右各有數間木柱石礎、木樑架構的單檐過廂。石礎上有精美的石刻。與天井相連的是享堂。享堂屬於一座九檁八步開三間前軒後卷式的廳堂式單層建築。其之建制完全嚴格地遵循了清代中後期徽州的建築基本特徵。在其兩次間的前檐縫上其之承重木構架與東西廡廊的構架進行了相銜接,而在其後檐縫處則又分別與東西兩廂廊的構架進行了緊密的相連。享堂前上方掛有“慎德堂”三個大字的匾額,後方正壁上掛有湯氏遷寧始祖徽公畫像,東西兩邊廡廊牆上書“忠、孝、節、義”四個大字。享堂是祭祀祖先、新年拜祖、族人議事、舉行慶典和執行族規的場所。

享堂後是後天井,後天井由享堂的後階沿和兩廂暨寢堂的前階沿圍合而成。其之三邊皆砌有排水明溝。過後天井是第三進寢堂,它比前兩進都高出5尺。在湯氏宗祠建築群中寢堂為唯一的一座起樓式建築,上下兩層、為重檐建築,占地面積約為全祠總面積的七分之一。其之前邊設有雙步架的腰檐,樓上則向後收了一步架,形成了五檁四步架的樓層。寢堂它的兩次間前檐縫上的木構架同兩側的東西廂廊進行了緊密的連線。寢堂是安奉祖先靈牌的神殿,樓上正位上方懸掛“薦馨香”三個大字的匾額。

祠堂有木柱36根,額枋、雀替、斗拱上的木雕姿態各異、形象生動,柱磉石雕、門廳八字牆上磚雕工藝精湛,室內門窗木雕花樣繁多、技法多變,題材有“花草”、“祥雲”、“人物” “動物”等,內容豐富,寓意深刻。

湯氏宗祠坐落在兩山之間,兩山綿長,平衍對稱。宗祠前有流水,後有靠山,與周圍優美的自然風景相得益彰。

著名人物

宋中書舍人湯徽 北宋時期人,字泰,號忠裕,原居宣州之洪林。鐘山川之靈氣,稟天地之精靈。晚年因喜愛寧國南川之秀美,遂卜居寧國湯村,為湯氏遷寧始祖。懷韜略之才,職襲中書舍人。文天祥贊曰:“和璞孕秀,栗然有形。諦瞻正色,學也大成。早服庭訓,雁塔題名。爰暨濟美,中書舍人。”

宋大學士湯鵬舉 又名九一,字文舉。情敏文奇,早年登第。紹興、乾道中敕學士,太平府門首有碑鐫刻功勳。後轉拜資政殿學士、左大夫,紹興三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到任。至三十二年又二月十二日準尚書省。娶汪氏,卒。繼娶章氏,生子二:元儀、元僐。恩賜還鄉。敕葬湯村,配享石人石馬。《通鑑》、《宋史》載官至參知政事,知樞密院事。元代《湯氏宗譜序》記載,鵬舉資性敏明,文業清奇,及第後顯於紹興、隆興、乾道年間,職任大學士。曾向皇上推薦同鄉琴山(今名霞西)人楊東任參知政事。建萬卷堂、百硯閣、御書樓(國子監印書處)於琴山,故當時琴山文盛一時。清代《寧國縣誌》、清代寧國盤山《楊氏宗譜》均有記載。《宋史·高宗本紀》(卷二十二下)中有多處記載湯鵬舉的史實。明代湯氏修譜時,請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仙克謹(寧國仙家村人)為湯鵬舉寫像贊,仙克謹贊曰:“文治經邦,雄才冠世。詩成驚座,不羨三斗。朝天賦就,傾人寧讓。八磚移日。”

宋處士湯元傑即傑公,又名偉。志氣廣大,慕見府祝山水之勝,風土之淳,遂由湯村遷往府祝定居焉。學博李之敦讚頌其曰:“其人慷慨,志氣不凡。愛綠竹挺秀,伴青松環抱,重山勝地,爰得我所樂景、優雅清閒是地也,名曰苦竹。又有曲水灣環、玉屏霜霖鎖翠,居里仁自(村)甘肯堂,肯構和樂耽,昭德濟濟,子孫衍繁。惟公才貌兼全,可謂一鄉之豪傑者也。”

宋處士湯元儀 即儀,又名五三,湯鵬舉長子。聲名浩大,見白凡坑山環水繞,愛之,遂棄祖基而徙居焉。為白凡坑湯氏始祖。學博李之敦讚頌其曰:“莫為之前,無以肇跡;莫為之後,無以繼志。肇於前也,固將建不拔之基;繼於後也,亦將濟盛之美。前人之所未為者,我其為之,後人之所習法者,仁以遺之而已矣。昭昭德業,綿綿福祉。貽厥子孫,其麗不意。至今日耿光,而仰其殊勛,豈不謂至偉者歟。”

明鄉賢湯友賢 潯川張燾贊曰:“友君醇厚,賦性撝謙。遺世獨立,抱道林泉。即庶矜之,蝟集運大。力以斡旋,培植厚本。奕世稱賢。”

清登仕郎湯雪功即應雪,又名應賽,字銀美,欽賜登仕郎。一生處世公平,仁德和鄰。周人濟急,直道而行。可謂鄉閭之吉人也。庠生李廷舉贊其曰:“蒙君爵秩,頂帶榮身。敬宗睦族,鄉黨鹹稱。排難濟急,恤寡憐貧。和以處眾,德以風人。”

清登仕郎湯烈清 即永清,乳名四牙,字海寶,號天得,欽賜登仕郎。贊曰:翁之德厚兮,兵燹無虧。處世和平兮,童叟無欺。興家立業兮,克己支持。芝蘭繞膝兮,時不相離。和鄰睦族兮,萬葉千枝。杖鄉英耆兮,老幼便宜。倡修宗譜兮,協力無辭。孺人賢淑兮,容德謙知。

清賢達湯含貴 即宗貴,欽授登仕郎。贊曰:“為人慷慨,志氣軒昂。不奸不詐,從善從良。躬耕隴畝,乃積乃倉。齊眉鴻案,三祝華堂。生孫瓜瓞,俾熾爾昌。倡修族譜,無怠無荒。光前裕後,福祿綿長。”

清賢達湯含霖即宗霖,乳名松林。生平克勤克儉,處世能屈能伸。秉性聰聰,品貌容容。協修譜牒,保祖中庸。心懷大雅,百世留名。篤倫睦族,望重鄉鄰。幼習農工之苦,老獲忠厚之休。娶陝西省白何縣紅石河順水寺楊氏春英為妻,生子芳華。孺人楊氏蘭蕙其質,柳絮其才。彈琴能箱,寧隕於崖。賢良之可表,紅指之堪思。

清賢達湯含章 即宗枝,乳名樹林,字文明,號聘之。和平正直,勤儉溫良。棄儒學稼,謹守義方。桐城高鶴齡贊曰:“古心古貌,有勇知方。不侮鰥寡,不畏強暴。濟困扶危,排難異常。治家有道,處世溫良。續修宗譜,不惜傾囊。如公之德,永垂莫忘。”(責編:石澤鳳)

歷史文化

湯氏族諭

族眾隨居舉有齒有德者,尊之為族長。每事皆稟依族長,毋使胡行。譜成,各分擇賢者輪流收管。每年正月元旦,各房長者率領子弟,詣輪管之。家賀正禮畢,依次而立掌譜者,持譜對眾宣講,使族人大小皆識共分某祖、根本源流、祖宗法則。置酒交遞,將譜收藏好處,毋使朽壞。是年某分某人生男與女,備禮銀三分於掌譜者收放,取名填寫,取上一字相同,下一字隨意,擇取後續添,永為定式,庶民不至於雷同。

通族議定會譜日期,或新年團拜之日,或寒食祭掃之時,凡冠巾者俱赴輪年之家,謹遵聖諭,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理,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禮畢,敘長幼而坐,各將族譜明照字號,如有貪利者將譜盜賣,富豪之家罰銀貳拾兩,責打二十。如被水火蟲鼠侵爛者,諒情發落。其罰銀如眾公用。族中有讀書上達者、節義者,將此銀獎賀。有孤寡、貧難、喪葬不能舉者,將此銀濟助,效范文正公之大義也。

宗族眾多男女,交接各盡其道,不許混亂。如有持強凌弱、酷害良善,許愬諸族長眾等群正其非。若有子孫不孝,欺侮尊祖、伯叔、兄長,各分族長率領子侄、賢達往其家責罰,以家法治之。如有強頑不服者,呈送經官,以不孝論之。

凡先世祖墳瑩及各分墓,所關於子孫命脈,載種與養木植將以蔭庇。風水非一時之得以成林,分下不肖子孫,時加盜砍,不惟損壞風水,抑且存亡,不安譜載禁後,仍有盜砍者,罰銀伍兩,買豬羊安奠。家長知而不舉者,罰銀伍錢,恥之。

村居記

白凡村在寧西四十里,其名不著於宣州。昔之嗜奇探勝者,屐齒莫及焉。予剞劂其譜,特繪陽基圖。從西道上路,古石細,青苔積寸厚,芒鞋上如綿錦。山半見東北峰遠翠插天際,曰銀山,左有御屏山,右有西山峰,龍脈環繞。且有二水清奇相合。前有青山,列翠下有龍鳳橋鎖護。此乃湯族居址也。嗟夫,予嘗讀晉人《桃源記》,恆疑以為幻,今觀白凡村始信也,且桃源相處而非一姓。今白凡村中朝耕暮績,釣肥擷鮮,歲時享祀,灸胙飲福。毛稚鹹在,怡怡融融,皆湯氏昭穆子姓也。則桃源何足異焉。予因喜墨其圖走筆,爰記以補後人之所覽雲。

龍飛嘉慶十三年歲在戊辰仲春月旌陽喬川劉體首君元氏謹識

祠堂記

昔伊川雲,家必有廟,廟必有主,則知家廟神主之不可不立也。吾氏以達孝傳,嘗於春秋首重修其宗廟。蓋言修而神主已立,然不有作者而烏從修此。余先大人所為體一脈之流傳,為百世之禋祀。因謀諸族舉族間聞而是之議,以克合爰為相其基址乃營。白凡之側,厥地清閒;厥水環回,凡其物類,無不合形,撫勢拱揖於此區。於是鳩工庀材,朝夕展力,始於嘉慶甲子年(1804),成於丁卯年(1807)。則先靈已妥,俾入廟者,僾然,愾然,皆藹然有敬宗之意。夫廟貌不責敬謄之,則敬圮情生感然也,《詩》云:恵千宗功。又雲,肅肅在廟,皆言敬也。余嘗集諸子弟相與敬業樂群於祠中,不禁穆然思凜然起而敬,謹以為之記。

——裔孫明遠謹識

白凡(即白茂)八景詩

清·葛崢嶸作

銀峰喬木

唐宋源流慶澤長,銀山喬木翠成行。

根株不為風霜異,枝葉常沾雨露香。

竇氏靈椿同勁直,孔明古柏共昂藏。

良材自古堪為用,留與朝廷做棟樑。

西山霞光

山照處有荊竹園,馬塢虎形蛇形是也。

雨弄新晴日已斜,精英幻出嶺頭霞。

紅光不讓荊園錦,聳翠還倚馬帳砂。

瑞彩醉顏濃襯虎,祥輝述目眩生蛇。

剛風著力收難盡,分與歸巢數點鴉。

門前綠水

川流混混自西來,浪滾瓊花絕點埃。

冰鑒無塵開霽色,玉壺有象畫雲雷。

濯纓清賽滄浪遠,漾月光生水面開。

魚躍鳶飛天地闊,一簾清趣可入懷。

龍鳳橋五顯廟

廟小神同大,天高月日長。

威靈鎮水口,護福坐橋樑。

舉掃風為帚,提燈月借光。

年年恭顯誕,享祭在重陽。

丫口橋樵唱

活水洋洋泄丫橋,滿山樵唱徹雲霄。

一腔春意隨流去,盈耳山歌逐水消。

負采聲從風斷續,聞琴音聽韻飄颻。

看來此地人同樂,仿佛中央奏舜韶。

白佛殿晨鐘

古殿綿綿永不遷,慈雲佛法自無邊。

餘音遠徹晨雞唱,逸韻初殘旭日妍。

暘谷未迎天際曉,禪門方啟士心虔。

悠揚鴉勝神仙樂,重擊輕敲雜管弦。

村後學屋書聲

安宅重重舊間新,隱君惟有讀書人。

論文仙客臨天闕,講道名賢話水濱。

滿耳秋聲添聚散,半窗春色助精神。

眼前意象渾鄒魯,孔孟門牆卜舊鄰。

將軍廟曉鍾

明神威德振乾坤,美髯紅顏氣象尊。

香火日承垂久遠,鼓鍾雖沒廟長存。

無僧未聽雞聲唱,有像通靈映日暉。

會祝將軍三月景,神恩永鎮白凡村。

事業紹先緒,源流裕後昆。

湯氏自宋代遷居白凡坑以來,村落古老,歷史綿長。繁衍昌盛,俎豆馨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