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夏枯

白花夏枯

白花夏枯,多年生草本,披散於地面或上升,具圓錐形的主根。花期3—4月,果期5—6月。產雲南全省(除河谷熱帶)各地;常生長於田邊、路旁、村前、房後或灌叢草地。我國大部分地區(除華南)都有分布。全草入藥,常為益母草的代用品。 味辛、微苦,性寒。入肝經。治肝熱,除肝風、暴赤火眼,目珠夜脹痛。外障可用,內障不可用。開肝鬱,行肝氣。 (單方) 止牙齒疼痛,燒洗凍瘡。蓋因冬至發生,稟純陽之氣,至夏而枯,故名夏枯草。

基本信息

簡介

所屬卷:Lagopsis Bunge ex Benth.
所屬科:Labiatae
中文名:白花夏枯
其它中文名:夏枯草(滇南本草)、白花益母(圖考茺蔚下附)、燈籠棵(江蘇)、夏至草(日名)。

文獻來源

Lagopsis supina (Steph. ) Ik. - Gal. ex Knorr. (1954).
Leonurus supinus Steph. ex Willd. (1800); Marrubium incisum Benth. (1836), et in DC. (1848), Maxim. (1859), Kanitz (1889); Forbes et Hemsl. (1890); Diels(1912); Dunn (1915); Kudo (1929); Y. Z. Sun (l932); Hand. -Mazz. (1934, 1936); M. supinum (Willd)Hu ex P' ei (1935), non Linn. (1753).

描述

多年生草本,披散於地面或上升,具圓錐形的主根。莖高15—35厘米,四棱形,具溝槽,密被微柔毛,常在基部分枝。葉輪廓為圓形,長寬1.5—2厘米,先端圓形,基部心形,3深裂,裂片有圓齒或長圓形牙齒;有時葉片為卵圓形,3淺裂或深裂,裂片全緣或具疏圓齒,通常基部越冬葉遠較寬大;葉面疏生微柔毛,下面治脈上被長柔毛,餘部具腺點;基生葉柄長2—3厘米,上部者長約1厘米。輪傘花序每輪徑約1—1.5厘米;小苞片長約4毫米,稍短於萼筒,密被微柔毛。花萼管狀針形,長約4毫米,外密被微柔毛,內無毛,具5脈,齒5,長1—1.5毫米,三角形,先端刺尖。花冠白色,稀粉紅色,長約7毫米.外被微柔毛;冠管長約5毫米;冠檐上唇長圓形,略呈盔狀,外被綿狀長柔毛,下唇中裂片闊橢圓形,稍長於側裂片。小堅果長卵形,長約1.5毫米,褐色,有鱗秕。花期3—4月,果期5—6月。

分布及生境

雲南全省(除河谷熱帶)各地;為海拔1400—2700米的地段的常見雜草,常生長於田邊、路旁、村前、房後或灌叢草地。我國大部分地區(除華南)都有分布。蘇聯西伯利亞朝鮮也有。

用途及功能

全草入藥,常為益母草的代用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